五、虚心第二十一
这一章是从虚心向道的角度,进一步解释“道”、赞美“道”。这是继“道”是宇宙的本原、“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无质观点之后,从本体论提出“道”的物质组成,即“道”由极其微小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并为万物所由生。老子在本章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这一观点。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河上公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能受垢浊,处谦卑也。唯,独也。大德之人,不随世俗所行,独从于道也。”意思是有大德之人能够无所不容,不随世俗而行,唯独尊崇于道。王弼见解与河上公有所不同:“孔,空也。唯以空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王弼将“孔”解释为“空”的意思,认为只有内心虚空、有容量,行动才能够遵循于道。苏辙《老子解》认为:“道无形也,及其运而为德,则有容矣,故德者道之见也。自是推之,则众有之容,皆道之见于物者也。”这是说大道没有形态,当它运行之后表现为德,就有了形态,所以说德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以此推论,万物所拥有的各种形态,都是道在物上的具体体现。苏辙继承了韩非子的观点,即“德者,道之功也”。河上公和苏辙的解释更能为我们所接受,尤其是苏辙的解释,更为恰切。王弼之解可供参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河上公注:“道之于万物,独恍忽往来,而无所定也。道唯惚恍无形之中,独为万物法象。道唯恍忽,其中有一,经营生化,因气立质。道唯窈冥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薄,阴阳交会也。言道精气神妙甚真,非有饰也。道匿功藏名,其信在中也。”这是说,道在万物之中恍惚往来,没有定所。道只有恍惚无形,才能创生万物;道只有恍惚无形,才能根据万物特点,赋予其形态。道只有深邃无形,其中有精实,神明相合,阴阳才能够交会;道的精气神妙真切而无虚饰,且道藏匿功名,信实自在其中。王弼注:“恍惚,无形不系之叹。以无形始物,不系成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窈冥,深远之叹。深远不可得而见,然而万物由之。其可得见,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信,信验也。物反窈冥,则真精之极得,万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大意是,恍惚就是对没有形态无所联结的感慨。道用无形创始万物,以无所联结成就万物,而万物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所以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冥是对深远的感慨。道深远不可见,但万物由它产生。道又可得而见,用以确定它的真实,所以说“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信就是凭证,万物回归窈冥之中,就能体悟到真精极点,知道万物的本性,所以说“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苏辙《老子解》云:“方有无之未定,惚恍而不可见。及夫有无之交,则见其窈冥深眇,虽未成形,而精存乎其中矣。物至于成形,则真伪杂矣。方其有精,不容伪也。真伪既杂,自一而为二,自二而为三,纷然错出,不可复信矣。方其有精,不吾欺也。”意思是,有无尚未稳定之时,它是恍恍惚惚不能看见的。等到有无相交时,就看到了它的窈冥深邃,虽然未见其形态,但精气亦在其中。等到物成形之后,就真伪相杂了,正当它有精气的时候,是不容虚伪的。真伪相杂之后,就由一变为二,由二变为三,往后就不断产生新的事物,这样信也就不复存在。所以正当它有精气的时候,才不会欺骗我们。河、王二注相对生涩,需要仔细品味。独苏辙见解深入浅出,让人豁然开朗,尤其是对真伪的产生的解析,可谓一语即拨云见日。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河上公注:“自,从也。自古至今,道常在不去。阅,禀也。甫,始也。言道禀与,万物始生,从道受气。吾何以知万物从道受气?此,今也。以今万物皆得道精气而生,动作起居,非道不然。”大意是,从古至今,道一直长存不去,万物从道受气,其禀性由道而生。我是怎么知道万物从道受气的呢?就是从这里。世间万物都是得到“道”的精气而生,一举一动不遵循道是不行的。王弼注:“至真之极,不可得名,无名则是其名也,自古及今,无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众甫,物之始也。以无名说万物始也。”王弼认为,至真之极是不能名状的,无名就是它的名,从古至今,一切由无名生成。众甫就是万物之始,这是说万物由无名而来。王弼的观点延续了第一章的观点——“无名,天地之始。”无名就是“道”。苏辙的观点略有不同。苏辙《老子解》云:“古今虽异,而道则不去,故以不去名之。唯未尝去,故能以阅众有之变也。甫,美也,虽万物之美,不免于变也。圣人之所以知万物之所以然者,以能体道而不去故也。”这是说古今虽然不同,但道没有消失,所以不再命名。正因为道没有消失,故而能够观察万物的变化。“甫”是美的意思,万物虽美,但也难免发生变化。圣人之所以能够知道万物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能够体悟道而不离开道。在这里,最关键的是在“阅”“甫”的解释上,苏辙异于河、王,虽有其道理,但不似老子本意。
《庄子·大宗师》有一段对“道”的描述,与本章极为相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可以说是庄子对本章的注释。
在本章,老子惊叹于道之恍惚、道之窈冥、道之有象、道之有物、道之有精、道之有信,并说德由此生,进一步解释“道”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