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时间为什么那么少——孩子不会管理时间的深层原因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孩子缺乏时间观念
时间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东西。对成年人来说,丰富的生活阅历让他们对时间有着强烈的感觉,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时间的存在,他们知道时间是什么,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成年人总会感觉时间不够用,总会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因此会非常珍惜时间,会充分、合理地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但是对大多数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的世界中几乎没有时间概念,他们不知道“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他们不会珍惜时间,更不会合理地利用和管理时间。孩子浪费时间是普遍现象,即大多数孩子都会有浪费时间的行为。
暑假的一个上午,妈妈在做家务,铮铮在写作业,画面看起来十分和谐,但是小姨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和谐的气氛。
见到小姨之后,铮铮就写不进去作业了,一会儿拉着小姨给他讲故事,一会儿又给小姨看自己新买的书包,过了一会儿又和小姨玩起了游戏。妈妈看到后提醒他,让他赶快写作业。虽然在妈妈的督促之下,铮铮坐到了书桌前,但是妈妈走后铮铮就又开起了小差。
铮铮写了几个生字之后就停下来,不是看故事书,就是玩玩具,然后再接着去写作业。本来10分钟就可以写完的作业,半小时才完成。
小姨看到后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能专心把作业写完呢?为什么要写一会儿停一会儿呢?”
铮铮:“总是写作业太累,我要休息一会儿啊!”
小姨:“可是这样你会浪费很多时间,你总是这样三心二意,效率也会降低。”
铮铮:“怕什么,还有那么多天才开学呢!还有好多时间呢,不用着急写。”
小姨:“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时间虽然看着很多,但是眨眼之间就会流逝,等你长大就知道时间有多宝贵、流逝得有多快了,到时候你会为你现在浪费时间的行为感到后悔的。”
铮铮:“我现在还小呢,时间多得是,我不用担心你说的那些问题。”
这是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的问题,当家长提醒他们要珍惜时间的时候,他们总会表现出非常不屑的态度,认为时间多得是,他们还小,不用担心时间不够用。孩子的这种态度让家长很生气,生气之余也会充满忧虑。因此,家长多会以训斥的方式反复说教,希望他们学会珍惜时间。
但是,家长这种直接提醒的方式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时孩子并不是不愿意按照家长所说的去做,也并不是故意和家长对着干,只是他们不能真正理解家长所说的话。比如,家长总是说“时间很宝贵,你要珍惜时间”,但时间到底是什么?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孩子,时间就像不存在的东西。既然这个东西不存在,那为什么要珍惜呢?所以,要想让孩子更好地管理时间,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时间是什么,这样才能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
让孩子知道时间是什么,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他们会指着钟表对孩子说:“孩子,你看钟表就是时间。”但是很多孩子听到这样的解释后会非常不解,还会反问父母:“那不就是个钟表,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啊?”孩子这样的反问会让家长无言以对。
并不是指着钟表讲一句话就能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强,但是他们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个优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真正建立起时间观念。
要想更好地帮助孩子认识时间,家长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把孩子每天所经历的事情都与时间联系起来,让孩子有直观的感受。
比如,在孩子起床前可以对孩子说:“7点了,我们要起床了。”上学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说:“7点半了,到该上学的时间了,赶紧做好准备,我们要出门了。”等到孩子放学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说:“4点半,你可以玩一会儿游戏,但是5点的时候就要写作业,知道了吗?”每一件事情都和时间联系,都准确地用时间表达,就可以让孩子意识到钟表上那些数字和要做的事情是紧密联系的,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就会加深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建立时间观念。他们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会先看一下时间,形成按时做事的习惯,不会总等着父母提醒,而是会主动问:“妈妈,我们几点吃饭?”或者是:“爸爸,我们几点去动物园?”
当孩子对时间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任务,加深孩子对时间的理解和认识。
比如,规定孩子在10分钟之内把衣服穿好,15分钟之内将玩具整理完,20分钟之内将饭吃完等。刚开始,孩子可能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闹钟,督促孩子完成。当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任务后,家长就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比如,可以增加他们看动画片和玩游戏的时间。如果没有完成,则要取消奖励。需要注意的是,给予任何奖惩的时候,都要事先和孩子约定,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以便增加孩子对奖惩规则的接受度,防止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除了这些完整的时间之外,家长还需要注意孩子生活中琐碎的时间,这部分时间同样是建立时间观念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孩子洗漱的时候,家长可以提醒孩子利用这段时间想一下今天要做的事情;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可以让孩子背背古诗等。
家长不仅要告诉孩子做什么,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做,向孩子展示出这些或完整或琐碎的时间中能够做哪些事情,方便孩子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时间,让他们意识到时间是始终存在的,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时间观念。
家长只要让抽象的时间与生活中具体的事情结合到一起,让孩子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引导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和时间联系起来,孩子的时间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对时间的分配做出相对合理的规划,真正建立起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最终成为时间的主人。
家长包办,让孩子缺少时间意识
家长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于是就会不自觉地娇惯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很多坏毛病,他们习惯坐享其成,认为什么事情都会有人帮他们做,对父母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在很多事情上,为了不让孩子受挫折,家长就抢着替他们包办,即使有时候想锻炼一下孩子,但是看到孩子笨手笨脚的样子,就放弃了。家长的做法让很多孩子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刁蛮任性,以自我为中心。长期依赖父母,也让他们缺少了对时间的认识,很难建立时间观念。如果离开了父母的庇护,他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一塌糊涂。
星期一早上,甜甜的家里乱成一团,爸爸一边忙着做饭,一边催促还赖在床上的甜甜。
爸爸做完饭后,来到甜甜的房间,只见甜甜的房间里乱糟糟的,衣服和玩具摆得到处都是,作业本和文具散乱地放在书桌上,房间里完全没有下脚的地方。爸爸只好动手替甜甜收拾,一边收拾一边念叨。
爸爸:“都这么大的孩子了,怎么房间里还这么乱呢,睡觉之前你就不知道收拾一下吗?”
甜甜揉了揉眼睛坐起来,懒懒地说:“平时都是妈妈收拾的。”
爸爸:“可是妈妈出差了,你不会自己收拾一下吗?”
甜甜伸着懒腰接着说:“我哪里会收拾啊?我从来都没有收拾过,而且这些东西该放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爸爸:“你这个小懒虫以后可怎么办啊?!”
甜甜:“我有爸爸妈妈啊,你们都会帮我做好的。”
爸爸:“真是拿你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赶紧起床吧,上学快迟到了。”
甜甜:“我要再躺一会儿。”
爸爸看了看手表,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就赶紧催促甜甜起床。在爸爸的催促声中,甜甜终于从床上起来了。
起床之后,甜甜走到卫生间准备洗漱,但是她不会自己挤牙膏,因为平时妈妈都会帮她把这些做好。她弄了好长时间,也没有将牙膏挤出来,只好求助爸爸。
爸爸正在给甜甜盛早饭,实在是分身乏术,就让甜甜自己解决。没有人帮忙,甜甜只好放弃刷牙,胡乱洗了洗脸。牙可以不刷,但是辫子总要扎的,不能顶着乱糟糟的头发去学校吧。于是甜甜就尝试着自己扎辫子,可扎了半天也没有成功。甜甜再一次求助爸爸,可是扎辫子这种事爸爸也不在行,也只是简单帮她扎了一下,和妈妈扎辫子的水平比起来差远了。看着别扭的辫子,甜甜噘起了小嘴,坐在沙发上生起了闷气。
这时已经7点40了,爸爸只好哄甜甜吃饭。好不容易吃完了饭,已经7点50了,眼看着就要迟到了。爸爸拿起书包准备出门,却发现甜甜的书包还没有收拾,爸爸又急忙帮她收拾书包。虽然爸爸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是甜甜却非常淡定,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看着爸爸收拾书包。
好不容易收拾完,已经8点了,爸爸带着甜甜急匆匆地奔向学校。上学的路上又赶上了堵车,第一节课结束时甜甜才到学校。
甜甜之所以会迟到,主要原因是平时她妈妈照顾得太仔细了,什么事情都帮她做了,导致她什么都不会,做事效率低下,甚至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试想一下,如果平时妈妈让甜甜自己收拾房间、整理书包,让她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那么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自己就会做这些事情,根本不必等着爸爸帮她,也就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父母爱孩子没有错,给予孩子更好的照顾也没有错,但是一定要有原则,因为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父母,独自一人生活。
要想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就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提高做事的效率,让孩子变得“快”起来。
但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一两天就能实现的,尤其是那些习惯依赖父母的孩子。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
第一,家长不强迫,孩子主动做。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做一件事时,经常会采取命令的口吻。这种语气通常会使孩子非常反感,虽然孩子做了,但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去做。长此以往,就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家长最好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主动去做,比如,尝试以平和的语气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意识到挤牙膏、收拾书包、吃饭等都是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做。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已经能够照顾自己了,不要什么事情都等着爸爸妈妈去做,你看小鸟都是自己在天上飞,小鱼也是自己在水里游,连小花猫都自己洗脸呢,它们又自由又快乐!你也可以自己吃饭、洗脸、刷牙了,说不定还能帮妈妈做一些事情呢!”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给孩子做好示范,给予适当的鼓励。在父母的鼓励之下,孩子会乐意做这些事情。
科学研究表明,动手能力强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往往比动手能力弱的孩子要强。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能够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会集中注意力,提高做事的效率,从而能够独立生活。所以,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养成主动做事的习惯。
第二,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
有的家长可能是急性子,当他们看到孩子笨手笨脚地做事的时候,就会失去耐心,与其看着孩子笨手笨脚地做,还不如帮孩子做了,以免浪费更多时间,这样很难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因为孩子看似在浪费时间,但是浪费的时间却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失败的滋味,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成功,学到更多的技能,获得更大的进步。所以,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毕竟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家长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打持久战。
凡事都有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孩子学本领,出错在所难免,家长需要耐心指导,绝不能对孩子训斥和打骂,更不能一气之下剥夺孩子学做事的权利。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鼓励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使孩子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第三,家长应当给予适当的指导。
所谓放手,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而是应该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一些适当的指导,让孩子做得更好。如果家长撒手不管,就会让孩子一下子失去依靠,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当他们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做不好的时候,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好笨,不敢放手去做,变得更加拖拉,浪费更多的时间。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帮助。当孩子要做的事情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时候,家长就要伸出援助之手,和孩子共同完成。比如,孩子洗衣服的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洗第一遍,让孩子洗剩下的两遍,这样不仅提高了孩子做事的效率,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同时还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家长只要放平心态,让孩子渐渐地学会独立,在不断独立的过程中,他们对时间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也会越来越珍惜时间。
缺少家长的监督,孩子开始浪费时间
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时间有多重要,让孩子珍惜时间。一些家长会提出建议,让孩子制订时间计划,但是并没有很好地监督孩子执行,所以收效甚微,孩子仍然会浪费时间。
由于年龄和阅历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孩子的自制能力很差,做事时通常需要家长监督。如果没有父母的监督,他们就很难自我约束,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时他们在父母面前很听话,总是能够很快将父母交代的事情做完,但是只要离开父母的视线,他们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星期天早上,妈妈叫醒正在睡懒觉的涛涛,但涛涛并不是很情愿,他躺在被窝里对妈妈撒娇。
涛涛:“妈妈,我可不可以晚一点儿再起床,让我睡个懒觉好不好?”
妈妈:“不可以,今天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要去上美术课、跆拳道课,还要去乡下的爷爷奶奶家,时间很紧,你得早点儿起来,我们早点儿出发。不能耽误时间,赶紧起床吧!”
涛涛:“知道了,妈妈。”说着就起身穿上了衣服。
妈妈:“涛涛真是个乖孩子。”
起床后,涛涛开始洗漱、吃饭、换衣服,在妈妈的监督之下很快就出门了,按时完成了上午的学习。中午涛涛和妈妈去了乡下的奶奶家,一切进行得很顺利。
到了奶奶家之后,奶奶下地干活,妈妈要去帮忙,就让涛涛和小姑在家里玩。临走的时候妈妈叮嘱正在看动画片的涛涛,让他看半小时的动画片之后就将没有完成的画完成。涛涛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妈妈也就放心地离开了。
半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小姑提醒涛涛时间已经到了,让涛涛开始画画,但涛涛似乎并没有要画画的意思,仍然坐在电视机前一动不动。
小姑:“涛涛,赶快去画画吧,半小时已经到了。”
涛涛:“再等一会儿吧,时间还有的是!那幅画我一会儿就能画好。”
小姑:“但是你妈妈说了只让你看半小时的动画片,而且你妈妈回来之后肯定会检查的。”
涛涛:“在妈妈回来之前画完不就行了吗?妈妈现在又没在身边,她又看不到我做什么,没必要非按照她说的做不可啊!”
小姑:“你妈妈让我在你画完画后带你出去玩,不能总看动画片。”
涛涛:“你就和她说你带我出去过了,她又没看到。”
小姑:“但这不就是在撒谎吗?我是不会帮你撒谎的。如果你不按照你妈妈说的去做,我就会把事实告诉她,到时候她肯定会生气的,后果你是知道的。”
涛涛:“那好吧!”说完就画起了画。
相信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涛涛这样的行为:父母在身边的时候,迫于父母的威严,他们会乖乖地完成父母交代的事情,是一个懂得珍惜时间的好孩子;一旦父母离开,他们就会变成拖延时间的小懒虫。他们会利用这些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将父母交代的事情丢在一边,等到父母回来的时候,他们再“装模作样”地去做。当父母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完成的时候,他们会找一些理由搪塞过去。这样长期下去,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让孩子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习惯。如果父母不加以监督的话,会让孩子浪费更多时间,影响孩子做事的效率。试想,如果每次都不能按要求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长此以往,孩子还能成为一个珍惜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人吗?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给孩子制订计划的时候,要适当地对孩子进行监督,目的是让孩子养成自主自觉的习惯,使其不只是在父母面前做得好,在父母离开之后同样能够做得好。家长可以按照下面几种方法去做。
第一,给予孩子适当的监督。
有的家长的确给孩子制订了一些计划,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孩子缺少监督,计划一直未能执行,最终变成了一纸空文。久而久之,家长也就懒得去给孩子制订计划,任由孩子自由发展了。因此,如果父母由于下班晚等原因没有时间监督孩子,就要将这个任务交给家里的其他人,比如爷爷奶奶或者比较亲近的人,让他们去监督。前提是要和进行监督的人沟通好,全家保持教育方法及目标的一致性,这样才能帮孩子更好地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案例中涛涛的小姑就做得很好,她没有纵容涛涛浪费时间的行为,也没有帮着涛涛撒谎,让涛涛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最终按照妈妈交代的去做了。
第二,引导孩子自主自觉地去做。
光靠家长的监督是不够的,还要让孩子养成自主自觉的习惯,让孩子从心底里愿意去做,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父母离开的时候,最好对孩子说:“孩子,妈妈不在身边你也要按照妈妈说的去做,做事主动自觉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管妈妈在不在,宝宝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假装离开,暗中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仍然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就要对孩子进行表扬;如果孩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家长就要对孩子进行惩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第三,不要盲目信任孩子的表面功夫。
有的家长可能会轻易相信孩子,总是让孩子的小计谋得逞,长期下去他们就很难建立时间观念。因此,家长不要在回来的时候看到孩子写作业,就认为孩子在你离开的这段时间都在写作业,而是要认真检查,看看他到底写了多少,再来确定这段时间他都做了什么,是不是认真写作业了。
晴晴上小学的时候,父母总是忙工作。放假的时候一般都是晴晴一个人在家,晴晴的父母出门前都会嘱咐晴晴要认真写作业,不要总是看电视,晴晴也是非常爽快地答应。
父母离开前晴晴总会假装写作业,等到父母去上班了,她就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将作业抛在一边,等听到父母的开门声,晴晴再装模作样地去写作业。父母看到晴晴在写作业,非常高兴,并没有检查晴晴写了多少。就这样,晴晴的假期总是在投机取巧,时间观念也没有树立起来。
参加工作之后的晴晴仍然采用对付父母的那一套方法对付老板,在老板面前表现出一副努力工作的样子,但是等老板走了后就开始变得懒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浪费了很多时间。快到交付工作的时候,她再匆忙赶工糊弄过去。其工作表现显而易见,晴晴最终失去了老板的信任。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被表象迷惑,要仔细观察,认清孩子的“真面目”,改掉他们浪费时间的坏习惯,让他们学会珍惜时间,无论父母在与不在都能够合理地利用时间。
家长的催促让孩子产生了时间“抗体”
很多家长都有催促孩子的习惯,孩子起床的时候要催促:“赶快起来了,怎么这么磨蹭呢!”孩子穿衣服的时候要催促:“赶紧穿啊,穿个衣服这么费劲!”孩子吃饭的时候要催促:“赶紧吃,马上就要迟到了!”孩子睡觉的时候要催促:“赶紧上床睡觉,不然明天又该起不来了!”孩子看电视的时候要催促:“怎么还看电视呢,作业写完了吗?”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同样会催促:“赶紧写作业,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似乎孩子做每件事情的时候,家长都要催促一番。
在父母眼里,孩子做事情总是磨磨蹭蹭,没有一点儿时间观念。他们认为孩子是在故意浪费时间,于是不停地催促,想让孩子尽快把事情做好,有的时候甚至想替孩子把事情做好。家长的急切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做法对于孩子时间观念的形成并没有任何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
父母总催促,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什么事情都等着父母催促,缺乏主动性。同时父母的催促还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因为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在一旁不停地唠叨,会影响孩子的心情,使孩子不能集中精神,影响做事效率,反而浪费更多的时间。除此之外,父母的催促还会让孩子对时间产生“抗体”,在催促的过程中,父母无意中让他们形成了“我慢慢做就好了,反正父母会催我的,时间都是父母催出来的”的意识。
晓峰的妈妈是一个急性子的人,做任何事情都非常麻利,但是她的儿子晓峰似乎并没有遗传她的做事风格,总是慢吞吞的,没有时间观念。然而,晓峰之所以没有时间观念,和晓峰的妈妈总是催促他有很大关系。
在晓峰家,最常见的情景就是晓峰在慢吞吞地做事情,妈妈在一旁不停地催促、唠叨。
早上,晓峰懒洋洋地躺在床上,妈妈在一旁不停地催促。
妈妈:“晓峰,赶快起来吧,上学要迟到了。”
晓峰:“我知道了,妈妈。”然后就没有了动静。
过了一会儿,妈妈掀开晓峰的被子:“晓峰,赶快起来,做什么事情都这么磨蹭,马上到时间了,快点儿!”
在妈妈的催促声中,晓峰慢吞吞地从床上起来,揉了揉眼睛,慢慢地走到了沙发前,看见妈妈正在厨房里忙活,就躺到了沙发上。
妈妈从厨房里出来,看见躺在沙发上的晓峰,顿时火冒三丈,大声对晓峰喊道:“你这孩子躺在那里干什么啊,赶快去洗脸、刷牙、换衣服啊!怎么一点儿也不知道好好利用时间呢?”
晓峰躺在沙发上没有任何动静。
妈妈:“你没听见我说话吗?还愣在那里干什么呢!”
被妈妈训斥了一顿的晓峰慢慢地从沙发上坐了起来,走到卫生间里开始洗脸、刷牙。这个时候妈妈仍然在外面不停地唠叨:“快点儿,别在那里磨磨蹭蹭的。”
听着妈妈的唠叨,晓峰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做了个鬼脸。
晚上,晓峰和妈妈一起回家,晓峰随手将书包一放,坐在沙发上玩起了玩具。过了一会儿,妈妈端着一盆豆角出来了。
妈妈:“晓峰,帮妈妈把这些豆角择了吧。”
晓峰放下手中的玩具,开始帮妈妈择豆角。
过了10分钟,妈妈从厨房里出来,看到晓峰还在那里择豆角,就又催促起来:“怎么择个豆角这么费劲呢,都10分钟了还没有择好!”
听到妈妈的催促,晓峰加快了速度,可是一不小心将豆角全部撒到了地上。妈妈更加生气了,她一边帮着捡豆角,一边唠叨:“怎么什么都做不好!本来就择得慢,现在还撒到地上了,你能干好什么啊!”
晓峰小声地抱怨:“我也想快点儿择啊,可你一直在那儿催催催!你越是催我就越做不好,做不好的话你还得挑我的毛病,我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听到晓峰的抱怨之后,妈妈没有再说什么。
很多父母像晓峰的妈妈一样,为了让孩子做事更加专注,充分利用时间,不断地催促孩子。结果,孩子往往和晓峰一样,做事情越来越慢,越来越不懂得珍惜时间,越来越没有时间概念。父母的催促让孩子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于是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去放松,“反正妈妈一会儿也会催促自己,趁着妈妈还没有催促,赶紧放松一下”,慢慢地浪费了很多时间。
因此,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要总是催促孩子,而要让孩子自觉地去做,让孩子懂得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他们的责任,做这件事是为了自己,并不是为了其他人。当孩子有了这样的意识,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就会增强,做事的效率也将不断提高。
那么,家长如何改变催促孩子的习惯,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做事呢?
第一,要狠下心来,让孩子承担浪费时间的后果。
家长之所以不停地催促,是因为不想让孩子受到伤害。比如,孩子不起床,妈妈不停催促,是怕孩子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影响学习;孩子不写作业,妈妈不停催促,是不想让孩子错过休息的时间。久而久之,孩子就没有了时间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有时间观念,做任何事情时妈妈都会催促,等到妈妈催促的时候再去做就好了。比如,每次快要迟到的时候,家长都特别着急,就好像迟到了爸爸妈妈要受到惩罚,和孩子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孩子却非常淡定的原因。
因此,父母要狠下心,让孩子体会浪费时间所带来的后果,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浪费的时间和父母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父母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受到影响的是他们自己。如果孩子不起床,那就让孩子睡个够,孩子穿衣服磨蹭,那就让他慢慢穿好了,等孩子准备好了再送他去学校,到时候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异样的眼光就会让他体会到浪费时间的后果。
第二,多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事。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浪费时间,往往不去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去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上来就对孩子一顿批评,甚至还会对孩子动手,家长的这种做法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有的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浪费时间,他们也想用自己的方法快点儿把事情做好,但是家长的催促让他们变得手忙脚乱,最后什么事也做不好。
所以,家长在催促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耐心地等待孩子将事情做完,然后在肯定孩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教会孩子更好地掌控时间,提高做事的效率。
家长期望过高,让孩子失去了充足的时间
“望子成龙”是家长普遍存在的心态。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一所好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走上人生巅峰。由于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希望孩子做得越来越好,于是就争分夺秒地让孩子学习,上补习班学习各种特长,对孩子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不希望孩子浪费一分一秒。
但是,父母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一种无助感,使孩子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让孩子产生严重的焦虑。如果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他们就会对自己非常失望,他们会因为自己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深深的愧疚。而父母失望的眼神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他们每天都在自卑和自责中度过。如果孩子每天都这样度过,怎么还能专注地做好其他事情呢?
正在上班的李女士接到了女儿小美班主任的电话,通话之后非常生气。
原来,小美的老师向李女士反映了最近小美在课堂上的表现:不认真听讲,经常走神,和同桌说话,有的时候甚至还趴在桌上睡觉。
晚上小美回到家,李女士狠狠地训斥了小美一顿:“妈妈这么辛苦地赚钱供你上学容易吗?你为什么就不知道珍惜呢?你知道课堂上的时间多么宝贵吗?你为什么不知道好好利用呢?那么宝贵的时间就这样被你白白浪费了,你真的是太让我失望了!你说你这样做对得起谁啊!”
小美说:“对不起我自己行了吧!你总是希望我考上一所好大学,我也想考上一所好大学,但是我的学习成绩没有那么好。我也想好好努力,但是您整天在我耳边叨叨,让我的压力非常大,上课的时候根本就专心不了,总会想别的事情。越是这样,学习成绩就越不好,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学了呢,反正也学不好。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好,我也知道妈妈很辛苦,但是您对我的期望真的是太高了。我特别害怕让您失望,越是害怕,成绩就越糟糕。”说完之后,小美的眼角泛起了泪花。
听到女儿这么说,李女士冷静下来,将小美抱在怀里。她认真反思了自己的言行,觉得小美说的话很有道理。小美刚上四年级,自己却对她寄予了太高的期望,总是要求她好好学习,却从来没有关注过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不知道她有这么大的压力。巨大的压力分散了女儿的注意力,让女儿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而自己之所以想让女儿考上好大学,只是想让女儿给自己争光,让自己更有面子。想到这里,妈妈突然觉得很羞愧。
想通的李女士轻声对小美说:“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取得好成绩,妈妈也同样如此,但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妈妈不应该总是对你有那么高的要求。给你造成了那么大的压力,妈妈给你道歉。不过,妈妈相信你还是很有潜力的,通过不断努力,你一定会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只要每次进步一点,妈妈就很高兴了。”
小美:“那我没有考到全班第一,妈妈会生气吗?”
李女士:“不会的,只要你努力了,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学习重要的是过程,是看你有没有努力,并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
听到妈妈这么说,小美顿时轻松了很多,渐渐恢复了上课认真听讲的状态。
很多家长都会像李女士一样,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于是在孩子耳边不停地提醒,要他们抓紧时间学习。但这种过高的要求反而会导致孩子浪费时间。就像故事中的小美一样,妈妈对她的期望过高,导致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并没有化为学习的动力,反而成为学习的阻力。她总是想着“不能让妈妈失望”,即使上课的时候也总是这样想,自然很难专心听讲,也浪费了课上的宝贵时间。
作为父母,想让孩子取得好成绩是人之常情,但是父母也要看孩子的能力。聪明的家长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孩子确立目标,因为他们知道让孩子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才能使他们在自信中不断进步。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就会给孩子制造远超能力范围的压力。由于期望过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孩子做得不好,就容易对孩子发火。因此,过高的期望不但会影响孩子时间观念的建立,还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影响亲子关系,影响家庭和睦。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家长应该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家长把过高的期望加在孩子身上的时候,也应该将心比心,想一想自己在孩童时期,父母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也有那么高的要求吗?父母也看不惯自己的行为吗?自己也做出过叛逆的行为吗?是不是因为父母过高的期望而变得更加没有时间观念了?
如果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理解孩子、体谅孩子,进而降低对孩子的期望,也就不会总是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了。当家长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也许就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起时间观念,提高做事的效率。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呢?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很多家长都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比如,有的父母小时候想成为舞蹈家,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想通过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自己的遗憾能够从孩子身上得到弥补。但家长的这种做法是非常自私的,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成长空间、有自己的人生,为什么他们的一生要去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呢?这对孩子来说非常不公平。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时间只不过是在为父母实现愿望,他们的心理就会非常不平衡,也就很难真正做出努力,因为他们的时间并不是为了自己,为什么要好好珍惜呢?
因此,家长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仅对孩子不公平,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理解孩子,让孩子朝着他们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孩子才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才不会白白浪费。
第二,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不仅是孩子的长辈,更应该是孩子的心灵导师,成为孩子心灵深处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避免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让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
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仅有助于家庭的和睦,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很必要的。和谐的亲子关系能够让孩子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氛围,使其能够快乐地成长,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个孩子所渴望的。聪明的家长会让孩子在轻松和快乐中充满动力,在轻松和快乐中使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
孩子犹犹豫豫,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有些成年人有选择恐惧症,他们做选择时总是犹犹豫豫、思前想后,迟迟不能决定。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童?由于他们的心智还没有成熟,生活阅历不多,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狭隘,所以很难快速做出决定,以至于浪费很多时间去思考。作为家长,在孩子犹豫不决的时候,请不要心急,可以给他们一些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提高判断能力,做出判断,让孩子养成从容应对选择的习惯。当孩子的选择能力不断提高,他们选择的时间自然就会缩短。
周末,豆豆全家人想出去玩。出发前一天,妈妈去征求豆豆的意见。
妈妈:“豆豆,明天是周末了,你想去哪里玩呢?”
豆豆:“我想去动物园玩,我想看狮子和老虎。”
妈妈:“你想好了吗?”
豆豆:“想好了。”
妈妈:“那好,我们明天就去动物园看动物。”
过了一会儿,豆豆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去动物园了,我想去植物园欣赏绿植。”
妈妈:“你怎么又改变主意了呢?你到底想去哪里呢?”
豆豆:“这两个地方我都想去,我既想看狮子和老虎,又想去植物园欣赏美丽的鲜花。”
妈妈:“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去一个地方。你好好想想到底要去哪里。”
过了一会儿,妈妈对豆豆说:“怎么样,想好了吗?”
豆豆:“我突然又想玩滑板了,要不然我们明天去公园玩滑板吧。”
妈妈:“这么一会儿怎么又多了一个选择呢!妈妈不是和你说了吗,明天只能去一个地方,都想了这么半天还没有决定好吗?”
豆豆:“可是我什么事情都想做。”
妈妈:“豆豆,你只能选择一样。你想想,我们是全家人都出去,并不是你一个人出去玩,你在选择到哪玩的时候,最好也考虑一下爸爸妈妈。你想一想哪个地方适合全家人去呢?如果去公园玩滑板,那爸爸妈妈就没有什么玩的了,只能陪着你玩滑板;去植物园的话我们可以一起欣赏绿植和鲜花,但是看不到狮子和老虎;而动物园里虽然主要是动物,但也有绿植和鲜花,动物和植物我们都能看到,你看是不是动物园更好些?”
在妈妈的引导下,豆豆终于做出了决定,全家人一起去动物园。
当家长让孩子做选择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和豆豆一样,既想去这里,又想去那里;既想干这个,又想干那个,最终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还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很难有家长会像豆豆的妈妈一样耐心地开导孩子。当孩子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经常会失去耐心,不去引导孩子,为了不让孩子耽误时间,最后直接帮孩子做决定。其实,家长的做法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你让孩子做选择,但结果却是自己做选择,剥夺孩子做选择的权利,会让孩子非常不舒服。比如,你和朋友出去聚会,朋友问你想吃什么,你想了想说吃火锅,这个时候朋友说出各种理由不去吃火锅,最终你们去吃了面条,这个时候你肯定会非常不高兴。
豆豆妈妈的做法是比较恰当的,她给了豆豆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当豆豆犹豫不决的时候,她也没有对豆豆发火,而是耐心地去引导豆豆,帮豆豆分析利弊,明确方向,并给出自己的建议,最终让豆豆自己做出选择。这样做不仅尊重了孩子,还有助于让孩子养成全方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让他们在想问题的时候不仅仅考虑到自己,也考虑到其他人,根据不同的场合做出不同的选择。久而久之,孩子做选择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犹豫了。
犹豫不决的释义是迟疑、拿不定主意。从这个角度看,当孩子犹豫不决的时候,虽然会浪费很多时间思考,但这也是孩子提高思考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当孩子犹豫不决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引导、启发和帮助孩子做出合理的选择,千万不要对孩子发火。当你忍不住要发火的时候,就想想他只是个孩子,有时候没有主见也情有可原。
研究表明,孩子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因为无法正确衡量那些选项,不知道哪个更重要,也不知道哪个是目前的最优选择。所以,要想更好地帮助孩子摆脱犹豫不决的困境,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衡量,面对问题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分辨出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哪些事情可以缓一缓再做,然后让孩子对这些事情进行排序,从最重要的事情做起。
孩子毕竟是孩子,当他们面对选择困难的时候,需要父母的指导,从而得到正确的判断。那么,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怎样的指导呢?
第一,给孩子提供思路。
思考问题要以对事物基本属性的认知为基础,然后通过对比、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如果对事物没有正确的理解,不知道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和自己的联系,他们就没有办法进行正确思考,也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这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做出决定的办法,如选择并无优劣之分,就可以用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方式来决定,避免让孩子陷入长时间的犹豫中。
第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家长要有节制地给予孩子选择权。
父母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是正确的,因为可以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但是家长也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进行选择。因为对于心智还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判断能力,强加给孩子选择权,那么孩子就会滥用这个权利,做出很多错误的选择。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孩子缺乏判断力,也不要给予孩子分散的指令,分散的指令会造成孩子选择混乱。比如,同样一件事情,妈妈说做这件事情好,而爸爸却说做这件事情不好,父母之间存在分歧就会让孩子思维混乱,他们不知道该听谁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犹豫不决的性格,经常会在做选择时浪费时间。有时候父母还会对孩子说:“你自己选择吧,选择的后果你要自己承担,遇到问题也不要来找我,我是不会帮你解决的。”很多孩子在听到父母这么说之后,就会变得更加紧张害怕,既怕自己后悔,又怕爸爸妈妈不高兴,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更加犹豫不决。
第三,通过强化训练帮助孩子克服犹豫的毛病。
家长可以寻找机会和孩子“抬杠”,比如,家长可以经常这样问孩子:“我如果不这样想,你会怎么办?如果别人不这样想,你又会怎么办呢?你这么想的初衷是什么呢?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尽可能多地去问孩子问题,当你不断发问的时候,孩子就会竭尽全力地思考并回答。
在和孩子争论的时候,应要求他必须马上回答,不能犹豫,要一句接一句地回答,说错也没关系。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思维会越来越敏捷,犹豫不决的毛病也会慢慢消失。
过度追求完美的心理,让孩子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生活中,有些孩子做事喜欢追求完美,无论是家里物品摆放,还是完成某个任务,他们都要求自己做到近乎完美的地步。如果物品摆放顺序乱了,或者事情没做完,孩子就会情绪急躁,一次次纠正到“完美”或者将事情做完才罢休。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无论是谁、无论做什么样的事都难免存在瑕疵,如果事事追求完美的话,有时候就会做很多重复的事情,不但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还会造成时间的紧迫。所以,对于过度追求完美的孩子,爸爸妈妈既不要鼓励,也不要责备,要耐心地引导孩子适度放松,给予孩子弹性与变通的空间。
大鹏上小学三年级,是一个内心十分细腻的小男孩,做什么事情都追求完美,有一点儿瑕疵就要重新来一遍。
有一次写作文的时候,大鹏想好了一句话就在作业本上写了起来,可是写了几句话之后突然觉得并不是很好,就全都擦掉,又重新开始写。写了几句之后又觉得不好,于是又擦掉了,再重新写。写到一半的时候,大鹏又想到了更好的句子,于是就将写好的全都撕掉,从头开始写。当其他同学将作文交给老师的时候,大鹏还在不停地写。
老师见大鹏还在写,就走过来对大鹏说:“大鹏,你怎么还没有写完呢?其他同学都写完了哟!”
大鹏:“我要比其他同学写得都好,才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让老师把它当范文在课堂上念,这样就非常有成就感。”
老师:“我让你们写作文只是想锻炼一下你们的写作能力,并不是要你们写得多么出色,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课堂练习。”
大鹏:“那我也要写得最好,一点儿瑕疵都没有。”
老师:“我看看你写成什么样了。”说着,老师拿过大鹏的作文,看过之后觉得已经很不错了,就对大鹏说:“大鹏,你已经写得很不错了啊,为什么还要改呢?”
大鹏:“我觉得还是再改一下比较好。”说着就从老师手里拿过了作业本,又将刚刚写过的一句话擦掉,重新写了起来。
因为大鹏总是追求完美,所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别人用半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他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大鹏追求完美的心理已经到了一个极端,他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花费大量的时间追求完美。其实,他不过是在重复做同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做既没有好的效果,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
每个孩子追求完美的原因不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大鹏那样是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要孩子追求完美的心理到了极端程度,就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结果也并不尽如人意,得不偿失。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追求完美并不是一件毫无益处的坏事,有时候追求完美对孩子也是有益的,可以借此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拥有严谨的做事态度。因此,在对待孩子追求完美的这件事情上,家长最好把握住一个度,以引导为主,让孩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引导。
第一,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有的家长可能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因此他们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也要非常完美,经常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挑三拣四,有时候孩子明明已经做得很好了,家长也不表扬。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表扬,就会一直做,直到父母表扬为止。但父母总会挑出毛病,这让他们非常失望,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过度追求完美的心理。
因此,家长最好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多表扬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在父母的鼓励中,孩子才能学会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合理地利用时间,才不会在一件事情上浪费大量的时间。
第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有的家长做事情的时候非常严苛,为了追求完美,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孩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做法,对自己严格要求。
另外,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总是对孩子指指点点,因为这会让孩子变得非常紧张,不敢放开手脚,直接影响孩子做事的效率。
第三,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别人的表扬。
有的孩子过度追求完美也许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羡慕的目光,实际上,这是虚荣心在作祟。因此,家长要学会让孩子正确看待别人的表扬。要让孩子懂得,事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别人的表扬和崇拜的目光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当孩子明白这样的道理之后,他就不会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而花过多的时间在某件事上。
糟糕的心情影响孩子做事的效率
有时候,孩子的心情也会影响做事的效率。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就什么事情都愿意做,无论是写作业还是玩游戏,他们都会精力充沛。当他们心情糟糕的时候,就会变得懈怠,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即便是他们最爱玩的游戏。这时,他们做事就会带着一种敌对的心理,觉得全世界都在和他们作对,以这样的心态做事,就会大大降低效率。
星期天早上,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小虎起床,小虎仍然没有要起来的意思。这让小虎的妈妈非常疑惑,平时小虎十分勤快,很少有赖床的情况发生,今天是怎么回事呢?
妈妈看了看小虎的脸色,不像是生病的样子,只是板着一张脸,似乎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妈妈心想,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为了让小虎开心起来,妈妈对小虎说:“小虎,赶快起来吧,吃完饭妈妈带你去游乐园,好不好?”
小虎轻轻“嗯”了一声,翻了个身。
妈妈非常纳闷,平时总是嚷嚷着去游乐园的小虎今天怎么这么平静呢?于是就又催促了一下小虎:“小虎,赶快起床,早点儿出发,争取多玩一会儿。”
小虎生气地说:“我不想去游乐园了,游乐园一点儿也不好玩。”
妈妈:“你平时不是最爱去游乐园吗,怎么今天不想去了?”
小虎:“不想去就是不想去。”说着就把被子蒙到了头上。
妈妈看着躲在被子里的小虎,轻声地问道:“小虎,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啊?有什么事情就和妈妈说,妈妈可以帮你解决啊!”
听到妈妈这么说,小虎慢慢地将头从被子里伸了出来,向妈妈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事情是这样的:小虎马上就要从幼儿园毕业了,他所在的幼儿园要举行一场毕业典礼,小虎当选了毕业典礼的主持人,和小虎一起担任主持人的是一位特别漂亮的小女孩。
昨天下午,小虎和这个小女孩一起彩排,小虎非常认真地念着演讲稿,在做一个很夸张的动作的时候,小女孩突然笑了一声,这笑声让小虎觉得小女孩可能是在嘲笑他。
小女孩无缘无故的笑打击了小虎的积极性,当他们走向舞台的时候,小虎突然想起刚才的事情,脑海中一片空白,站在台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台下的观众瞬间投来了异样的目光,让小虎非常尴尬。
妈妈了解小虎不高兴的原因之后,就耐心地开导小虎。
妈妈:“小虎,你确定那个女孩是嘲笑你吗?你和那个女孩确定过了吗?”
小虎摇了摇头。
妈妈:“那你怎么知道她是在嘲笑你呢?”
小虎:“可是她在对着我笑啊!”
妈妈:“她对着你笑,也可能是因为你的动作很有趣,并不是在嘲笑你,也许她觉得你很幽默,也许她觉得你讲得很好,而且她也只是笑了一下,并没有笑得很大声,没有说什么过分的话,也没有做什么过分的动作,你为什么要想那么多呢?”
小虎:“是这样的吗?”
妈妈:“对啊,你不确定的事情就不要瞎想,不要总是把事情往坏的地方想,如果你当时把那个女孩的微笑理解成一种善意的微笑,那你在舞台上也就不会忘词了,说不定会表现得更好。”
小虎:“我懂了,妈妈。可是我在台上忘词,同学们都嘲笑我了。”
妈妈:“那不就是个彩排嘛,又不是正式的,这几天你再好好练习,争取在正式的典礼上有良好的表现,到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对你刮目相看的。”
小虎:“好的,妈妈,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
孩子的心情和六月的天气一样,说变就变,这和他们的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明明很高兴,就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表情而瞬间心情低落。
就像故事中的小虎一样,他明明很努力地练习,原本积极的情绪却被女孩一个不明所以的微笑所影响。因为女孩的一个微笑,小虎又是胡思乱想,又是生气,最后变得缩手缩脚,这让小虎浪费了很多时间,影响到练习的效果,导致在台上忘词。
小虎的妈妈看到小虎赖在床上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批评小虎,而是在了解事情的缘由后,一步步地引导他。她站在小虎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和小虎交流,不断地开导小虎、鼓励小虎,最终将小虎的心结彻底解开。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出现小虎这样的情况,除了年龄的原因之外,敏感的性格会使孩子的心情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性格敏感的孩子会十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有的时候他们即使没有错,也会将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因而情绪低落。
当孩子用大量的时间生气、抱怨、自责,就会影响做其他事情的效率。让孩子拥有一个好心情,可以让孩子做事更加专注,从而增强孩子时间意识。因此,家长不要总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要采用暴力威胁的方式对待孩子,而是应该想办法帮助孩子摆脱不良情绪。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让孩子快乐起来呢?
第一,帮助孩子解开心结。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他们的情绪通常会写在脸上,家长很容易察觉到。孩子在想事情的时候更多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看待问题的角度比较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情很容易受影响。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及时帮他们疏导,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帮助孩子疏导,孩子又很难自行排解,时间久了就可能会形成心结。如果孩子的心结长时间无法解开,一些消极的情绪将随之而来,就会失去做事的动力和积极性,孩子每天都会被消极的情绪所支配,浪费大量的时间。
所以,当家长察觉到孩子出现异样的情绪,就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多和他们沟通,让他们对自己敞开心扉。
另外,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最好采用平和的语气,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第二,教会孩子如何保持快乐的心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不可能随时随地待在孩子身边,也不可能随时随地帮他们解决问题,因此家长就要教会孩子保持快乐心情的方法。
可以让孩子多看一些书籍和富有哲理的故事,引导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排解情绪的方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有能力自己解决、自我开导,从而随时保持快乐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