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公”的学习和生活
陕北公学于1937年9月创办于延安。1938年夏,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的旬邑县看花宫又办起了陕北公学分校。这里与延安相距二三百里地。陕公是实施抗战教育的学校,它用革命理论武装青年,使他们能在前、后方负责宣传、组织、武装民众的工作,成为党领导人民抗日的革命干部。学校的负责人是罗迈(即李维汉)和成仿吾同志。它的规模和影响仅次于抗大,是延安时期我党领导的有名的学校之一。
进了陕公,我们被编入35队(1—34队是在延安办的)。35队是些年纪较大的青年,我当时30岁,可还有比我大的。人们说35队是“老气横秋”队,这主要是从年龄上说的。
延安时期的学校,也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校。它是一所革命的学校,是一座革命的熔炉,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革命干部的任务;而且是在革命的炮火声中创立的,办学的条件极其艰苦。陕公正是这样。在人们意识中,学校所应该有的教室、桌子、凳子、教具等,这里全都没有。唯一有的是几本教材。上课怎么办呢?一个老百姓的打谷场成了我们的“露天教室”。没有凳子,大家席地而坐;没有桌子,两个膝盖代替。夏天上课,炎炎烈日无遮无拦地晒到我们身上,一个个都是汗流浃背的;冬天下雪,扫过之后仍坐下来上课。冰天雪地里,手脚常常冻麻木了。有个女同志很会想办法,给我们缝了个布垫子,里面塞上其他东西,这就好坐多了。陕北雨水不多,但一下雨,我们就只得停课。学员们住的是旧窑洞,里面仅一个炕和一个窗子,空气不对流。我们7人一组,住一个窑洞睡一个炕,密密地一个挨着一个,活像罐头里的沙丁鱼。谁翻一次身,其余几个就都得跟着起“连锁反应”。晚上,则一个组共一盏小油灯,或自习,或开会讨论。
陕公的生活、学习条件这么艰苦,对于我们这些从海外回来的青年来说,困难就显得更大了。拿吃的来说,当地吃的是小米、馒头,过去我们吃惯了大米饭,就很不习惯。肉和鱼难以见到,连小菜有时也得用野菜代替。拿气候来说,我们从小生长在南方,出国谋生时又生活在南洋,那里地处赤道线,“长年都是夏,一雨便成秋”,气候终年暖和。而陕北地处亚寒带,冬天又长又冷。隆冬时节,到处白雪皑皑,严寒刺骨,我们很难适应。学校给每人发了一套棉衣,北方同志穿上它就觉得暖和了,我们却不够,常常被冻得发抖。
陕公的教师都是优秀的革命同志,授课认真负责,辅导耐心细致。何干之同志给我的印象最深。他是讲中国革命问题的,上课备受学员们的欢迎。夏季天气炎热,我们在窑洞里受不住了,便出去散步纳凉。这时已是深夜,路过何干之同志的住处,却看见他还在油灯下备课,挥汗如雨。他对学员们热情、爱护、关怀。找他谈问题,他总是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使人倍感亲切。新中国成立后,何干之同志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中国革命史有名的教授,可惜在十年动乱中被迫害死了。
陕公的教育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陕公的学员来自五湖四海,阶级出身、社会经历不同,各人的思想基础、觉悟程度也不相同。学校为了改造学员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一些不良习惯,把马列主义的教育作为中心,把转变学员的思想作为当时学校的中心工作,使学员们的思想进步很快。学校要求我们通过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方面联系抗战实际,另一方面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并采用种种办法,培养学员的优良作风,比如集体主义,组织性、纪律性,刻苦精神与群众观点等。这种严格要求学员进行艰苦磨炼的教育,在我们头脑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长期地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产生着影响和作用。
陕公的课程少而精,设有:中国革命问题、哲学、政治经济学、军事课等。军事教材,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军事课除军事理论学习外,还进行各种军事训练,如队列训练、军事演习、夜间急行军等。学习上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听课、训练仍是非常认真、全神贯注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来陕公学习的学员有高昂的抗战热情,另一方面更由于党对学员们的教育,陕公正确的教学方针,再加上讲课的内容是当时中国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学员们所渴望知道的革命道理。
在陕公的生活是艰苦的,学习是紧张的。但是,就是在那种环境里,你却听不到叹息、埋怨声,看不到愁眉苦脸的面容。整个陕公,到处是生龙活虎的身影,欢乐愉快的歌声。这一切都使人强烈地感觉到:广大学员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宝贵的革命热情,一种可贵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学员们自觉地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艰苦生活是锻炼,疾病折磨在当时也是考验。1938年底,我不幸得了肺结核病,住了隔离室,情绪上曾一度受到影响。后来很快想通了:共产党员不怕牺牲生命,还怕结核病吗?!因而有了愉快乐观的精神,仍然坚持和大家一样上课出操。后来到了延安,在中央医院检查时,已经完全好了。
我们这批从海外回来的青年,有的过去生活在有万贯家财的家庭中,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但是,在陕公学习,我们能够和国内的青年一道,住窑洞,吃小米,过着艰苦的生活,坚持学习下来,并逐步成为坚强的抗日战士。这是为什么呢?我想:高昂的爱国热情固然是一种动力,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在学校受到了党的教育,学员们逐渐树立了一个为民族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思想。我们在笔记本的扉页,工工整整抄录了毛主席1937年10月为纪念陕北公学成立与开学的题词,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毛主席在题词中写道:“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地解决。”当时陕公就是严格按照这种精神教育我们、要求我们的。广大学员也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认真、刻苦地改造自己的思想,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因而我们脑子里也就很少去考虑什么生活享受,个人、家庭的幸福,而是一心想着怎样早日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正由于有这么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什么样的困难也就不在话下了。
进入陕公学习后,我在各方面都用党的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两个月后,我加入了党组织。在党旗下宣誓时,我心里无比激动,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人类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当时学校的党组织生活是秘密进行的,我们开党小组会,还要跑出很远的地方,找个没人住的旧窑洞。在党的教育下,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提高,世界观发生了根本变化。我懂得了,真正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代表着中华民族希望的是中国共产党。要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就只有永远跟着共产党干革命。这也给我以后为党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1938年底,陕公普通班结业,大部分学员上了前方,小部分留下来进入高级班继续学习,我也是其中之一。高级班一直办到1939年7月,就这样,我整整在陕公学习了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