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枢纽书”与“卫星书”视为一本书
选好枢纽书之后,还要选择“卫星书”。我习惯在桌子的左手边放上同时期读的五本书:一本枢纽书,四本卫星书。
读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时,我也会读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系列、钱穆的《阳明学述要》、陈来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和稻盛和夫的《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
同步读的书要互相形成参照与补充。《王阳明大传》的特点是作者身为儒学家,对于王阳明思想体系和道统传承具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数十年一直孜孜不倦地践行阳明精神,叙事严谨、内容翔实。因此我把它作为拆解的“枢纽书”。《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优势在于文本通俗易懂,而且结合了当代的实践。《阳明学述要》略过了王阳明一生的经历,但是对从宋明六百年理学体系的梳理,以及心学的诞生与流变提供了背景。《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提出“有”“无”的智慧与境界是研究心学的核心问题,并创造性地把心学和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之前的德国唯心论作对比。《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则是著名企业家对心学的落地,并在书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
寻找哪些书值得同时阅读,就带有更明确的动机与目的性。这就好比照片的“焦点”,即使拍摄同样的场景,聚焦于前面的树木和聚焦于远处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把书读厚的过程也一样,最好在选书这一步就先聚焦。我们要仔细确认“卫星书”和“枢纽书”之间的关系,问自己两个问题:它们值不值得读?是否需要和“枢纽书”一起读?在选书方面投入时间,是为了最终效果省时间。例如,关于王阳明的研究浩如烟海,通过查阅书评、翻看书的目录结构、前言和绪论,我才确定了另外几本“枢纽书”。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很多朋友习惯于对书评、目录和绪论都速读,甚至直接略过,进入正文。这恰恰是需要详读的部分,因为它们通常是写给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看的。通过它们,读者往往能整理出一本书的主要框架,以此确定它是否加入书单或者哪部分内容需要详读。
把书读厚的过程,不用读完一本再读一本,而是要把“枢纽书”与“卫星书”当成一本书。假设我一天有两小时用于阅读,我会用一小时来读“枢纽书”,用一小时来读“卫星书”。读“枢纽书”时,要找到三环——案例、金句与知识点,然后在读“卫星书”时带着这些新鲜的思考,这样阅读,效率才能最高。
例如王阳明拜见大儒娄谅这件事,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王阳明大传》中这一部分写得较为简略。因此,我就会翻开“卫星书”,看它们对这一段的描写和评论。不过,与写论文不同,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卫星书”仅仅作为资料来肢解成片段使用,而是要对它们进行系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