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要有思想深度
一本书或一场演讲中的记忆点,除了那些生动的案例,就是金句。金句富有哲理感与美感,能够升华内容。当我们转述金句时,往往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金句是表达的翅膀,在不同领域,总有人被称为“金句王”,如娱乐圈的大张伟、医疗领域的张文宏教授等。当一个人的金句能被广为流传时,就具备了“破圈”的可能。
20年前,互联网浪潮尚未席卷一切,曾有一类书特别流行,那就是“名人名言大全”。这些书集合了名言警句。许多名人确实是金句王,如奥斯卡·王尔德、弗朗西斯·培根等。还有一些流传下来的语录体名著,其实更像金句集合,如《论语》《道德经》《传习录》等。不过,金句的流传范围比名人名言更为广泛——它不一定是名人说的。
金句有这样三个特征:有思想深度、有美感,能引发共鸣。
首先,金句如同风干的牛肉,越嚼越有味道。这意味着金句不能太浅白,例如下面这句找不到出处的金句:“当你在家里看见1只蟑螂,说明在暗处还有1000只蟑螂。”如果把它换成“对风险要见微知著”,就没有了味道。
再如曾国藩的金句:“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如果把它换成“人格三要素是有志气、有知识、有恒心”,意思没变,但韵味如同嚼蜡。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一个句子看起来华丽,其实不耐嚼,就算不上金句。这样的句子虽然很美,但给人的感觉会空而假,无病呻吟。再如这句:“有一种遗憾,叫错过;有一种缘分,叫重来。”类似的句子等于什么都没说。还有的句子故弄玄虚,即所谓的“不明觉厉”[2],也算不上金句。影视剧中类似华而不实的台词有很多,比如:“一个破碎的我,怎么帮助一个破碎的你……”
金句往往观点明确,是断言式的,脱离上下文也能独立存在,从逻辑上看,金句未必完全立得住,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3]对于这句话,你要是较真,会发现除了这两种极端情况,还有很多人的死亡处于中间状态。金句的特点就是描述极端,而且有不容置疑的气势。“你看到1只蟑螂时,暗处的蟑螂真的是1000只吗?为什么不会是999只或1001只?”如果有人如此对金句较真,大家大概不会觉得金句有问题,而是觉得较真的人有问题。
可以说,金句在思想性上追求的是先击中,再击穿。村上春树在《1973年的弹子球》中写道:“或多或少,任何人都已开始按自己的模式活着。别人的若与自己的差别太大,未免气恼;而若一模一样,又不由悲哀。如此而已。”看到这句话时,我们总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觉得特立独行或泯然众人都是一种悲哀;再向下接着思考,联想到自己的行为与处事如何才能得体,就是击穿。因此,击中靠的是句子本身,击穿靠的就是记录者的内心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