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深度思考打通知与行
具备知行力的人,能从最普通的知中获得行的启发,也能从行中升华对知的理解。
2021年9月,国内最大的母婴童连锁零售企业孩子王上市之前,我和其创始人、五星控股董事长汪建国有一个深入的交流。汪建国特别善于从那些最寻常的故事中领悟不同寻常的意义。
他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如何捉猴子。我们都听过类似的版本。要想捉到一只活蹦乱跳的猴子,有一个好方法:在一个细口的瓶子或开了小洞的椰子里放一颗枣,猴子看到了,把手伸进去拿枣,这时抓着枣的手就会被卡住。其实只要它松开手,就能够退出来,但它就是不愿意松开。
汪建国讲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在2009年左右。当时五星电器已经创立,并已发展为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之一。汪建国有一个将五星电器出售给美国百思买的机会,但他内心非常痛苦。第二天就要签字了,他站在酒店窗口看黄浦江,整整看了6小时,他自己都不知道站了这么久。他向我诉说内心的矛盾,当时的五星电器就像他的小孩一样,好不容易养大,但他心里也知道那时出售它又是最好的时机。
彼时他想到了2008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EMBA时,老师吕鸿德讲过的捉猴子的故事。只要放手,手就能出来,可猴子就是不愿意放弃。人比猴子聪明,但也不比猴子好多少,一般情况下,抓住的东西不会放弃,明明旁边有苹果、香蕉,但抓了颗枣就不愿意放弃。
故事讲到这里还是老套路,但是他将另一个常见的概念嫁接在了一起,即“瓶颈”。他认为这就叫瓶颈,放弃才是获得的前提,只有松手,才能拿到苹果和香蕉。这个故事对他的决策大有裨益。当局者迷,多年后回过头来看,如果当时不出售五星电器,他就无法获得充裕的现金流,也就无法成立五星控股、孩子王,也就无法实现其他更大的布局。
由这个故事,他想到大家经常说“发展遇到瓶颈”,其实瓶颈不是瓶子给你的,而是自己的手被限制了。只要手松开了,瓶颈也就不存在了。
他又继续延伸,突破瓶颈到底取决于手还是心,表面上是手,实际上是心。心不愿意放,手就不愿意放;心想明白了,手就放开了。
他又讲了一个挖坑和挖井的故事,这也是我们熟知的。两个人挖井,一个人往下挖了50米还看不见水源,他会继续挖下去,哪怕挖到1000米,也要挖到看见水源为止。另一个人挖了50米没挖到水源,他会换个地方重新挖。挖了50米之后,遇到不好挖的硬石层,他会毫不犹豫地换个地方挖。最后水没挖到,留下一大堆坑。
做生意好比挖井,资源有限,如果井挖得不够深,水还在底下,挖的就是坑。
解读到这里,也没有什么深意,他就进一步剖析。做企业还是要聚焦目标顾客,把目标市场做深、做透,而不是说看到什么挣钱就做什么,这就是战略定力。风口改了,赶快调整方向,就是挖坑,实际上等于没有战略,没有定力。看上去挖了很多东西,挖的时候可能也有水,那是因为大潮来了;一旦退潮,没有水了,就变成了坑。挖井和挖坑的区别在于你挖的井比旁边的井要深,在某个细分市场一定要做得比其他人深入。
和原来故事不同的是,他并没有简单地否认挖坑的价值,井和坑是相对的。接下来,他联系自己的经历:在母婴童领域,孩子王要努力成为头部企业,一定要真正引领行业变革与创造。他从2009年创立孩子王,现在的孩子王是第9代店了。从大店模式、顾客经营到单客经济,许许多多新尝试都是在挖井,创业就是要把井挖得足够深,从单点突破,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他对井和坑的理解超出了很多人的体悟:旁边的井水少了,你的井就变成了坑。有的井本来不是坑,不一定浅,也挖得很深,但没有你的井深,也变成了坑。最终,有坑必须填,因为你前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个坑填不完,你就无法去新的地方挖井。
以上是他从创业者的角度进行的解读,他的另一个角色是投资人,因此他又站在投资人的角度解读这个故事:对投资人来说,一个特别重要的判断,是要甄别那些真心实意挖井的人,避免投资那些做出挖井的姿态实际在挖坑的人。
你看,这两个我们都听了上百次、了无新意的故事,在汪建国口中就变成了微型商学院课程。
从汪建国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要想打通知和行,就要不怕辛苦地进行深度思考,边思考边实践,然后用获得的成果丰富自己的核心认知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