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基本规定
3.0.1 水泥原料矿山工程设计应对矿山的开发进行总体规划。
水泥原料矿山总体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国家矿产资源政策、经济政策、矿山生产技术发展方向,规划上应体现出设计的前瞻性。设计单位应本着生产安全、技术可靠、工艺先进、流程简单、经济合理的原则,按照当前国家的资源、能源及环境保护等产业政策,开展矿山工程设计。在近期效果较佳的前提下,合理确定采矿范围,处理好近期生产与远期生产、高品位矿石与低品位矿石、优质原料与劣质原料之间的关系,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开采、综合利用。
3.0.2 矿山开采应采用机械化生产,其装备水平宜与所配套的水泥工厂装备水平相适应。
水泥原料矿山的开采是水泥生产中劳动强度大、条件差、劳动力密集的工作场所之一。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率,本条规定应采用机械化生产。
3.0.3 矿山设计应少占或分期占用土地。对占用的耕地和森林坡地,在开采工艺设计时应提出土地复垦的规划。
土地复垦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在制定土地复垦规划时,应根据土地破坏状态及自然条件,经济合理地确定土地复垦后的用途。
3.0.4 矿山规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为了统一和规范化,本条文规定矿山规模应按建材行业建设项目设计规模划分表确定,此划分表是由原建设部制定和公布的(建市﹝2007﹞86号)。水泥其他辅助原料矿山规模可按水泥工厂规模而定。
3.0.5 矿山设计生产能力应按所配套的水泥工厂设计能力计算确定。
水泥原料矿山生产能力即供给水泥工厂年需要的矿石量,应按水泥工艺配料方案及物料平衡表所需要的量,适当考虑矿山开采运输损失率之后计算确定。
3.0.6 大中型水泥厂原料矿山储量的服务年限不宜小于30年。
为大中型水泥厂服务的新建矿山,其储量服务年限原则上应符合本条规定,但工厂附近已无满足要求的矿山时可酌情减少服务年限。
3.0.7 矿山工作制度应根据矿床的开采方法、规模、装备水平及当地的气候条件等确定。石灰石矿山年工作日数不宜大于300d,日工作班制宜采用两班,每班应8h。辅助原料矿山年工作日数不宜小于250d,可采用一班制。
矿山工作制度按矿山规模等因素考虑,大中型矿山按两班生产,小型矿山按一班生产。对于少数特大型矿山,年采剥总量超过4Mt,根据生产需要也可在特殊情况下,采用三班制生产。
矿山爆破、设备维修等危险性专业和工作量小的作业为一班制,即白班作业。
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且设有中间转载(缓冲)仓的矿山,破碎输送系统作业可采用三班生产,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节约投资。
3.0.8 对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应充分利用。对多品级矿石的矿山应采用优化搭配开采的设计方案。
实现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的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对多品级矿山可借助计算机相关软件系统建立矿床模型,确定最优的搭配开采方案,以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
3.0.9 矿山环境保护设计应与矿山开采设计统一进行,并应遵循“减量化、三同时”的原则。
水泥原料矿山的废弃物一般为不能搭配利用的表土或夹石。《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3.0.10 矿山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与使用,并应建立安全机构和卫生保健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第七条对此予以了明确的规定。矿山设计时,安全设施的设计必须与主体工程的设计同步进行。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扎实推进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三项建设工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2009年10月10日下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在非煤矿山推广使用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2009〕177号),矿山工程建设应当从设计这个环节就开始落实并实施安全生产保障措施。故将此条列为强制性条文。
3.0.11 矿山工程设计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矿山开采过程中,在各生产环节产生的粉尘、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915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水泥矿山工程设计,应积极贯彻“清洁生产”的指导方针,采用切合实际、经济合理、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来减少尘源,控制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