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沟通程度”,避免沟通不畅
探寻自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及时了解和认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排序,以及别人在自己心中的排序,这样能帮助我们定位“沟通程度”,避免沟通不畅。
小米在公司里打碎了一个花瓶,上司对她罚款300元。小米心里很不服,中午吃饭的时候向平时相处不错的丁丁诉苦。
“李经理不分青红皂白地就罚钱,我又不是故意的,你说是不是?”
“嗯……”
“上次齐姐耽误了客户的飞机,他就只是给予了批评,怎么一到我这里就变成了罚款,真是不明白了,难道齐姐上回犯的错误不比我严重?太看人下菜碟了!你说是不是?”
丁丁只是笑笑不说话。
小米看到丁丁这样的反应,有点着急:“你快说啊,李经理是不是太过分了?”
“这个事我不好说啊。”
听到这样的回答,小米感到非常失望。
回到家后,小米也将自己白天在公司被处罚的事跟父母说了,还没等小米问意见。父母赶紧安慰她说:“这个事你们领导确实有点小题大做了,要是下回还这样,你得跟领导说,千万别老受委屈!大不了,咱们换个公司干。孩子,不要有心理负担。”
充满温暖的话语瞬间将小米包围,回想起白天在丁丁面前受到的冷遇,小米感到很困惑。
我们或许会遇到像小米一样的困惑,为什么我们以诚相待,对方却对我们有所保留,小米期待丁丁能和自己处于同一阵营,痛斥领导的不公,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却事与愿违,丁丁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这是由于两人的沟通程度定位不同,在丁丁心中,小米只是普通同事,还未到朋友这一级别,有些意见不适合在同事面前发表。
当一个陌生人走上前来与我们热络地攀谈时,我们大多会产生戒备心理。这是因为在我们心里,把他认定为一个未知的沟通对象,自己不掌握对方的任何信息,因此沟通程度被划分到最初级。
而当亲密无间的爱人在身边时,我们则往往会将沟通程度调至最高级:在爱人面前,将自己的心情无所顾忌地展露,心门彻底打开,没有顾虑地畅所欲言。
每个人的身边都围绕着各种关系,亲人、爱人、同学、同事,等等。每种关系对应不同的沟通程度,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把握沟通程度,不妨从以下几点考虑。
1.关系远近决定沟通程度。
判断沟通程度的第一层决定因素就是关系的远近。这很容易理解,被我们判定为关系近的人,我们往往喜欢与他们表露更多的真心,沟通程度更深;而被我们判定为关系远的人,我们则会谨慎发言,常常观察多于随心所欲。根据关系程度来判断沟通程度是大部分人通用的一个办法。
但是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这种沟通程度正确与否取决于我们对关系的判断是否准确,关系判断失误的事也时有发生,这时我们还可以看看以下的方法。
2.察觉对方的潜台词。
有时候对沟通程度的判断也可以通过对方的潜台词进行,如果对方直接表示:“我们还没到这种关系,所以不适合谈这些”,那么我们就能立刻领会,重新把握沟通程度。但往往对方会用含蓄的表达来提示我们,就像前面案例中的丁丁,她对小米说的“这个事我不好说啊”以及她多次的敷衍和笑而不语,都代表了她不认可小米对自己说的这些。
我们在交谈中,需要及时察觉和读懂对方这些“含义丰富”的潜台词,如沉默不回应、敷衍对待、多次打断或找借口离开等,都是在向我们提示是不是自己的沟通程度该重新判断了。
3.少言胜于多谈。
当我们实在把控不好沟通程度时,一定要记住一条铁律“少言胜于多谈”——将沟通的主动权留给对方,在有保留地说话的同时,观察对方对我们的沟通程度如何,再决定是否要提高或降低沟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