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会因为环境因素变得更加严重吗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拖延借口:都怪今天下大雨,害得我又迟到了;我不是不想按时完成任务,而是身体不舒服给耽误了;既然大家都去聚餐,那我也晚点再干活吧……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拖延症与一个人所处的外在环境息息相关,因为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可当环境因素变得有利于拖延时,就会使拖延症加重。
初入职场的王俊就是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拖延症加重的。
大学毕业后,王俊留在了自己就读的这座城市。刚步入职场的他,原本想克服自己的拖延症,努力地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各项任务。谁曾想,在其他同事的影响之下,他拖延的恶习非但没有得到改善,还变得越来越严重。
由于是刚入职场的新人,为了节约开支,王俊选择了入住公司提供的员工宿舍,里面一共住了4个人。他们既是同事,又是室友,每天形影不离,时间久了,便成了铁哥们儿,经常一起去上班。这天,王俊像往常一样,8点钟左右就醒了,他洗漱完便出去买早餐了。
当王俊买完早餐回来后,却发现其他的几个同事竟然还没起床。他一个一个地去叫醒他们。同事们醒来后,都不慌不忙地排队洗漱,一个同事一边等一边坐在沙发上玩手机,另一个同事甚至又回到了自己的床上。看着他们慵懒的模样,王俊忍不住说道:“你们倒是动作快点啊,都8点多了!”
“急什么,不是9点上班吗?咱们住得近,8点50分出门都不晚!”
“就是!你放心吧,还有半个多小时呢!”
“我说你小子放松一点好吗?来,哥哥我给你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让你好好地享受这顿美味的早餐!”
“别整那些没用的,明天该你带早餐了哈!王俊,时间确实还早,先坐下来吃早饭吧,吃完我帮你下载一个新游戏,贼好玩!真的,我一点都不骗你!”
……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一起把王俊按在了饭桌前。王俊看着大家一脸轻松的模样,也觉得自己有点小题大做,于是跟他们一样,放慢了自己的节奏。吃完早饭以后,他一看时间才8点半,离出门还有20分钟,便玩起了手机。
就这样,王俊在室友们的潜移默化中,渐渐又变成了一个懒散的人。由于自己的拖延能获得同事们的认同,他开始变得肆无忌惮,任何事都先拖一拖再做。
从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导致王俊拖延症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室友的影响。可以预料,长此以往,他的拖延症只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相信类似的经历在很多人身上都曾发生过,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一个人能形成良好的习惯还是养成恶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实际上,拖延这种行为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当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的行为总会下意识地向大多数人靠拢,以求保持一致,因为这样即便是出了差错,也不用独自去承担后果。在获得了这样的心理安慰后,人的内心便没有了紧迫感,拖延也就变成了一种常态。
那么,究竟哪些环境因素会让我们产生拖延行为,或者让我们的拖延症加重呢?
1.职业环境
要知道,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职场中,因为谁都不想成为那个不合群的人。当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某种行为时,我们无论是碍于人情,还是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都会改变自己原本的行为模式,渐渐向大多数人靠拢。倘若我们面对的是沉重的工作压力,从众心理往往会被更进一步地激发出来,使得我们在行为上越来越倾向于追随他人,如果其他人都在拖延,我们的拖延症也会变得更严重。
2.生活环境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常常会进行比较,甚至是相互攀比。有些人会攀比某些外在的事物,如金钱、地位、名誉等;有些人则会在行为上进行攀比,如同样一件事情,别人有没有做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此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平衡,或者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等。
正是由于这种比较或攀比,使得我们的行为发生了改变。比如,我们原本对某件事非常积极,却因他人的消极懈怠而延缓了行动。此时,我们会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他都还没开始呢,我又何必如此着急?在这种攀比心理的影响下,我们的行为也会开始消极起来,这显然会让我们的拖延症变得更加严重。
3.社会环境
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都是相互影响的,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便是模仿。模仿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习性,虽然它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会让我们变得消极懈怠。比如,原本我们每天都会清扫楼道里的公共区域,但当我们发现只有自己在做这件事时,便会慢慢地像他人一样袖手旁观。显然,这种模仿行为是出于内心的不平衡,由此引发了消极情绪。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环境因素,对我们而言都是有利也有弊的,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及时察觉,便能及早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影响,甚至还能有助于我们治愈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