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得快的不一定赢,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鲁尼恩定律
“我的人生一定不会一直这样!”李有成躺在自己的行军床上念叨着这句话,然后沉沉睡去。
李有成今年21岁,生活困顿。
6岁时,他的爸爸去世了,妈妈买了一辆三轮车在夜市卖烤串,每天他放学回到家,做完作业就陪着妈妈出摊。
由于上学期间成绩并不好,初中一毕业,李有成就来到了北京打工。
一个初中毕业、16岁的孩子又能做什么呢?他做过各种包吃住的工作,开始时在工地打工,后来去了一家餐馆做小工,从小一直帮妈妈打下手的他表现得非常熟练,老板很欣赏他,一度李有成以为自己会成为一个厨子。他盘算着跟着老板学学手艺,将来赚点钱自己回老家开个餐馆,自己的人生不会一直这样。
一场拆迁打破了他人生的第一个梦想,餐馆关门了。由于之前在餐馆送过外卖,李有成又找了一份送外卖的工作。送外卖算是打开了他的眼界,走街串巷让他看到了北京到底有多么的繁华,让他看到了写字楼里有多少白领从事着让人羡慕的工作,他想:什么时候我也能找一个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的工作就好了。
很快,他找到了一个当保安的工作,坐在监控室也能吹空调,他还是挺知足的。晚上巡逻,看到有一层楼总是有那么几个人经常加班,都是年轻人也和气,所以每次李有成都会和他们闲聊几句。有一天,李有成又巡逻到这儿,其中一个小伙子喊他:“保安小哥,你来帮个忙,快点!”李有成赶快走过去,那个小伙子拿着一卷卫生纸火急火燎地说:“拜托帮我看下电脑啊!我马上就回来!”说完立刻就向卫生间跑去。
“哎……可是我不懂啊!”李有成喊着。“没事,你就光看着,如果停了你就喊我!”卫生间传来回音。
李有成盯着眼前的屏幕,一串串的字符正在自动冒出来。他紧紧盯着,一刻都不敢移开视线。
这天,李有成认识了去卫生间的小贾,一个程序员,也知道了眼前电脑上的字符叫作代码。李有成从小就对计算机感兴趣,初中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他学得都很快,至今还记得那些操作。李有成突然对小贾口中的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那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试探性地向小贾询问怎么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小贾建议他报班,自学实在是太难了。然而李有成心里有数,自己没时间也交不起学费。他在网上看了很多相关内容,最后选择了几本书买了回来,开始自学编程。
每天他下班之后都要看书,写写画画再去睡觉,宿舍里面有一台电脑,大家可以轮流使用。其他同事都用来上网、打游戏,李有成则把平时看书时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在网上查找答案。几个同事都在嘲笑他:“李有成你初中都没毕业还想学这个?”李有成不吭声,每天睡觉前他都会念叨着那句话:我的人生不会一直这样。
李有成这个名字是他爸爸取的,爸爸希望他能有所成就,他也坚信自己一定会事业有成。
李有成在这家公司当了两年保安,自学了编程的基础课程,小贾也已经成了部门领导。他得知李有成自学编程之后非常感动,说服了老板让李有成在公司实习,但只能发最低工资。李有成高兴还来不及,开心地说,不给我发工资我都愿意!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了公司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
没多久,李有成就转正了,开始拿本科毕业生刚入职的工资,这在之前是他根本无法想象的。李有成高兴坏了,请小贾吃饭感谢他的帮助,小贾很看好他,说有一天你一定能够达到我的收入水平。李有成笑着说:“我能有你一半的收入这辈子就知足了。”
又过了一年,小贾跳槽去了新企业,要带着李有成一起走,对方给李有成开出的月薪是他曾经当保安时一年的收入,李有成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心终于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奥地利经济学家鲁尼恩曾提出一条定律,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在他看来,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只有真正笑到最后的才称得上赢家。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我们身边不缺兔子,反而是能够坚持到底的乌龟太少了。
故事中的李有成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人,他用行动验证了鲁尼恩定律,在通往梦想的路上没有一丝浮躁,最终笑到了最后。在拼搏的过程中,他经常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做自我激励——“我的人生一定不会一直这样”,并在反复强化中得以生根发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可以算是人类最简单,也最经典的条件反射,我们一旦在主观上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会趋向靠近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我暗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最为常见的,利用语言文字给自己心理暗示;第二个层次是动作和表情的暗示;第三个层次是环境语言的暗示。李有成很好地运用了第一个层次,即语言文字系统进行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语言的力量来进行自我暗示的操练,要注意暗示时在前面加一个“我”字。很多人其实最终不是败给能力,而是败给无数个类似“我不行”的信念。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只能把能力发挥到三分之二,而如果不断被激励,包括自我内在的激励,他的能力就能发挥到九成,这就相当于激励前的三四倍,事实证明李有成做到了。
你会发现,李有成一路走来虽然始终不断给自己打气,但是也遭到了来自外界和身边人的压力和嘲讽。在我们追寻梦想的过程中,遭遇各种否定评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
第一步,要改变看待这些评论的角度,观察周围评价你的人背后的动机和情绪是什么。
第二步,学会分辨哪些真的是自己的问题,哪些其实是评价者自身所带有的偏见和不良心理。通过这两步的练习能帮助我们形成一套相对客观的对自我的判断标准,这也是对一个人场独立性的修炼。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了“场”的概念,简单地说,场就是周围包括人在内的环境,场独立性强的人心理分化程度也会较高,具备认知变通能力和人格的自主性,所以就更不容易受他人或环境的暗示,像李有成一样,可以成为自己内心的引导者,相信自己是值得被肯定的,值得变得更好的。很多时候,自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允许自己被他人否定,守住自己的标准,欣赏自己。
其实李有成是很多人的缩影,从原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厨子到五年后成为码农界的传奇人物,这是李有成未曾想到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在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或想成为怎样的人。这并不可怕,但要勇于尝试,尝试了才可能有机会。一部分人缺乏尝试的勇气,另一部分人会因为他人的评论停滞不前,一方面是由于对未知的害怕,另一方面是由于太在意外界的看法。
很多时候不是每一步都要足够确定才开始,就如当年在居民楼办公的腾讯相比如日中天的ICQ,创立之初的淘宝相比易趣,堪比蚂蚁撼大象,在当时那种环境来看都是没有百分百的胜算的,但还是开始了尝试。在试错之前,谁都没有足够的把握去判断对错,因为当我们的阅历和见识在短期内无法实现跨越式提高时,考虑时间的长短并没有太过实质性的区别,当我们还不能完全确定某样东西是否适合自己的时候,尝试就是最好的机会、最好的开始。一旦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的时候,没有舒适的条件也可以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各种学习资源,这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