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拖你后腿的,是你自己——归因理论
在大众的认知里,名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收入通常较高,但这个故事里面的主角陈小娜是一名“拖后腿”的名校毕业生。其实严格来说,陈小娜的起点并不低,她从小就很聪明,成绩很优秀,特长也有很多,体育、音乐方面都挺拿手的。没错,她就是那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高考时也不出意外地考上了一所名牌院校的一个很有前途的专业,大学四年也是顺风顺水,证书拿了一堆,毕业后就立即进入一家非常有名的企业工作。
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公司新录取的职员集中培训的时候,有一次,培训老师让每个人说一说自己的职场规划和人生目标,一向不畏惧任何考核的陈小娜却犯了难。她似乎没有想好这个问题,听着这群新同事的职场规划,她都惊呆了:天哪,他们都太有个人的想法了吧。而自己似乎从来没有过这种梦想,从小的目标就是考试,下一次考试,再下一次考试……那么,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呢?陈小娜苦思冥想着。
结果到了陈小娜发言的时候,她依然没有想出来。陈小娜红着脸只说了一句:“我的规划就是不论在什么岗位,一定要努力工作。”当时老师愣了一下,随即说这种务实的精神也是非常好的。在周围同事的笑声里,陈小娜只觉得自己很尴尬。
培训结束之后,陈小娜去了技术部工作,但领导似乎不太喜欢她,而一向优秀的陈小娜连连犯了几次错误,最严重的一次差点导致系统瘫痪,酿成大祸。本来就对她不友好的领导立刻向上面打报告申请将她调职,最后把她调到了仓储部。
仓储部的领导倒是和气很多,说像你这种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在这里做做表格很是屈才,又不知道从哪里得知了陈小娜入职时候说的职场规划,觉得这是难得的踏实能干的人才,替她抱不平的同时又对陈小娜特别优待重视。
陈小娜也觉得领导对自己很好,更应该在仓储部好好工作来报答他,虽然这份工作对她来说确实有点太简单了,每天只是把出入库的数据录入电脑,稍微有一点电脑基础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
总是为陈小娜抱不平的领导终于在这天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技术部换了一个新领导,正在筹划一个新的项目,有意要把陈小娜调回技术部。本来以为陈小娜会很开心,然而她却表现得异常冷淡:“我觉得那里的工作不太适合我,我做不来。”
“可你在这里工作真的太屈才了……”
陈小娜摇摇头:“我的能力我心里有数,谢谢领导替我费心了,但是技术部的工作我真的胜任不了。”
于是,一个重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最后便在仓储部长期做着录入数据的工作。
临床心理学家苏珊娜和保琳曾花了5年的时间,对150多名女性来访者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外人对这些女性都有着很高的评价,她们大多是女性精英如教授、博士、成绩非常优异的大学生,但最终统计的结果却显示了一个惊人的现象:和陈小娜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极其相似,她们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优秀和成功,咨询中发现,有些人会认为自己被录取只是侥幸,又或者说考了高分也只不过是运气罢了。不管是哪一种原因,都可以归结于一点,这部分人会把自己的成功更多地归功于外界的因素,而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优秀。
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一般将归因的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内归因,即认为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决定了一件事的成败;第二种是外归因,即认为事情的成败主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正确归因是关键一环,能让人更自信,更能放手去想和做。陈小娜如果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秀,就不会再惊讶于别人所做的个人设想与规划。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过度地内归因,看到自己的不足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分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也要看到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从而保持自信。陈小娜对自己在技术部的时候犯下的错误也一揽子地进行了内归因,认为“我这个人就是不行的”,却忽略了外界可能存在的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做的工作确实有一些难度,领导的偏见,等等。她可能受了传统思想的影响,有问题先自省,但过度的自省很容易适得其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很多时候,你认为轻松的事情并不一定就是你长期希望做,或感兴趣的事情。
错误的归因不仅会影响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还容易导致自我设限,像陈小娜因为犯过几次错误之后,给自己做了内归因,被调到仓储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续即便再有机会被调回技术部,她也不想回去了,因为已经习惯了待在仓储部,仓储部已经演变为陈小娜心里的舒适区,长期待在舒适区会让我们的大脑很轻松。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些人先把跳蚤放到一个玻璃杯中,发现跳蚤很容易就能跳出来,后来他们给这个玻璃杯加了盖,结果可怜的小跳蚤一次次跳起,一次次被撞。最后,跳蚤变聪明了,会根据盖子的高度调整所跳的高度。一个星期之后,人们取下了盖子,发现跳蚤已经没有能力再跳出玻璃杯了。
看起来跳蚤调整了高度,不再碰壁了,但同时它也适应了这样的高度,当没有盖子的时候,也没兴趣再往高处跳了。这种情况不仅适用于动物,也适用于人类。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遭受了一定的挫折和打击而变得麻木,变得越来越适应现有的环境,最后放弃挣扎。虽然每个人都有追求不同生活方式的权利,有的人喜欢折腾,有的人喜欢安稳,每一种方式都没有对错,但是长期的舒适区并不代表没有危险,因为当你从事一份简单的工作的时候也意味着这份工作很容易被取代。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提出,其实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在舒适区、延展区和恐慌区交替穿行,当我们对可能面临的更高难度的事情说“不”之前,想象一下如果尝试之后成功了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如果不成功最坏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并把这些想法清晰地呈现在纸上,这样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心,因为扩大舒适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经历恐慌区和进入延展区之后再次回归舒适区,从每一个小确幸开始,不需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一次性把自己逼到恐慌区。改变自己惯常对待事物的模式,尝试小的改变,就是让自己在舒适区待得更久的开始。
人这一生会面临很多机会,而很多时候你比自己想象的要优秀,别在可以选择的时候寻求安逸,也别在可以优秀的时候自我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