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界限的形成:从“共生”走向“个体”
了解了“界限”的基本概念之后,你可能会问,界限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呢?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界限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逐渐形成的。
研究发现,妊娠第4个月的胎儿,已经产生了最初的意识,由于它在母亲的子宫这个安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孕育,不会感受到外界的不适刺激,就会以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它不知道自己和母亲及他人的区别,这种情况被心理学家称为“共生”。
婴儿在出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从身体上已经与母亲分离开来,但在心理上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婴儿一天天长大,直到意识到母亲并不会每时每刻都陪伴在自己身边,他才会逐渐进入与母亲的“心理分离”过程:他会把自己从“共生”的体验中慢慢抽离出来,并能够发展出一个新的身份——“我”,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最初的自我界限也会逐渐形成。
美国心理医师亨利·克劳德曾经对此进行过大量研究,并总结出了界限形成需要经过的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孵化阶段。
这一阶段常常出现在孩子5~10个月大时,小婴儿会发现“妈妈和我并不是同一个人”“妈妈和爸爸也不同”,等等,这也是他界限意识的“孵化期”。在此阶段,他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只围着母亲转,甚至不太需要母亲抱着;他常常想要更多地感受自己与周围世界及其他人的不同,因而会经常出现主动触摸、品尝、感受物品的行为。
与此同时,母亲却会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她会发现小婴儿没有过去那么依赖自己了,母子之间的界限已经隐约可见。母亲可能不太喜欢这样的结果,但这却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阶段。
第二,练习阶段。
这一阶段常常出现在孩子10~18个月大时,此时幼儿开始练习走路、说话,精力非常旺盛,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会让他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他的界限意识和独立意识也得到了发展,父母牵着他的手走路的时候,他可能急着挣脱,还想要自己先走,好把父母甩在后面。
这时候父母应该配合孩子练习的“兴致”,只要确保他是安全的,就不要过多地阻挠他,也不要设立各式各样的规矩来限制他,使他无法自由地发展。
第三,重归于好阶段。
这一阶段常常出现在孩子18个月到3岁大时,此时儿童已经逐渐意识到“我并不是什么都能做到的”。他还会察觉到外部世界对于自己是危险的、可怕的,所以他仍然需要父母的帮助,而这会让亲子关系重新回到非常亲密的状态,但却不会是“共生状态”,因为孩子已经可以代入“自我”,会表现出和父母不同的想法和情感。
到了这个阶段,孩子已经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之处,这就是一种最基本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界限;他还会用“生气”的方法来标示自己的界限,这是在告诉人们哪些事情是他不喜欢的;他也会用“我的”之类的词语来强调自己的物权界限,并会用“我喜欢”“我不要”等说法来强调自己的意愿,这也可以看作语言上的“界限”,能够将他和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分开,也能赋予他选择的权利。
那么,在孩子的自我界限形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第一,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自我界限能够顺利形成,并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亲密关系的基础上。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应当为他提供一个温馨、美好、充满爱意的情感环境;之后,父母会通过拥抱、喂食、换尿布等互动来强化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孩子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归属感”。
哪怕有时父母不在他的身边,他也不会觉得过于害怕,这就是因为亲密关系让他感觉舒适和安全,而这也会成为自我界限的基石。待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便能够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中的界限,能够正确地面对分离、冲突等关系问题。
相反,幼年时期没有获得父母足够的情感支持,比如被父母独自留在房间中,只要不哭闹就得不到父母的关注,这时孩子就会有一种“被拒绝”“被遗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可能会从婴儿期一直延伸到成年期,会影响其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
第二,鼓励孩子建立自己的界限。
随着孩子的界限意识、独立意识逐渐觉醒,他会表现得比较任性,特别是在2岁左右,孩子会表现出突如其来的怒意、坚决不从的挑衅行为、一言不合就情绪失控等,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可怕的2岁”,而这也是自我界限形成的关键期。
此时父母应当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重要时期,并尊重他们的界限。比如,在他说“不”的时候不要急着大发雷霆,而是要倾听他的心声,并可以多给他几个选择,让他感觉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对自我界限的维护也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将会伴随他的一生。
另外,父母要注意避免“情感内缩”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孩子说“不”的时候不要表现出对孩子的失望、不满或厌恶,不要让自己对孩子的爱意内缩、回撤,因为这会让孩子形成一种误解:如果我说“不”,爸爸妈妈就不爱我了。那么他以后就会自动回避设立界限的行为,这对他界限意识的发展十分不利。
第三,帮助孩子意识到他人界限的存在。
父母在尊重孩子界限的同时,也不能放任他肆意妄为,如果他的言行非常过分,已经侵犯了他人的界限,父母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提醒和限制,使孩子明确地知晓哪些界限是不应当超越的。
在提醒之后,如果孩子还是没有改正,父母可以进行适当的惩罚,但尽量不要进行体罚,也不应当对孩子施加消极的冷暴力,以免孩子变得恐惧、焦虑,甚至怨恨父母。
除了儿童期,青春期也是界限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孩子会面临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自身对于性别的认同也会引发一些心理困惑。父母要注意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孩子能够知道该对什么样的行为说“好”或说“不”。
此外,孩子走出原生家庭,开始独立应对人生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很多界限方面的问题,最初难免会有不知所措的感觉。父母也可以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耐心地帮助、支持孩子(注意把握尺度,不要干涉孩子正常的人际交往),使他能够拥有健康的界限。
总之,在孩子界限形成与发展的各个阶段,父母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在父母耐心、精心的培养下,孩子的界限意识才会趋于成熟、完善,设立自我界限的能力也才能够逐渐加强。
界限意识能够使孩子在亲密关系中更好地把握自我的角色,和父母在感情上保持亲密,不会因为分离而出现过多的负面情绪;他可以从容地对父母说“不”,不会担心这样会失去父母的爱意;他也能够经受住父母或他人的拒绝,并且不会因此产生心理负担,更不会变得自卑、畏缩、害怕和人打交道……
界限意识让他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与他人是相互独立的不同的个体,有各自的责任和权利范围,也会让他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