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伏羲、女娲的传说

1.伏羲名号

中国史书相传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古人以为《三坟》为三皇之史,《五典》为五帝之史。《周礼·春官·宗伯》说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春秋战国时应该保存着许多关于三皇五帝的图籍。“三皇五帝”是古人对中华远古史的认知和总结。三皇没有一个固定的组合,先秦时代多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汉代纬书及魏晋以后的典籍,多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无论三皇怎么组合,伏羲必居其一,且多居首位。

伏羲的名号在古代典籍中有不同的写法。“伏”又作庖、包、炮、虙、宓等,“羲”又可作牺、戏、希、仪等,二者又生出好几种组合,有写成伏戏、宓戏、虙牺、虙戏的,也有写成包牺、庖牺、炮牺的。其中宓、虙与伏字通,包、庖与炮字通,而戏、牺与羲字通,这么多名字都是因为上古之音相同或相通造成的。

伏羲又经常与太皞不分,使得伏羲的名号更加纷繁。古人对远古史进行整合时,把一些古代氏族、部落首领的名号进行合并。比如战国人把太皞和伏羲合二为一,称作“太皞伏羲氏”。太皞在后来与伏羲成了一个人,是齐、鲁学者综合整理的结果,较古的传说并不是这样。[1]

伏羲名号不仅代表一个人,更代表一个漫长的时代。三皇并非是五帝之前的三个帝王,而是指中华文明起源历程中的三个发展阶段。[2]伏羲氏的得名,与远古人类的某些进步有关。《周易·系辞下》说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汉书·律历志》说“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是为牺皇。后世音谬,故谓之伏牺,或谓之宓牺。”据这些说法,包牺、庖牺,与庖厨、烹饪有关。如果说燧人氏侧重于学会用火烧烤食物的话,那么伏羲氏能够使用水火蒸煮食物。先民发明了陶器,才能蒸煮食物。伏羲指人们以渔猎为主、学会制作陶器、用水火蒸煮食物的时代。制作陶器,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伏羲也是氏族的名字。徐旭生先生说:“在当时社会的单位是氏族,而氏族的名字与个人的名字常相混淆,无法分辨。因为在氏族中间常常有一个‘神通广大’、半人半神的人物作它的代表。他不惟活着的时候可以代表,就是死以后,经过若干时期还可以代表。名字开始或者属于个人,如果他这个人能力很大,特别烜赫,他死以后就很可能成为氏族的名字。”[3]氏族中有一个特别杰出的人物,学会制作陶器,教人蒸煮熟食,发明了八卦,成了氏族的杰出代表,人们称他为伏羲。这个人物就成了“箭垛式”人物,伏羲时代、伏羲氏族的许许多多发明,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他的名字就成了氏族的名字。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说:“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氏之号。”“皆袭庖牺氏之号”,也就是说他们都属于伏羲时代。伏羲时代未必有如此精确的十五世,但应该比较漫长,伏羲名号之所以响当当,也是伏羲氏族各部落首领一代代共同努力的结果。

伏羲在三皇中地位突出,被视为华夏人文始祖,与《周易·系辞下》的推扬有关: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伏羲因其俯仰观察、始作八卦被列为远古帝王世系之首。汉代确立了经学在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易经》为群经之首,地位尊崇,影响广泛,故《周易·系辞下》对确立伏羲华夏人文始祖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

2.伏羲生于成纪、雷泽的传说

皇甫谧《帝王世纪》说:

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也说:“太皞包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包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二者大同小异,这些说法不是皇甫谧、司马贞等的杜撰,而是对自古流传下来的伏羲传说的整合。伏羲出生于成纪的说法,从现存文献看,当源自汉代纬书。罗泌《路史·后纪一》说:“生于仇夷,长于起城。”罗苹注引纬书《遁甲开山图》说:“伏羲生成起,徙治陈仓。”起、纪通用,起城、成起,皆为成纪。《黄氏逸书考》所收的《河图稽命徵》说:“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而生伏羲于成纪。”汉代纬书都说伏羲生于成纪,这不是汉代人的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纬书中的材料有些来自周代外史所掌的“三皇五帝之书”,是经远古人口耳相传或以图画流传下来的,进入文字时代,被转换成文字以后,原来的传说变得不完整,意思也被严重歪曲,因此,“三皇五帝之书”显得奇诡而不合情理。因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儒家经典不予采用,它们后来或进入纬书,或成了民间传说,真假难辨。但这些材料其实非常有价值,是我们认识远古时代的珍贵文献。关于伏羲的出生,如果没有纬书和民间传说的保存,后人无从知晓。

伏羲的出生地成纪,秦及汉初属陇西郡,后属天水郡。《史记·李将军列传》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史记正义》注:“成纪,秦州县。”秦州唐代属天水郡。成纪县治所历代变迁不同,辖境大致都在葫芦河流域。葫芦河古又名陇水、瓦亭水,发源于宁夏西吉县与海原县交界处的月亮山南麓,向南流经西吉、静宁、庄浪、秦安,在天水麦积区三阳川与渭河交汇,是渭河上游一大支流。《水经注》渭水之“又东过冀县北”曰:

瓦亭水又南迳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汉以为天水郡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又东,潜源隐发通入成纪水,东南入瓦亭水。

长离水系瓦亭水经长离川以后的别名,成纪水因成纪县得名,即今静宁县西南境的治平河,又名南河,东经成纪县城,在仁大乡境与葫芦河合。这是汉代及郦道元时代的成纪县,在今静宁县。唐代的成纪县治所在今秦安县,北宋时迁至上邽县,即今天水市。这么多地方都曾是成纪县治所,说明它们都处于古成纪的广大区域。古成纪指葫芦河流经之地域,大约包括今静宁、庄浪、秦安、天水等地方。“成纪”是纲纪始成、文明肇始之意,地名显然因人文始祖伏羲而来。天水被誉为“羲皇故里”,天水三阳川渭南镇西部的卦台山,传说是伏羲始画八卦之处,山上至今有伏羲庙。

雷泽,相传是伏羲出生的地方。《潜夫论·五德志》说:“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雷泽在吴西,即吴山之西,而吴山即汧山,地处雍州。《汉书·地理志》“汧”下注:“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雍州山。北有蒲谷乡弦中谷,雍州弦蒲薮。汧水出西北,入渭。”学者以为吴山即为汧水发源地之古陇山,今名关山,以为华胥得孕的雷泽即今庄浪县郑河乡桃木山朝那湫。[4]庄浪朝那湫地处古成纪,与伏羲生于成纪的说法相合。《史记·封禅书》载秦所祀四大名水中就有“湫渊”,北宋“渭之耕者”于此得战国时秦《诅楚文》中的告大沈厥湫文。则朝那湫的神圣地位由来已久,应该与此处伏羲出生的传说有关。

西和县附近的仇池山,也有伏羲出生的传说。《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遁甲开山图》说:“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仇夷山即今天的仇池山,又名瞿堆、百顷山,“天池大泽”在其西。《水经注》“漾水”条曰:

汉水又东南迳瞿堆西,又屈迳瞿堆南,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嵚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汉武帝元鼎六年,开以为武都郡,天池大泽在西,故以都为目矣。王莽更名乐平郡,县曰循虏。常璩、范晔云:郡居河池,一名仇池,池方百顷,即指此也。左右悉白马氐矣。

仇池得名于仇夷山和“天池大泽”,传说这个“天池大泽”也是华胥履大人之迹的雷泽,汉代这里依然还有一大片水域。今礼县南有个镇名为大潭,又叫雷坝,名称似乎暗示着其与远古时代雷泽的渊源。仇池山的主峰名为伏羲崖。

据以上说法,雷泽皆在甘肃境内。但战国学者整理传说时代的时候,把伏羲与太皞合并,称“太皞伏羲氏”。太皞属于东方,是远古东方部族的始祖,是东夷诸国隆重祭祀的对象,[5]因此,后人常常把伏羲归于太皞的东夷集团,把太皞的发祥地附会成伏羲的出生地。如《水经注》卷二十四“瓠子河”条曰:“瓠河又左迳雷泽北,其泽薮在大成阳县故城西北十馀里,昔华胥履大人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馀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三皇本纪》司马贞《索隐》言雷泽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故有学者力主伏羲出生于山东濮县及菏泽一带。[6]这是伏羲与太皞合二为一之后,在太皞故里寻找伏羲出生地而产生的说法。正如汪受宽先生所言:“其与陇右的成纪相配,其得孕处与分娩地相距岂非过远!”[7]所论极是。

华胥履大人迹生伏羲的故事流传甚广。履迹而生,除了伏羲,还有后稷。《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史记·周本纪》说:“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号曰后稷。”周始祖后稷的出生与伏羲出生模式相似。闻一多说:“伏羲履迹而生,后稷亦履迹而生,事为同例。”他又联系伏羲画八卦,文王演之,以及《易》称《周易》等现象,认为周民族与伏羲同族。[8]伏羲与后稷感生传说相似,二者必定有复杂而微妙的渊源关系。几千年间,生活在陇原大地上的先民,在信仰、祭祀等重要仪式方面,延续着共同的传统,讲述着共同的感生故事。

伏羲因履迹而生,这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反映。关于伏羲的贡献和功业,《周易·系辞下》《三皇本纪》等典籍都有总结。其中“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说明伏羲时代还是结绳记事的时代,但已经创造出刻画记事的符号,辅助结绳记事。“结网罟以教佃渔”,表明伏羲时代尚处于渔猎时代,而绳索和网罟的发明,极大提高了捕鱼和狩猎的水平,丰富和提高了先民的生活。“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这也是原始社会婚姻制度的一个飞跃,由血缘婚姻转为对偶婚制。以上这些,与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社会特征基本相符。

与伏羲出生相关的古成纪、雷泽,处于渭水上游的葫芦河流域及西汉水上游,包括静宁、庄浪、秦安、天水、礼县、西和等地,这些地方,正是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分布地区。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先民主要以渔猎为生,当时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学会了制作陶器,他们已脱离树居、穴居的生活,选择在河边台地构建村落,有了圆形半地穴式房屋,也有专门生火的灶坑,用来取暖和烧煮食物。大地湾一期文化的陶器上使用大量的绳纹纹饰,说明当时已有绳索,“作结绳而为网罟”的传说也有物质基础。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应该就是最原始的记事书契。在我国所有史前文化中,七千年以前的彩陶只有大地湾文化中有,它是我国最早的彩陶,是我国彩陶文化的源头,伏羲“继天而王,为百王先”(《汉书·律历志》),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有彩陶文化考古方面的依据。彩陶文化从大地湾一期,沿着渭水,逐渐向东传播,宝鸡的北首岭、西安的半坡及河南的庙底沟等彩陶文化都是从大地湾早期文化发展而来,这同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徙治陈仓”“卒于宛丘”的传说吻合。关中、中原甚至山东等地区的伏羲传说,有些是伏羲氏族后裔一代一代繁衍、迁移的结果。

3.女娲“抟黄土作人”与黄土高原

女娲是华夏民族的母亲。《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十个神人叫女娲之肠,意谓他们都是女娲所生,遍布栗广之野,这是女娲生人的隐喻。《礼记·明堂位》提到“女娲之笙簧”,“笙”与“生”同音,说她发明笙簧,也隐喻她生育人类之功。《说文》:“娲,古之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代表,那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娲就是所有母亲、所有女人的名字。在蒙昧野蛮时代,她的名字意味着温暖和爱,是整个族群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出现过无数杰出的女性,她们凭借卓越的才智和勇敢,带领先民从洪荒时代一步一步走出来,带领先民用打制或磨制的石器铺就一条通向文明的漫漫长路。在中华远古史中,她们留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女娲。千千万万女人成就了女娲这个名字,和伏羲并称的女娲只是这其中的一个。

女娲有再造宇宙之功,《淮南子·览冥训》说: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救民于水火,成了再造宇宙的女神。神话以特别的方式,讲述处于母系氏族时代的女娲,承担着氏族管理和社会引领等重大职责。宋代所编的《太平御览》卷七十八所引《风俗通》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

黄土造人是以神话方式讲述女娲生育人类的事业。女娲“抟黄土做人”的细节,反映了女娲与黄土高原的关系,泥土塑人的想象与制作陶器有关。女娲补天“炼五色石”的细节,又使人联想到彩陶,中国最早的彩陶发现于大地湾一期文化。神话的讲述方式看似荒唐无稽,其实一些细节指示着神话发生的关键背景。女娲的故事应该发生于黄土高原,发生在中国彩陶之乡。

大地湾一期文化分布区——葫芦河流域,人们对女娲的祭祀从未停止过。《水经注》渭水之“又东过冀县北”条又曰:

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其水南流注瓦亭水。

北魏郦道元时代显亲峡石宕水北山有女娲祠。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东边10公里左右处的陇城镇,被尊为“娲皇故里”。据明人胡缵宗《秦安志》,陇城之北有女娲庙,建于汉代。陇城属天水秦安,处于古成纪之地,陇城古名“龙城”。陇城东南约二公里的风沟,相传是女娲生长的地方。风台梁西侧的半崖上有一个天然的洞穴,当地人称其“女娲洞”。《秦安县志》载,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帝王世纪》和《三皇本纪》都说伏羲、女娲风姓,“娲皇故里”的陇城有风沟、风台、风茔等带“风”字的地名,传说女娲因生于此而为风姓。

流过古成纪的这条葫芦河,浇灌出大地湾一期文化,哺育着代代讲述伏羲、女娲故事的人民。闻一多《伏羲考》考证古音,认为包戏、女娲皆为匏瓠,其义即为葫芦。[9]我们反用闻一多的意思,则葫芦亦为伏羲、女娲,那么葫芦河就是伏羲、女娲河。葫芦多子,隐含着关于生育的美好寓意。葫芦河是伏羲、女娲文化的孕育地区。

4.伏羲、女娲与“始制嫁娶”

在民间的传说中,伏羲、女娲是兄妹,又是夫妻。《路史·后纪二》注引《风俗通》说:“女娲,伏羲之妹。”唐人所著志怪小说《独异志》中说:

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取妇执扇,象其事也。

故事发生地昆仑山,在上古神话传说中位于西北方,与成纪、雷泽相印证,又一次说明伏羲、女娲文化起源于陇原大地。伏羲和女娲本为兄妹,后结为夫妻。这个故事的主题应该也来自周代外史所掌管的“三皇五帝之书”。伏羲、女娲由兄妹而成夫妻,不符合中国文明时代的伦理观念,这也许是儒家经典不载伏羲、女娲故事的原因。何况,到了商、周时代,中国已进入典型的男权社会,忽视对女娲功业的讲述。伏羲、女娲故事是通过《淮南子》《风俗通》及大量的纬书,以及民间传说、民俗信仰等各种途径保存下来的。

图1 东汉武梁祠石室伏羲、女娲画像

南方苗瑶诸族的洪水、创世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由兄妹而成夫妻的故事,与唐人志怪《独异志》的情节基本相似。在苗族语中,哥哥名叫“Bu-i”,妹妹名为“Ku-eh”,学者们以为“Bu-i”为“包羲”,“Ku-eh”则为“女娲”。[10]苗族民间又盛行祭祀女娲、伏羲,如清初陆次云的《峒谿织志》记载:“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基于这些民俗和传说,有学者把伏羲、女娲归于南方的苗蛮集团,认为伏羲、女娲的传说是由南方传至北方。[11]实际上,苗瑶族应该是远古时代从伏羲氏族中分出去的某一支的后裔。伏羲氏族后裔,有部分向南迁徙至四川、湖南、广西、贵州等地者。[12]他们一代代传唱着伏羲、女娲的故事,时代久远,故事有了许多版本,增加了不同的情节,伏羲、女娲的名字也荒腔走板,难以辨认,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核心的人物、关系、事功,经过剥茧抽丝,最终还是能够辨认出来。苗瑶族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与古代各种文献记载的片段相汇合、印证,使伏羲、女娲的故事更为丰满生动。

远古时代曾经存在的血缘婚现象,血缘家族群处,知母不知父,男女杂游,不聘不媒,也无所谓夫妻。伏羲、女娲由兄妹而夫妻,意味着由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对偶婚制。稳定的夫妻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所跨的一大步,对发展生产、繁衍人类、提高健康水平都极为重要。伏羲、女娲结为夫妻,可谓开两性关系的一代新风气,华夏嫁娶之礼被认为由伏羲、女娲制定。《三皇本纪》说:“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用两张鹿皮作为订婚的礼物,这也是渔猎时代的印记。女娲也成了婚姻之神,后世尊其为高禖。《绎史》卷三引《风俗通》说:“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行媒始行明矣。”《路史·后纪二》说:“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皋禖即高媒、郊媒。《吕氏春秋·仲春纪》:“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女娲成了我国古代掌管婚姻、生育之神,接受历代后妃及民间的隆重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