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农民的生活伦理:关中黄炎村日常生活叙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研究进路

如何具体开展本书的研究,现在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从过日子的角度理解农民的生活伦理,关键点是如何将“过日子”概念化,如何将“生活伦理”操作化,从而找到具体的研究进路。

《现代汉语词典》将“过日子”解释为“生活;过活”。与其说这是一种释义,还不如说是用一个俗语去表述另一个俗语。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不会追问俗语的含义。当交流者共享一套文化系统时,“词”与“义”之间具有非常稳定的对应关系。对于多义的词语,交流者亦能通过语境恰当理解。

生活中大量词语的含义属于默会知识。“过日子”就是这样一个俗语,虽然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关于它的语义,可谓“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民间概念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那些“只可意会”的东西变成“可以言传”的。

吴飞(2009:42~45;2007)曾经在《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一书中使用了“过日子”这一概念,认为过日子是“一个人以家庭为中心经营生活的过程,包括出生、成长、成家、立业、生子、教子、养老、送终、年老、寿终这些环节”。从生命历程的角度来理解“过日子”的含义,有利于把握重要事件对人现实生活的影响,但这种界定方式更类似于一种现象描述,并未揭示“过日子”三个字的本质。

以下从“日子”和“过”两个角度来理解过日子的内涵。

(1)“日子”不仅可以指称日常生活,还可以指称夫妻二人及其子女共同组成的生活单位。所以农民说,一个人不叫过日子,一个人没法过日子。成家是过日子的起点。没成家的人,他的日子依托在父母的“日子”中。

(2)过日子的关键是“过”。“日子”连续不断,“过”也不能停歇。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明天又是后天的前提。人在时间流转中饮食起居。一方面,人在过“日子”,但反过来也可以说,“日子”在“过”人。正是在“过”的过程中,农民创造了自己的现实生活,人的生命、生活与时间统一起来。进一步说,“过”是一种生活实践。“过”不仅为当下生活创造条件,还替未来生活打下基础。“过”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家庭生活不断地再生产出来(如图1-1)。

图1-1 “过日子”内涵指示

概括地说,过日子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有“日子”可过;另一个是把日子“过”下去。过日子的本质是“家庭生活再生产”,具体包括家庭经济再生产、家庭关系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和人生意义再生产。当把“过日子”界定为“家庭生活再生产”,我们也就找到了对“过日子”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理论抓手。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将“生活伦理”操作化。前文提到,生活伦理是“民众依据生存方式和生活需要,在生活经验中形成并指导生活的伦理原则”。简言之,生活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具体包括四重关系。

(1)从家庭内部角度来说,要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和万事兴。如何处理家庭矛盾,达到家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是家庭生活面临的重要问题。

(2)从社会交往角度来说,要处理好不同家庭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与亲戚、邻里和其他村民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人情往来和利益纷争,同样需要一套原则指导。

(3)从生命意义角度来说,要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无限的意义,获得超越性的生命体验和神圣感,这涉及人如何安身立命的核心问题。

(4)从家庭经济角度来说,要处理好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增加收入、降低消费,以创造和维持家庭生活的物质基础,这集中体现了农民的经济理性。

以上四重关系,分别对应着农民日常生活中“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生命意义”“家庭经济”四个维度,亦与过日子中的“家庭关系再生产”“社会关系再生产”“人生意义再生产”和“家庭经济再生产”四个维度一一对应,共同构成了本书的基本理论框架(如图1-2)。

图1-2 “过日子”与“生活伦理”关系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家庭生活中的秩序与冲突”,探讨农民如何处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第三章为“社会交往中的情与理”,探讨农民的社会交往之道。第四章“世俗生活中的神圣感”和第五章“人生意义与心理调适”,探讨农民的宗教感和人格特征。第六章为“家庭经济与小农的谋生之道”,探讨农民经济生活伦理。第七章为“结论与讨论”。

本书的经验材料来自我在黄炎村的驻村调研。黄炎村位于关中中部,离县城3公里,有南村和北村两个自然村,现有人口2300余人,其中北村有5个村民组,以炎姓为主,南村有4个村民小组,以黄姓为主。黄炎村现有耕地3300亩,双季种植小麦和玉米,80%以上的农户还栽种果树。比较而言,黄炎村去外省务工的人数明显比四川、湖北、河南等地农村要少得多。更多村民选择了就近务工,基本不出县城。按照他们的说法,家里有老人,有孩子,有庄稼,有果树,不能走太远,要顾家。因为顾家,所以大多数人都过着一种不离土、不离乡、不离家的生活。用调研团队中桂华的话来说,这里依然是一个“很农业、很农村、很农民”的地区。

对于黄炎村的人来说,“过日子”不只是一个挂在嘴边的词,更是一种在生活中历练而形成的精神气质。当一位老人讲述他的生活经历、分享他的生命体验时,你会强烈地感觉到真实生活的感染力。只有生活者,才能成为生活伦理的真正言说者。

黄炎村的炎和平老人有句“名言”:“人人都是一天24小时,过日子就是把这24小时往前推!每个人的推法都不一样,这里面的学问大得很!”

让我们正式开始黄炎村之旅,在分享农民生活故事和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剖析当地人的生活伦理,理解他们“过日子”的逻辑。


[1] 依学术惯例,本书地名和人名已作技术处理。

[2] 古时的“百亩”今为28.82亩。

[3] 这句话是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论述法国农民的一句著名论断,被萨义德摘取作为其《东方学》的卷首题词。英文原文是“They can not represent one another,they must themselves be represented”。中译本将其翻译为:“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马克思、恩格斯,1995a: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