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点开发区人口分布特征
重点开发区指具备较强经济基础、技术创新能力和较好发展潜力,可以成为区域乃至全国新的增长极的地区,可以避免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少数区域,减轻人口、资源、环境整体压力。重点开发区是集聚经济和人口的重点区域,人口密度较大,素质较高,集聚人口的潜力较大。
一 人口密度较高,劳动年龄人口比结构差异大
重点开发区人口密度低于优化开发区,但比限制和禁止开发区人口密度要高得多。如冀中南地区,包括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大城市,人口密度为800人/平方公里,开发强度也达到了15%左右。太原城市群,主要指山西中部地区,以太原市为中心,包括汾阳等城市,该区域人口密度也达到了600人/平方公里,开发强度达到15%左右。
重点开发区内部各区域人口年龄结构低于优化开发区,少年人口占23.35%,青壮年人口占27.97%,中老年人口占41.73%,老年人口占6.96%。北部湾地区少年人口比例占27.44%,比例较高,哈长地区少年人口比例为18.88%,占比较低,而哈长地区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高,占人口总量的75.37%,北部湾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量的65.33%。川渝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较高,为7.96%。
二 人口素质较高,区域间差异明显
区域人口素质介于优化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之间,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69年。各个重点开发区的人口素质差距较大。人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天山北坡地区为8.70年,关中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29年,北部湾为7.72年,滇中地区不足7年,仅为6.97年,低于最高的天山北坡地区近2年。同一重点开发区内部差异也较大,中心城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较长,在8年以上这一区间,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处于7~8年这一区间,远离中心城市的地区多处于6~7年这一区间。如2010年成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1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71年,2009年重庆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8年,但同年同属成渝经济区的石柱县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年。
三 本辖区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
由于空间距离、生活习惯、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重点开发区中心城市成为本辖区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产业转移加快,国家在中西部地区重点开发区加快了产业布局,人口流动多元化的特征愈发明显。如宁夏2010年有流动人口43.47万人,跨省流进22.33万人,省内区间流动21.14万人,其中,银川市为流入人口大市,仅流入的育龄人口就达11.24万人。再如重庆,根据2011年的1%的抽样调查显示:全市外出(跨乡镇、街道)人口为1004.52万人,市内外出人口为475.95万人,占47.38%,比上年增加12.98万人。这些流动人口主要流入本市城市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区。
四 在原有城区基础上扩建新区吸纳本辖区人口潜力大
发挥老城区母体作用,高起点规划新城区,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分流现有主城区人口和吸纳新的流动人口。如目前国家层面的西部五大重点城市新区(两江新区、天府新区、西咸新区、兰州新区、贵安新区)格局初显。其中,2012年获批的兰州新区的定位中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明确了生态功能定位,即要将兰州新区打造成为黄河上游生态修复与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示范区,在空间上规划了现代农业及生态林业建设示范区和核心区,而扩大城乡就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实验区的定位,为聚集产业和人口提供了支撑。
省级重点开发区是国家重点开发区范围之外的其他城市化地区,一般为地市级城市,该区域是本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具有较强经济基础、技术创新能力和较好发展潜力,发展较快、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就业机会多是本区域人口和经济密集区的第二梯队,承担着吸纳本辖区流动人口的重任。省级重点开发区人口密度和人口素质相对较高,人口承载力还有一定空间。省级重点开发区如攀西城市群,是所属市州的流动人口聚集地,是吸纳本区域跨县区就业人口的主体。其人口密度、人口素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都明显高于限制开发区。随着产业优化升级、承接产业转移,省级重点开发区对人口素质也提出较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省级重点开发区中的非城市化地区,也存在人口向其他优化和重点开发区流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