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主要论题
本书拟从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入手,通过对陈祚明与《采菽堂古诗选》及其诗歌评点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厘清陈氏诗学范畴、诗学概念,进一步发掘其诗学价值,从而对陈氏诗学在明清诗学史上予以准确合理的定位,以期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深化相关文献考证,进一步考证陈祚明生平以及《采菽堂古诗选》成书过程等相关问题。关于陈祚明生平及家世的史料很少,近年来学者考述所征引的史料主要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稽留山人集》、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钱仲联《清诗纪事》引阮元《两浙輶轩录补遗》及吴振棫《国朝杭郡诗续辑》、陈祚明诗集《敝帚集》等。然而,陈祚明的朋友孙冶所撰的《亡友陈祚明传》、载于清雍正刻本《稽留山人集》之前的三篇序文(王崇简序、严沆序、顾豹文序)等,这些文献资料却一直没有得到学者的充分重视。深化相关文献考证,可以深入考索陈祚明之家世、行迹、交游,进一步揭示其诗学思想形成的主体原因。
第二,结合研究陈祚明其他著作,深入研究其诗学思想。除编选评点《采菽堂古诗选》,陈祚明还有其他创作,如《稽留山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敝帚集》等,学界对此关注也很少。据这些资料,研究陈祚明与同时代其他诗论家(以“燕台七子”为中心)的唱和往还,阐释其中蕴含的诗学思想,揭示其诗学思想统一性与差异性、整体性与阶段性,拟对陈祚明及其《采菽堂古诗选》作更为系统的研究。
第三,深化陈氏诗学与明清诗学嬗变研究。从诗艺、诗论、诗史的三维视角,深入研究其诗学思想的理论体系、美学范畴、批评标准及其诗学史意义。深入研究陈祚明与明清易代之际的诗学流派之间的关系,阐释其诗学特点及其发展嬗变,揭示陈氏诗学思想形成的时代动因。
根据以上设想,计划完成以下六个章节:
(1)陈祚明行迹及其著述考论。
根据以往被学界长期忽视的文献资料,探索关于陈祚明的生平、家世以及《采菽堂古诗选》的成书过程。认为陈祚明诗学思想及其人生选择的形成,与其家世和交游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明末清初比较特殊的遗民诗人。进一步明确《采菽堂古诗选》的编选过程,其纂辑、删修和初步成书主要集中在1659年至1663年间。而在此之后,陈祚明对自己编选的诗集进行了数次增删,至少到1672年,陈祚明还在对《采菽堂古诗选》所选诗歌进行小修小删和少许移动,并且“补遗”四卷也已基本定型。
(2)陈祚明的诗学理论体系。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的《凡例》及其诗歌评点,提出一系列诗学范畴,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在纵向上,诗由“情”“辞”“术”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层面构成,以情为内质,以辞为形式,以术为中介;在横向上,“情”由命旨、神思、理、解、悟,“辞”由声、调、格律、句、字、典物、风华,“术”由神、气、才、法等不同范畴构成,每一层面的各个范畴之间也构成多维辩证的关系。以“情”“辞”“术”三个层面研究其诗学理论构成,是研究陈氏诗学的逻辑起点。厘清陈氏诗学范畴的理论内涵,在纵向和横向的两个维度上,探讨三个层面以及诸范畴之间的多维辩证关系,才能对陈氏诗学理论体系作出合乎诗学语境的阐释。
(3)陈祚明的诗歌美学思想以及《采菽堂古诗选》的编选标准。
陈祚明的诗歌美学思想,散见于《采菽堂古诗选·凡例》及诗歌评点。概括言之,强调以言情为本,推崇清雅之美,崇尚多元审美取向,是其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虽然陈祚明并没有提出带有质变性的诗学范畴,但是他拓展了传统诗学范畴的理论内涵与外延,并表现出了融通的批评个性,从而对有清一代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另外,从选本批评的意义上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之编选,与他在《凡例》中宣称的“以言情为本”的选诗标准并不完全符合。通过对陈祚明提出的诗学思想和《采菽堂古诗选》诗歌选目的详细考察,可以发现《采菽堂古诗选》之编选,还存在着与此相矛盾的隐形标准——实际上该选本并不仅仅以指导后学为目的,也不纯粹以体现选者的兴趣、识力为目的,而是以呈现汉魏六朝诗歌的总体风貌为宗旨,体现了编选者宏大的诗史眼光。
(4)《采菽堂古诗选》的诗歌评点与诗人品评。
《采菽堂古诗选》和明、清两代的许多其他文学选本一样,附有编选者的评点,这与明清时期评点文学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采菽堂古诗选》的评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诗人的总评,附在诗人简介之后;二是对具体诗作篇什的分析和评论,其内容包括诗歌的内容、意旨以及艺术特色等诸多方面。对于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史研究而言,《采菽堂古诗选》最有价值或者说最精彩的当是陈祚明对诗人诗作的分析。本章探讨《采菽堂古诗选》的创作方法论、修辞理论和评点特色,还有它在文学批评史和清代诗学上的地位,等等。《采菽堂古诗选》诗人总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叙诗人生平简历,自撰评语;二是对前代和当时重要诗话著作的征引,包括钟嵘《诗品》和陈应行《吟窗杂录》等;三是以形象化的语言,采用意象批评的方法再作评论。陈祚明就是以意象批评论诗的重要人物,集中体现在《采菽堂古诗选》的诗人品评,陈氏用比喻的方式、凝练的语言,将作家作品等风貌予以传神揭示,对各个诗人的总体风格进行形象的描述。这也是陈氏诗学具有特色之处。
(5)《采菽堂古诗选》与明清其他古诗选本。
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正是在明清选本兴盛的背景下出现的,它的编选,不能说不受当时学术风气的影响。通过《采菽堂古诗选》与当时重要古诗选本的比较,对《采菽堂古诗选》的选本批评意义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6)陈祚明诗学理论与明清诗学嬗变。
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在凡例中反复阐释了自己“以言情为本”的情感优先的立场,很有系统地建构了自己的诗学框架,可以说是继承了明竟陵派的诗学观念。他在评点过程中对一些艺术上造诣很深的诗作不吝笔墨地给予很多精彩独到的评点,又显示了注重修辞的审美趣味,表明对明七子派重雅主张的强烈认同;同时在选诗的过程中显示了兼容并包的审美取向,在评选过程中他确立了自己心目中的汉魏六朝诗歌发展史,其对诗人诗作的评论显示了自觉的学术批评意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研究基本典籍、史料、明清诗学和古诗选本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采菽堂古诗选》诗歌选目和评点文字,结合该诗选产生的文学史背景和清代诗学语境,主要着眼于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文学批评的意义探讨,明确陈氏诗学在诗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1] 也有不少学者将此类诗歌径称为“汉魏六朝诗”,如杨焄《明人编选汉魏六朝诗歌总集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第1页。
[2] 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上海三联书店,2002,第317页。
[3] (清)谭献:《复堂日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158页。
[4]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卷三),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第27页。
[5] 蒋寅:《一个有待于重新认识的批评家——陈祚明先唐诗歌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3期。
[6] 李金松、陈建新:《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考述》,《中国韵文学刊》2003年第2期。
[7] 陈斌:《清初诗文选家陈祚明及其〈采菽堂古诗选〉》,《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2期。
[8] 陈斌:《陈祚明交游及〈采菽堂古诗选〉编选意图考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 张欢:《陈祚明与〈采菽堂古诗选〉研究论略》,漳州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 张伟:《〈采菽堂古诗选〉的命名及成书过程研究》,《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其中,“康熙十四年”,应为“康熙十三年”。
[11] 蒋寅:《一个有待于重新认识的批评家——陈祚明先唐诗歌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2] 宋雪玲:《论陈祚明的诗歌美学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3] 宋雪玲:《论陈祚明的诗学理论体系》,《丽水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14] 景献力:《陈祚明诗论的“泛情化”倾向》,《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5] 张伟:《从情辞关系看〈采菽堂古诗选〉的诗学思想》,《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16] 宋雪玲:《〈采菽堂古诗选〉编选之隐形标准》,《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17] 王莉:《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选录汉乐府的特点及其批评方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8] 陈斌:《论清初陈祚明对〈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的发微》,《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4期。
[19] 黄妍、徐国荣:《论〈采菽堂古诗选〉对庾信的推崇》,《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0] 傅宝龙:《论清初陈祚明对谢灵运山水诗的批评——以结构与情景关系为例》,《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1] 傅宝龙:《陈祚明对谢灵运山水诗的批评——以用字为例》,《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22] 曾毅:《陈祚明西晋诗歌批评论略》,《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23] 施丹春:《论陈祚明的古诗观与批评方法》,《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24] 李兆禄:《清初诗论中的“扬任抑沈”现象——以王夫之、陈祚明、王士禛为例》,《中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2期。
[25] 张伟:《论〈古诗源〉对〈采菽堂古诗选〉诗学思想的承袭》,《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第4期。
[26] 《采菽堂古诗选》点校者李金松先生所撰前言已举证详论,见《采菽堂古诗选》(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17~18页。
[27] 王宏林:《沈德潜诗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第19页。
[28] 张伟:《〈采菽堂古诗选〉对〈文选〉的批评与修正》,《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29] 张伟:《论清初〈诗品〉接受史的“异质性”——以陈祚明对潘岳、陆机、陶渊明的批评为中心》,《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30]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1] 景献力:《明清古诗选本个案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2] 张欢:《陈祚明与〈采菽堂古诗选〉研究论略》,漳州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