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党建扶贫30年:基于X县的调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中国的贫困研究

中国对贫困问题的理论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启动的,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与数千万贫困人口仍需摆脱贫困这一极为艰巨的任务相比,我国的贫困理论研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减贫成效最显著的国家,如何总结减贫“中国经验”,为人类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中国的理论贡献,也是中国反贫困研究需要拓展的领域。

改革开放前,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制约,中国否认社会主义贫困的存在。中国对贫困问题的社会关注和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农村贫困的关注开始的,以《富饶的贫困》[21]为起步的标志。这些研究提出造成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张有春将其归纳为素质论、历史文化论、制度论、资源要素论和系统贫困论五种形式[22],针对不同的贫困原因,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反贫困对策。

这些研究成果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实证分析多于理论研究。这些研究大多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侧重于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调查研究,或者具体地研究一些反贫困的实际措施。

二是反贫困理论经济学偏向明显。这些研究在探讨贫困原因和寻找反贫困对策时,往往以经济学作为主要的理论参照。

三是对贫困的制度性因素分析不够。这些研究对贫困人口所处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研究有待深入。

四是“贫困的中国问题”研究不足。中国的贫困既有现代化过程普遍的一面,也有自身特殊的一面。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等所造成的老年贫困、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农村外出务工人口贫困等都具有中国的特殊性。

五是贫困的动态研究不足。贫困的动态研究包括长期贫困、贫困的动态瞄准和贫困脆弱性等。如何在多维贫困的背景下研究贫困的动态变化是将来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消除贫困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