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爱的伦理情感
王尔德自称最优雅的《夜莺与蔷薇》显然深受安徒生童话“夜莺”的影响。安徒生的“夜莺”通过“夜莺”的歌唱治愈了国王的疾病,而王尔德的这篇童话揭示的是青年学生及其恋人之间浅薄的爱情,由此越来越接近社会的理想现实。
夜莺是最具浪漫精神的艺术家。[23]为了帮助年轻的学生获得姑娘的芳心,夜莺在冰雪覆盖的寒冬用自己的鲜血和临终的绝唱换来了姑娘最热爱的红蔷薇。可悲的是,当年轻人拿着红蔷薇迅速来到恋人身旁,姑娘却告诉他红蔷薇与她的衣服不相配。御前大臣侄子的珠宝才是她的唯一追求。青年学生相比金钱更显得微不足道。
本来夜莺歌唱的爱情“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它比绿宝石更宝贵,比猫眼石更值价。用珠宝也买不到它。它不是陈列在市场上的,它不是可以从商人那儿买到的,也不能称轻重拿来换钱”(1-348)。年轻人渴望美丽的爱情,却无法得到姑娘钟情的红蔷薇。夜莺愿意帮助年轻人获得他的爱情,尽管她知道用死换取一朵红蔷薇“代价太大了(Death is a great price to pay for a red rose.)”。[24]“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很宝贵的。坐在绿树上望着太阳驾着他的金马车,月亮驾着她的珍珠马车出来,是一件多快乐的事,山楂的气味是香的,躲藏在山谷里的桔梗同在山头开花的石南也是香的。可是爱情胜过生命,而且一只鸟的心怎么能跟一个人的心相比呢?”(1-349)夜莺要歌唱比生命还要珍贵的爱情。“你要快乐啊,你就会得到你那朵红蔷薇的,我要在月光底下用音乐造成它,拿我的心血把它染红。我只要求你做一件事来报答我,那就是你要做一个忠实的情人。因为不管哲学是怎样的聪明,爱情却比她更聪明,不管权力是怎样的伟大,爱情却比他更伟大。爱情的翅膀是像火焰一样的颜色,他的身体也是像火焰一样的颜色。”[25]爱情是胜过一切并值得永久珍惜的情感,夜莺甚至愿意为年轻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可是,年轻人并未赞赏夜莺的善良,甚至怀疑她的真诚。“她长得好看……这是不能否认的;可是她有情感吗?我想她大概没有。事实上她跟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她只有外表的东西,没有一点真诚。她不会为了别人牺牲自己。她只关心音乐,每个人都知道艺术是自私的。不过我还得承认她的声音里也有些美丽的调子。只可惜它们完全没有意义,也没有一点实际的好处。”[26]年轻人终究未能理解夜莺为他所付出的一切,但是这丝毫没有减弱夜莺对爱情的歌唱以及为爱情所做的所有努力甚至牺牲。夜莺“把胸脯抵住刺整整唱了一夜,清澈的冷月也俯下头来静静听着,她整整唱了一夜,蔷薇刺也就刺进她的胸膛,越刺越深,她的鲜血也越来越少了”。[27]伴随着夜莺的歌唱,奇异的蔷薇也慢慢变成了深红色,“花瓣的外圈是深红的,花心红得像一块红玉”(1-352)。夜莺完成了生命的绝唱,她“唱到了由死来完成的爱,在坟墓里永远不朽的爱”。[28]夜莺歌唱的是纯真的爱情。夜莺之死就是纯真爱情的象征。
夜莺乐于奉献、甘愿献身的美好理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王尔德在写给友人托马斯·哈钦森的信中,就表达了这一观点:“如果有真诚的情人,夜莺应算一个,至少她是浪漫的,书中的学生和女孩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缺乏浪漫。至少我是这样看,但我总愿使故事寓意深邃。”[29]夜莺歌颂的纯洁爱情变成了只追求物质享受、唯利是图的游戏,难怪王尔德要借学生之口道出了他所理解的爱情:“爱情是多无聊的东西……它的用处比不上逻辑的一半。因为它什么都不能证明,它总是告诉人一些不会有的事,并且总是教人相信一些并不是实有的事,总之,它是完全不实际的,并且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都得讲实际。”(1-353)这种爱情理想在现实中注定会以悲剧而结束,正像蔷薇树所说:“冬天已经冻僵了我的血管,霜已经冻枯了我的花苞,风雨已经打折了我的树枝,我今年不会再开花了。”(1-349)爱情之花犹如凋谢的蔷薇而最终被抛弃。
王尔德在追求艺术理想的过程中,有过犹豫与彷徨,却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正如夜莺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艺术的欢愉而不计后果。然而,获得红蔷薇的年轻学生,注定不会获得他渴望的爱情。夜莺歌唱的爱情虽然失败了,但夜莺的崇高精神仍然是人们所推崇的。王尔德以唯美的艺术理想塑造的夜莺因其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具有丰富的道德含义。
按照黑格尔的观点,“爱就是伦理性的统一”[30]:爱是精神对自身统一的感觉,这种感觉只能从他人身上找到;孤单的个人是残缺不全的,他要获得他人对自己的承认。爱首要的是停止成为独立的、孤单的个人。所以爱情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伦理关系,是一种伦理情感,它体现了一种自然的和谐。
青年学生生活的世界是他的情人无法理解的,同样,他的情人生活的世界亦是青年学生无法理解的。爱情毕竟不是超越现实而存在的情感,青年学生追求的正是这种纯美的形式,却不明白爱情的真正内涵。同样,青年学生的情人所渴望的爱情却与之相反,当青年学生把用夜莺鲜血浸润的红蔷薇送到她的面前时,她不仅没有接受他的红蔷薇,相反,她只相信珠宝比花更有价值。王尔德眼里的夜莺是浪漫的,因为夜莺眼中的爱情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最值得用生命去换取的美。然而,任何脱离伦理基础的爱情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王尔德在其悲剧《莎乐美》中所表现的也是一种略带畸形的爱情。莎乐美尽管深爱先知约翰,甚至为了得到他的爱情,她甘愿为希律王跳舞,她想亲吻约翰,却遭到拒绝。因为在先知约翰看来,莎乐美不配获得他的爱就是因为莎乐美是乱伦之女,而乱伦是最严厉的伦理禁忌,约翰不可能会接受违反乱伦禁忌者的爱情。莎乐美只能得到象征死亡的最后一吻,她对爱的追求最终也随着畸形的爱情一同被葬送。同样,青年学生也只能愤怒地把花丢到街上,“花刚巧落进路沟,一个车轮在它身上碾过”(1-353)。
童话构建了一种以爱为基础的伦理关系,这种符合伦理美学合理性的关系不会也不应当超越现实而存在。青年学生是一个实效主义者(pragmatist),[31]而夜莺也以生命的代价(self-sacrifice)[32]为青年学生呈现了一朵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红蔷薇。被判断为正当的行为是实践某种被理解了的目的最适合的或唯一适合的手段[33]。然而,夜莺的死亡是一种无谓的死亡,因为她的牺牲并没有得到承认;同样,青年学生的行为也不应受到赞赏。“合理的”行为一般指那些被我们判断为我们“应当”去做的行为。夜莺的行为,青年学生的行为恰恰说明了他们对爱情的无知与盲目。
爱情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伦理关系。爱情在本质上是不能脱离伦理的,正是由于夜莺把爱情看成一种纯美的艺术追求,为了这种追求,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无论是青年学生,还是夜莺,他们对爱情的理解都脱离了爱情是建立在两个相爱之人的基础之上的一种伦理关系和情感,因此他们注定都是失败者。
与《快乐王子》中快乐王子与小燕子因其牺牲精神而获得升入天堂的奖赏相比,《夜莺与玫瑰》中表现出的悲观情绪难免让人震惊。夜莺的死亡成为可有可无毫无意义的自戕。然而,夜莺的自我牺牲仍留给读者丰富的思考空间:一是出于利他目的的自我牺牲于人于己毫无益处,二是这种自我牺牲只是个人的利益追求。基督式的人物(夜莺)并没有由于其赎罪式的献身而使青年学生获得爱情。浪漫主义艺术家——夜莺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艺术创作(即让青年学生获得美满的爱情),但他的作品被市侩世界所拒绝。
王尔德在其童话创作中反复呼唤基督的出现,这种宗教象征的运用正是强调对自我的放弃,尤其重要的是,它可以解决由于夜莺无谓的牺牲所产生的诸多问题。王尔德对人们是否能理解其所指的非凡艺术能力总是抱着非常悲观的态度。为了忠于自己的艺术,艺术家本人也要像夜莺一样随时准备做出牺牲。
《夜莺与蔷薇》中的“道德”故事实际上与王尔德本人的艺术主张及实践是相违背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主张仍未彻底地摆脱道德,相反,它与道德联系得更加密切。他正是要通过夜莺的牺牲告诫人们,固守抽象的爱的理想而不追求更为现实的理想最终只会落得失败的下场。《夜莺与蔷薇》的结局因其悲观而凸显现实的严酷。
王尔德非常清楚夜莺的故事要比表面看上去的复杂得多。童话出版不久,他的一位朋友就写信给他说故事中的青年学生是象征伟大爱情的突出代表,王尔德回信委婉反驳了这一观点并予以纠正。“恐怕我的想法与您这样的年轻学生不尽相同。在我看来,他是一个肤浅的年轻人,与他爱上的那个女孩相差无几。”(5-368)就艺术创作的本意而言,王尔德显然不是要讽刺夜莺的行为。他只是在提醒人们故事中包含不同的秘密,这些秘密须依赖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对故事中的形象予以揭示。文明社会总与理性及逻辑形影相随,青年学生是逻辑的虔诚使者,因而崇尚理性与秩序应是其天性的追求。青年学生最终放弃爱情,因为在他看来,“爱情是多无聊的东西……它的用处比不上逻辑的一半。因为它什么都不能证明”(1-353)。夜莺终究未能给这个文明世界产生任何影响,她的呼唤与歌唱也最终因其毫无意义的献身而终止。啼血而生的蔷薇花被车轮无情地碾压。最后,代表理性与逻辑的文明社会取得了胜利。正如他最后所发出的感慨:“它(爱情)是完全不实际的,并且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都得讲实际,我还是回到哲学上去,还是去研究形而上学吧。”(1-353)这既是学生无奈的表达,又是其走向现实的最佳途径。
王尔德良好的希腊文学功底使他得以熟练地运用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故事,就像夜莺原型philomela在早期基督教文学的发展阶段就曾扮演过重要角色。希腊神话故事的嬗变恰好可以说明《夜莺与蔷薇》中的磨难与罪罚,王尔德正是把夜莺与为拯救人类美好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的基督联系在了一起,对人类的拯救仍是关乎道德的拯救。
王尔德眼中夜莺的啼叫声是一种纯粹情感而非理性的呼喊,因为“不管哲学是怎样的聪明,爱情却比她(哲学)更聪明,不管权利是怎样的伟大,爱情却比她更伟大”(1-350)。夜莺关注的根本不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因而也注定了夜莺的无谓牺牲与青年学生追求爱情的失败。青年学生甚至认为“它(爱情)的用处比不上逻辑的一半……它总是告诉人一些不会有的事,并且总是教人相信一些并不是实有的事”(1-353)。
王尔德尤其关注夜莺所经受的长达一夜的身体摧残,夜莺所遭受的痛苦亦由此可见。“她把胸脯抵住刺整整唱了一夜……她整整唱了一夜,蔷薇刺也就刺进她的胸膛。越刺越深,她的鲜血越来越少了……夜莺便把蔷薇刺抵得更紧,刺到了她的心,一阵剧痛散布到了她全身。她痛得越厉害,越厉害,她的歌声也唱得越激昂,越激昂,因为她唱到了由死来完成的爱,在坟墓里永远不朽的爱。”(1-352)最终,青年学生不仅未能在心灵上与夜莺达到沟通,而且还拒绝了象征着恩典的红蔷薇。夜莺为不配这种荣耀的人牺牲了生命,青年学生与教授的女儿也同样拒绝这种荣耀。夜莺、青年学生、教授的女儿处于自我封闭的情感世界,无法达到彼此的沟通。夜莺所要找寻的红蔷薇只有借助神力才能实现,“你一定要在月光底下用音乐造成它,并且用你的心血染红它”(1-349)。夜莺与蔷薇已血脉相连,“她把胸脯抵住刺整整唱了一夜……蔷薇刺也就刺进她的胸脯,越刺越深,她的鲜血也越来越少了”(1-351)。
王尔德这篇童话创作显然受到了爱尔兰文学传统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Aubrey de Vere于1861年创作的歌谣《一朵黑玫瑰》(The Little Black Rose)的影响。黑玫瑰要变成红玫瑰需要的就是鲜血。王尔德的母亲是“青年爱尔兰人”(The Young Irelanders)组织的重要成员,受母亲的影响,王尔德能亲身感受到爱尔兰的文学传统,甚至有机会见到日后对他的创作有较大影响的诸多爱尔兰作家,包括如《一朵黑玫瑰》的作者Aubrey de Vere等。《夜莺与蔷薇》重要的寓意就在于无情的冬天里,光秃秃的蔷薇树变成了富于生命荣耀的奇迹,这一奇迹正是夜莺的自我牺牲精神的最好诠释。
正是通过《夜莺与蔷薇》,王尔德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更为关注自然、回归现实的阶段,作品中呈现的自然风景也是他深刻哲学思考的具体表现。生与死的斗争折射出爱尔兰民族曲折的斗争历史,在其后创作的《自私的巨人》中,王尔德对土地的关注进一步说明他对社会问题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