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简史(彩图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先秦时期北京地区发生的重要战争

一、涿鹿之战与阪泉之战

距今大约四五千年以前,是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末期,许多氏族部落首领相互侵伐,暴虐百姓,神农氏不能制。于是黄帝轩辕氏教民习武,并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征伐九黎部落。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率部众与黄、炎联军大战于涿鹿之野。九黎部落战败,黄帝“遂擒杀蚩尤”。涿鹿之战后,九黎族众一部分成了炎、黄二部的族众,一部分南下到达荆楚之地成为“苗蛮”了。后世之人对这次战争进行了许多渲染,说蚩尤会做雾,大雾弥天,使黄帝的军队不辨方向,黄帝命风后氏造指南车以别四方。

战胜了蚩尤之后,黄、炎二帝为争当盟主,又大战于阪泉之野。黄帝战胜了炎帝,又北逐荤粥等族,终于巩固了对北方的统治。“邑于涿鹿之阿”。

涿鹿、阪泉究竟在何地?史学家有异议,但大多都认为在北京远郊的军都山附近。

平谷黄帝陵外景

二、燕国与四邻的战争

蓟国以今北京城区广安门一带的蓟丘为都,是黄帝轩辕氏之后;燕国以今北京郊区琉璃河董家林村为都,是召公爽之后。均系武王灭殷之后所策封的诸侯国。后来,“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从董家林村燕都遗址的考古分期来推断,燕军挥师北上,攻克蓟都“并蓟居之”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

燕国的北方居住着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山戎。山戎占有今军都山以西,以及承德、卢龙一带。山戎强悍,经常南下侵扰燕国,甚至越过燕国抢掠齐国、郑国。迫于山戎的军事压力,燕桓侯时把都城迁到临易以避山戎。

山戎南侵,威胁到中原农耕社会诸国的集体安全。当时齐桓公正称霸北方,为诸侯盟主。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燕告急于齐,齐桓公领兵救燕。燕齐联军彻底击溃了山戎,燕还都于蓟。

战国时燕强大了起来,成为“七雄”之一。《战国策·燕策》中载“燕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燕将秦开攻打东胡,使东胡退却千余里,开置沿边5郡。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大古城);渔阳郡治渔阳(今怀柔区梨园庄);右北平郡治无终(今蓟县);辽西郡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辽东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

为了防御东胡铁骑南下,燕在沿边5郡筑有长城,“自造阳至襄平”(《史记·匈奴传》),也就是说从河北怀来到辽宁辽阳。近年有关单位对长城进行了全面普查。证实了燕长城的遗址和文献记载基本相符。燕长城是否止于襄平,尚无定论。谭其骧先生认为燕长城止于水浿东岸即浿水入海处(浿水在西朝鲜湾入海)。

为了防御中原诸国北侵,燕国在南境筑有易水长城。根据《水经注》所载和实地考察,燕易水长城西起于易县西北太行山下,东行经徐水、安新至文安县而止,是燕国与中山国的分界线。中山国系游牧于今陕西北部的白荻族所建,白荻族后来东移到今山西、河北一带,春秋时势力颇为强大。战国时赵惠文王于公元前296年联合齐、燕共同灭掉了中山国,迁中山君尚于肤施(今陕西延安)。

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是齐军乘燕国“子之之乱”出兵伐燕。齐军攻陷蓟城,杀子之与燕王哙。对燕国“毁其宗庙,迁其重器”,“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占领燕国达3年之久,引起了燕国人民的反抗和列国的不满。公元前312年齐国被迫撤兵,燕昭王复国。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重新振兴起来的燕国联合秦、赵、魏、韩等5国组成联军,讨伐齐国。燕昭王派乐毅为上将,统率5国之师与齐军战于济西。齐军大败,诸国罢兵归国,唯乐毅独率燕军长驱直入齐境,攻占了齐都临淄及70余城。乐毅尽掠齐都珍宝重器入燕,于是“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燕国达到了军事上的鼎盛时期。但军事上的胜利未能持久,燕军在围攻齐军最后固守的莒和即墨时,被齐军火牛阵击溃。

战国末年,秦发动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公元前227年,秦攻占燕国下都。次年,秦将王翦再次伐燕,攻克了蓟城,燕王喜逃往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挥师辽东,俘燕王喜,燕国灭亡。次年,秦统一全国。

燕北界长城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