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的萌芽和文化的新风向
到了春秋时代的后半期,宗教观念丧失,消灭他国已经没有什么障碍,小的都市国家接连不断地被吞并,确立了战国七雄(战国时代的七个强国,是指西方的秦国和与之相对抗的齐、楚、燕、韩、魏、赵六国)。这七个国家已经不是都市国家的联合体,实质上是完整的统一国家,具备领土国家的性质。在七国统一的进程中,它们不再允许新征服的地区以国家形式继续存在,而是派遣官吏去治理地方,于是中央集权体系由此诞生。这是形式简单的郡县制度,其萌芽可以追溯到春秋中期,形成完备的国家制度则要到战国时代。
周的封建制度对各个地方不是直接统治,而是间接统治。经过春秋时代,祭政一体这种传统的都市国家政治解体,进入战国时代后形成郡县制度。从这一点来看,这个时代打下了一方根基,使得这个国家之后向着王朝国家发展。这也是与过渡期相符的现象。
下面从文化方面来看两个时代的特色。西周后半期文化发展显著,社会形态和初期相比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作为大土地所有者的旧贵族衰落,诞生了以工商业为中心的新兴贵族。这种倾向在之后春秋初期的小都市国家群里也开始显现,其中打头阵的是郑、卫两国。据说郑国拥有权势的是商人阶层,卫国则是手工业者。伴随这种转变,两国音乐等也发生了改变,与儒教认定为正统的古典音乐相对,盛行被蔑视为郑、卫之音的新体歌谣音乐(与周的分支鲁国传承的庄重古典的音乐不同,新兴阶级中广泛流行音调高、浮华的歌谣和音乐)。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创造春秋初期文化中发挥了先导作用的是离洛阳最近、以新兴工商业者为支柱的郑、卫两个都市国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倾向的是位于东边的齐国。现在也是如此,山东省因为气候干燥,所以制盐业兴盛。在古代,盐既是生活必需品,也是贵重物品,制盐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产业。齐桓公着眼于此,加之宰相管仲的大力推广,以制盐为主导,大力开发经济,进而又着手发展制铁业。
制铁在周朝初期虽然也有一些发展,但到春秋中期为止,主要的武器和用具都是青铜制品。桓公率先发展制铁业,并将其主要用于农具生产,而非武器制造。之前的农具,除了青铜的镰刀、犁等,基本都是石制和木制,如今情况已大大不同。铁质农具的出现刺激了治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大规模的灌溉成为可能,并与农具改良一起促进农业技术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自不用说,奠定这个基础的是新兴的工商业者。春秋时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领主庄园类似,地方上以农村共同体为主,实行的是封闭的领主土地所有制,所以这绝不是效率很高的生产体制。但是,进入战国时代后,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领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新兴地主积极进行土地改良,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王朝国家不是在领主经济,而是在地主经济之上形成的,战国时代奠定了地主经济的基础,接下来王朝国家的诞生已经可以预见了。
战国时代的玉器(璜),河南辉县出土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拥有庞大人口的大都市林立。特别是七国的都城全都成了大规模的都会,齐国的首都临淄在其鼎盛时期达到七万户,单成年男子就有二十一万,人口超过五十万。直到后来的唐代,都很少有能超过这种程度的大都市。所以,从城市规模这点来看,战国时代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