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管理:成为上司器重的稀缺型员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晋升务必具备三个条件

进入职场的第一天,我们就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晋升。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晋升对我们而言,好像没那么容易。于是,我们渐渐地习惯了一切。在现有岗位上,能不能得到晋升、做出什么样的成绩才能晋升,我们已经不再想花时间思考这些问题了。

在某一时刻,我们甚至想要逃避这些问题。偶尔得知身边的同事得到提拔,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会有一点点波澜。这时或有委屈,或有抱怨,但说到底要怨自己没有认真面对。

于是,我们继续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地工作,以为时间久了就会得到提拔,最终一切只是枉然。醒醒吧,任何事情没有规划,都很难自然而然成功。说句调侃的话,对成年人来讲,最容易实现的就是身上的脂肪在日渐增加,除此无他。

在职场中,如果你希望得到晋升,通常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实现。

一、个人表现

我相信多数人在这点上做得都很好,足够努力。大家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完成工作目标。但个人表现不仅包括完成目标,还包括日常与同事间的合作关系,如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工作积极,认真主动。这些都应该让同事看到,让大家了解,而不只是让上级知晓,要众所周知。在大型企业,我们常常会说,这是群众基础。

有了群众基础,你就有了隐形后盾。在上级有意关照你时,不会有人跳出来反对;在你得到上级奖励时,不会有人表示不满。所以,这一点看起来无关痛痒,实则举足轻重。

二、机遇——组织新增职位或某个职位出现空缺

新增职位,往往是因为组织要发展,所以扩展了组织架构,增加了管理岗位。这个时候,你的日常表现好,就有填补上一级职位空缺的可能。

职位空缺,顾名思义,就是身处原有职位的人离开了,有了空缺。格力电器的经营部部长曾经带人集体跳槽,创维营销部负责人曾经带团队一起去了别的公司。当这些跳槽的管理者离开时,职位便产生了空缺。如果当时你没有离开并且日常表现很好,就有可能被晋升。当年在江苏市场做了四年销售工作的董明珠,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提拔为经营部副部长。

三、同组织的目标一致,成为组织中的得力干将

成为组织中的得力干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你不仅在工作中要有超常的表现,完成公司下达的绩效目标,还要考虑部门的目标与部门对你的工作要求。

你在自己的岗位上看待工作,容易关注细节,专注于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这些所谓正确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对组织的整体目标有帮助的。

从组织的战略或部门的目标出发,来看待你的工作,与前者一定会存在差异。平时这种差异或许很小,但在关键时刻,尤其涉及工作内容的主次安排上,差异会放大。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小王在一家饮品公司工作,负责新品研发。他很满意现在的工作,所以工作非常投入。他的座右铭是:工作要产生特有的价值,研发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在专业上,他很少让步。他认为只有专业能力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没少挨上级的批评。这一天,公司召开新品筹备座谈会。他的上级,也就是部门负责人,因为出差在外地,所以让他出席会议。会前,上级在电话里向他叮嘱,在发言时考虑部门整体目标,多加斟酌。

可是,等到他发言时,他还是如往常一样:坚持产品要引领时代,追求做行业内的标杆,不计投入。其他部门纷纷跳出来表示反对,因为这样做对企业整体目标没有任何帮助。最终,主持会议的领导让大家回去重新考虑,会议告一段落。

结果,小王被他的上级“教育”了,理由是太个人主义,不考虑整体。这样下去,无论研发出什么好产品都不可能成功上市,客户也不可能看到。

或许你会觉得小王没错,但小王的坚持只是在专业方面,而组织要追求发展,必须各部门通力合作。作为专业人才,追求在专业上进步没有错,但不考虑他人,不考虑与其他部门团结一致,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差异发生呢?在日常的工作中,下属需要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时常有意识地去了解组织战略与部门目标,分寸要拿捏到位,不要等到发现错误再去纠正。

当对整体的目标与工作要求不清楚时,应主动请示上级,搞清楚之后再去行动。

在以上三个条件中,你需要统筹考虑,不要只关注个人业绩目标,而要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公司情况,做到心中有整体,手中有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