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狠手辣,痛快取关”
了解了主流平台,关注、订阅的优质内容生产者的数量逐渐增多后,就要开始做减法了。
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会对理解力构成伤害。每个人的专业、兴趣、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要想建立高效的信息筛选系统,拥有高水平的信息组织能力,除了使用正确的方法,更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动态调整,以便将获取信息的状态调整到理想状态。
但是,我发现身边的很多朋友,下载了很多App、关注了很多博主、买了很多课程,一个都舍不得丢掉,以至于陷入无尽的信息流中,无法跳脱。
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实际上是陷入了“沉没成本谬误”:因为损失厌恶,所以强迫自己花时间浏览完低价值信息。这是不正确的,针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特别简单:但凡是沉没成本,任它沉没就好。关于这个概念有个非常著名的看电影的例子。用户付钱后发现电影不好看时,通常有两种选择。
(1)忍着难受强迫自己看完。
(2)退场去做其他事情。
很多人会选择第一种方式,觉得“票都买了,来都来了”,但经济学家往往建议选择第二种方式,以便腾出时间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相信通过上面的例子,各位读者大概明白了:应该做好随时取消关注、退订、屏蔽的准备,有意识地调整信息源,发现不靠谱的信息源,务必做到“心狠手辣”。
这里以朋友圈为例来说明。有些人用在朋友圈点赞、评论来联络感情,有些人则把朋友圈当作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一旦好友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朋友圈的内容质量往往会下滑,无法获取有效信息。有一段时间,我打开朋友圈以后看到的动态全部都是抱怨、广告、产品链接等,我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我当时便确立了一个苛刻的标准:每次浏览朋友圈时,只要发现那些对我而言无价值的信息,不再顺手划过,而是单击用户的头像,浏览他最近的动态,如果全是跟我毫无关系的内容,便毫不犹豫地直接屏蔽,注意,是屏蔽而不是删除好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微信隐藏了一个长按用户头像可以激活针对该用户的快捷操作功能。
建立了这个机制后,当再打开朋友圈时,时间线上的内容将都是你筛选过的好友提供的高质量信息。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在近两年已经不再专门阅读公众号、付费专栏中的内容,除了读书,定期浏览朋友圈,就能发现最应该了解的信息。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RSS阅读器、微博、知乎、YouTube等平台建立类似的“淘汰”机制,你要像保护身体一样保护自己的信息时间线,一旦看到垃圾短信、垃圾邮件、低质量文章、不感兴趣的信息,不要只是划过和忍受,而是直接解决,否则它们会像蛀虫一样蚕食你的时间,永无尽头。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在7.0版本中推出了“在看”功能,稍后读工具Pocket也可以通过关注好友获得文章推荐,这都是想要通过真实好友的过滤实现对信息的筛选和推荐。注意:在使用在看功能之前,请先同步你在朋友圈“拉黑”的那些低价值信息制造者。
其实,在互联网世界中,几乎所有的信息服务产品都发挥着“信息筛选者”的作用,无论是搜索引擎、新闻客户端,还是推荐系统、知识付费产品等,它们的本质都是类似的,只是实现路径不同。相比于微信和微博更注重依靠“具体的人”实现筛选,今日头条、抖音等基于算法推荐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常见。
不得不说,随着AI技术的成熟,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智能推荐也许是一种更友好、高效的信息筛选系统。毕竟组织信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很多人数年也未能将投资回报率(ROI)提升到1以上,如果有一个强大的AI引擎能够辅助你完成这件辛苦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虽然推荐系统的模型、算法非常复杂,对我们而言像是“黑箱”,但它并非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单纯依靠信息“饲养”,它也提供了相当人性化的信息源优化机制,如图1-10所示。
图1-10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管理信息源是需要成本的,信息源不会自然而然地优化。你不能关注了一大堆关于明星的账号,每天观看的都是搞笑视频,然后抱怨网上推送的信息太没营养。即便使用智能推荐引擎,用户也应该有意识地关注、点赞、标记“不感兴趣”,把智能算法当作筛选信息的伙伴而不是敌人。
只要你耐着性子调整一段时间,今日头条完全具备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