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报纸与杂志:信息传播的形式
17世纪初,平面传媒月刊、周刊逐渐成形。17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报成形。1702年,英国第一份日报《每日新闻》在伦敦出版。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1820年出现新造纸法,纸价下跌约30%,印刷术也日新月异,摄影术发明10年之后,照相制版法也获得成功。19世纪60年代出现用圆筒纸印报的技术,欧洲和日本在这一时期已进入资本主义时期,飞速的发展和雄厚的资金促进了报业的发展。需求空前高涨、发行数量空前,摄影的发明与这一时期的报业发展恰恰步调吻合。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诞生20多年之后的1878年,查尔斯·哈珀·贝内特(Charles Harper Bennett)发明了实用的干版工艺。5年之后,易碎的玻璃基底就被柔软的赛璐珞取代。又过了5年,柯达的纸基胶卷诞生了。摄影成像技术日新月异,大致就在相同时期,相机发展也进步神速,各种规格大小的相机、折叠相机、单反结构的相机相继诞生,快速曝光、快速对焦都已实现。
19世纪40年代,画刊和画报的创立,报刊的兴盛加上相机设计、感光材料技术的进步,对新闻摄影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新闻摄影的兴起
新闻摄影的开端没有一个标志性的或确切的时间,摄影术诞生后,由于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照片无法印刷在报纸上,而要通过石版或雕版的方式将照片内容复刻用于印刷,此时的照片往往是作为制版师的模板和参照存在。1842年,大量使用版画插图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创刊,一段时间后,法国和德国也相继出现了《画刊》和《画报》,1843年8月26日,法国第一次在新闻出版物上使用照片。《画刊》上刊登的风景照片特意说明是“按照达盖尔银版摄影法拍摄的照片”。早期的报纸印刷质量很差,即使在照相制版技术已经完善到可以再现照片的丰富影调时,照片仍是文字的附庸,配合文字作为说明内容使用。但随着杂志使用的照片越来越多,成系列地出现并被编辑得更受读者欢迎时,它的重要性就日益突出了。随着图片代理机构的出现,新闻摄影受到了直接的推动。1923年,艾尔玛·诺克斯研制成功了一台拥有f/1.8光圈值的大口径和1/1000s的快门速度的相机,大口径的镜头让摄影师的室内环境拍摄变得相对容易。
德国人艾瑞克·萨洛蒙(Erich Salomon)的摄影实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艾瑞克·萨洛蒙在柏林社会各界人脉宽广。他能够自如地穿梭于各种政界会议、外交会晤、法院庭审等特殊场合,在这些拍摄场合中,他大多利用现场环境光来拍摄。f/1.8大光圈虽然会让快门速度保持在1/25s水平,但是使用三脚架就可以获得相对清晰的影像。他通常运用相机的优势和现场光,让被摄对象防不胜防,他因此拍下了很多富有即时感的照片,现场气氛浓郁、人物形象生动有趣。这与当时大多数摄影师因为各种原因而拍摄的僵硬的摆拍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作品充满新鲜感和新奇的视觉感受,刊登在德国的画刊上,即时、自然的感觉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视觉心理冲击。他的拍摄手法“Candid photography”,也称作“偷拍摄影”,当时的政客们甚至都以萨洛蒙是否前来拍摄为标准衡量当次会议的重要性,图1-51为其系列作品。
图1-51
19世纪末期,欧洲报刊的数量多不胜数,带插图的周刊、副刊、报纸和画刊都把照片作为吸引读者、占领市场的有效形式,对照片的需要促进了以新闻摄影为主的各摄影领域的发展。新闻影像内容在政治新闻、日常事件之外,战争、科技、体育、时尚等方向也有大量的影像产生,相应的摄影师及图片代理机构也应运而生。比较著名的刊物有19世纪中期法国的《画刊》、英国的《伦敦新闻画报》、德国的《画报》;19世纪末法国的《大众阅读》《生活画报》《户外生活》《工人画报》;1928年,法国人吕西安·沃格尔(ucien Vogel)在巴黎创办了《观察》(Vu)杂志,关注社会问题、政治话题是该杂志的特点。1936年,美国《生活周刊》创刊(见图1-52)。到1939年,法国刊物中注重图片展现的新期刊已有300多家,整个欧洲范围内的期刊数量惊人,以新闻摄影为主的图片需求量骤增,图1-53所示为《观察》杂志,图1-54所示为法国的《竞赛》杂志。
图1-52
图1-53
图1-54
出版经济拉动了图片需求量,蒂姆·吉戴尔(Tim Gidal)、艾瑞克·萨洛蒙(Erich Salomon)、沃尔特·波斯哈德(Walter Bosshard)、安德烈·柯特兹(Andre kertesz)、马丁·慕卡西(Martin Munkacsi)、菲利克斯·H. 曼(Felix H. Man)、威利·鲁格(Willi Ruge)、维吉(Weegee)、德米特里·巴尔特曼茨(DmiVi Baitermant)、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等摄影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日益增加的图片需求也促使图片行业组织的发展日益成形,摄影师和出版刊物的中间人——图片代理机构逐渐兴起和发展。1930—1934年,20多家图片代理机构相继成立。与新闻、时尚、风景、异国风光、儿童等相关的刊物需要的图片都成为图片代理机构的经营范畴,大量兴起的刊物也给报刊发行带来了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巴黎晚报》把“日常信息”作为报道的重心,图片占据了内页和封底等重要位置,为了给读者提供“独家新闻”图片,摄影记者的团队也被建设得庞大之极,众多因素的合力直接推动了新闻摄影的发展。1925年徕卡相机诞生、1929年禄来福来相机诞生,小型相机、大光圈镜头的发展,胶片规格的统一等一系列技术创新使“现场”快速拍摄、接近新闻本真变得易于实现,得到了新闻出版领域的认可。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政治运动成为新的新闻摄影的无形推手,不愿为纳粹宣传政治服务的摄影师远走他乡,为英国、法国、美国的新闻摄影发展注入生机。
移民美国的奥地利犹太人维吉是美国新闻摄影代表人物。本名亚瑟·费利克(Usher Fellig)的维吉在讨生活时成为新闻图片社的暗房师,练就了高超的暗房技术。夜晚的顶班拍摄使他养成了夜晚拍摄的习惯,与曼哈顿警局的良好合作让他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夜晚暴力和突发事件的消息,并赶往现场拍摄,他把汽车的后备厢改成暗房,能以最快的速度把突发事件的照片提供给新闻媒体。维吉的拍摄方法和风格直接,一律用闪光灯拍摄夜晚的事件,使凶杀、车祸、火灾现场一览无遗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肆无忌惮、直率而突兀成为维吉的影像鲜明的风格。在与曼哈顿警局合作的10年中,维吉用坏了10台相机,5辆汽车,发表了超过5000张新闻图片,成为当时最著名的新闻摄影记者之一,图1-55为其作品。
图1-55
新闻报道中的战争影像
20世纪中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报道刊物把战争的现场展现在读者眼前,美国的《生活》创刊的前10年,充斥版面的战争影像使该杂志成为战争新闻摄影标杆,也成就了一批杰出的战地摄影师。世界各地不同的战场上,为数众多的摄影师参与了战争的报道,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954)、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1898—1995)、大卫·西蒙(David Seymour)、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李·米勒(Miller Lee)、卡尔·迈登斯(Carl Mydans)、乔治·罗杰(George Rodger)、乔治·西尔克(George Silk)、W. 尤金·史密斯(W. Eugene Smith)等人对发生在西班牙、中国、法国、意大利等地的战争都进行了报道,尽管报道受到军方的限制,但是并没有德国法西斯式的隔离和政治宣传,真实的战争现场得以客观呈现。
小型相机能够捕捉到客观、现实的影像,更容易抓住事物的自然状态,使人物的形象、表情、情绪等都被摄影记者如实、准确地呈现出来。如实的现场影像把战争的残酷一览无遗地推送到大众的桌前案头,诸多摄影师也因冒着生命危险报道战争而成为摄影界的神话人物,这其中罗伯特·卡帕最具有代表性,卡帕先后在《生活》《竞赛》《巴黎晚报》等刊物发表西班牙内战照片,1836年9月—1937年7月,《视线》《视点》《巴黎晚报》《生活》等竞相刊登了西班牙内战中一名士兵被枪弹击中的瞬间《费德里科·伯雷利·加西亚被子弹击倒的瞬间》,该作品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战争照片(见图1-56),英国《邮政画报》称卡帕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卡帕这张照片瞬间的凝固体现了现场的客观、战争的悲惨无情和摄影师身临现场的勇敢无畏。卡帕主张在拍摄中尽量靠近战争的现场,他的名言就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你靠得不够近”。卡帕的这一态度奠定了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使命和承诺。后来他又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报道,为《生活》周刊拍摄了诺曼底登陆事件。1954年,卡帕因误入战场上的雷区而不幸殉职。
图1-56
艾森斯塔特也是战争报道的参与者。在1935年的埃塞俄比亚战场中,士兵赤裸双脚的细节特写以不同寻常的视角尖锐地揭露了战争的无情和物质条件恶劣的埃军士兵在战场上的处境。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艾森斯塔特的《胜利之吻》(见图1-57)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艾森斯塔特是《生活》杂志最早的4位新闻摄影记者之一,在《生活》杂志工作了40年,任职期间,他完成了近2000多次采访任务,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2500多张照片,其中封面就有86张,他也被誉为“新闻摄影之父”。艾森斯塔特是一位非常高产的摄影师,他总能够以自己的见解把握事件,每次任务都不会空手而归,“艾西的眼睛”因而闻名于世。
图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