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眩晕
眩晕是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位置性或运动性幻觉,通常为旋转感、摇晃感、漂浮感等。空间位置觉与平衡的维持依赖于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和视觉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间的密切联系和高效整合。当三者传入冲动异常,特别是两侧前庭系统传入冲动不一致时,即产生眩晕的主观感受。
一、常见病因
解剖上将病变累及前庭神经传导通路内耳孔以前产生的眩晕称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占大多数;而累及颅内段的眩晕称为前庭中枢性眩晕。眩晕常见病因见表1-0-6-1。
表1-0-6-1 眩晕的常见病因
二、常见病因的识别
(一)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识别见表1-0-6-2。
表1-0-6-2 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的识别
(二)周围性眩晕常见病因的识别见表1-0-6-3。
表1-0-6-3 周围性眩晕常见病因的识别
三、诊断思路
首先,详细采集病史,获得疾病指向性信息;其次,完成一般和专科体格检查,找出诊断预判性提示;再次,综合以上信息与医疗资源条件,给予针对性的辅助检查。
(一)病史询问要点
1.眩晕特点的询问
询问要点见表1-0-6-4。
表1-0-6-4 眩晕特点的询问要点
2.既往相关病史的询问
(1)神经系统疾病史:
颅脑肿瘤、颅外伤、颅内血管疾病、癫痫、偏头痛。
(2)其他系统疾病史:
心血管疾病、肝病、肾脏病、糖尿病。
(3)耳鼻喉疾病史:
耳部感染。
(4)疑似发作病史:
晕车、晕船、晕机经历。
(5)特殊用药史:
耳毒性药物、降压药、镇静药。
(二)体格检查要点
眩晕的体格检查要点见表1-0-6-5。
表1-0-6-5 眩晕的体格检查要点
(三)必要的辅助检查
1.初步筛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糖、血电解质、血尿素氮、血肌酐、心电图、胸部X线片。
2.其他检查
病情提示且条件允许时,转上级医院酌情完善,如颞骨岩部CT、内耳迷路MRI、电测听、听觉诱发电位试验、声阻抗试验、脑电图和经颅多普勒等,必要时可行脑脊液或中耳液检查。
(四)诊断步骤
1.有无伴视物旋转或自身晃动
明确眩晕、头晕,还是晕厥。
2.有无听力下降、耳鸣、眼震
明确眩晕分类,即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非前庭性眩晕。
3.疑似中枢性眩晕
明确病因性质,如血管性疾病、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4.疑似周围性眩晕
明确病因种类,如良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
5.排除器质性疾病
明确功能性眩晕病因,如癔症、焦虑抑郁状态、饮酒过量。
(五)诊断提示
1.突发性眩晕+共济失调+头痛、恶心、呕吐→小脑或脑干病变
2.发作性眩晕+耳鸣、眼震+听力减退→梅尼埃病
3.头位改变反复出现短暂性眩晕+眼震+多无耳鸣及听力下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四、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的一般治疗
1.避免从事高危性质工作,如驾驶、器械操控、高空或临水作业。
2.调试适合体位休息,减少有害刺激。
3.酌情吸氧。
4.限制钠盐与液体补充,缓解内耳水肿。
(二)急性期药物对症治疗
1.止晕
山莨菪碱、阿托品、甲磺酸倍他司汀。
2.镇静
早期适量应用,如苯巴比妥、异丙嗪。
3.止吐
甲氧氯普胺。
4.脱水
限制液体摄入,必要时使用甘露醇20%溶液125~250ml,静脉滴注。
5.心理支持
减少有害心理应激,给予情绪安抚,必要时药物缓解症状。
6.体液平衡
呕吐严重者适当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三)间歇期治疗
1.预防复发
避免劳力负荷、情绪应激、饮食失衡、烟酒摄取,注意劳逸结合、休息充足,提升免疫力。
2.控制危险因素
防止出现血压剧烈波动,避免头位大幅度运动等。
3.查找病因和治疗
病因确定时,给予对因对症治疗。
(四)药物治疗
常用抗眩晕药物见表1-0-6-6。
表1-0-6-6 常用抗眩晕药物
续表
五、转诊原则
1.怀疑眩晕由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所致,应进行全面检查或请专科医生会诊。
2.怀疑患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或偶尔有无法解释的单侧听力丧失,应行头颅MRI以除外听神经瘤。
3.反复发作的头晕及眩晕,初步筛查难以确定病因且需进一步检查和治疗者,应转诊至上级医院。
4.连续随访观察患者病情,可避免遗漏因时间推移而出现眩晕加重的信息,全科医生与患者充分的交流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效率。
六、风险提示
中枢性眩晕患者往往由颅内血管或占位性疾病引起,病情较重,后果严重,应注意鉴别并及时转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