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消化道疾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章 肛管正常组织学

肛管的组织结构较复杂,定义和命名仍不统一。从直肠至肛周皮肤依序可见结直肠区、肛管移行区、非角化鳞状上皮区和肛周皮肤(被覆角化的鳞状上皮,含毛发和皮肤附属器),管壁外周无腹膜覆盖。

一、结直肠区

结直肠区(colorectal zone)为耻骨直肠肌至齿状线之间1~2cm的区域,上部被覆直肠型黏膜(图1-6-1),直肠与肛管的黏膜没有明确分界线,但紧邻移行区的区域内存在一些短而不规则的隐窝,被称之为肛管直肠区(anorectal zone,ARZ)。该区域黏膜固有层内可见较多平滑肌成分。齿状线上方1~2cm的区域无节细胞,可见多核间质细胞。

图1-6-1 结直肠区黏膜

二、肛管移行区

肛管移行区(anal transitional zone,ATZ)长0.3~1.1cm,为连续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被覆区域之间的部分,上皮类似移行上皮,称之为ATZ上皮,由4~9层细胞构成,基底层细胞小,核垂直于基底膜,表层细胞可为柱状、立方形、多角形或扁平状(图1-6-2~图1-6-4),还可见小灶性成熟鳞状上皮、散在的结直肠型隐窝和小组单层柱状上皮。在1/3的个体中,肛管移行区的上部由小的环状成熟鳞状上皮构成。

肛管腺,又称为肛肌内腺(图1-6-5~图1-6-7),开口于表面黏膜,部分局限于黏膜下层内,其余腺体延伸进入内括约肌。肛管腺的特征性表现是上皮内可见微囊,偶见杯状细胞,免疫表型为CK7+/CK20-,与直肠黏膜不同(CK7-/CK20+)。肛腺周围有淋巴细胞。

图1-6-2 结直肠区与ATZ的过渡

前者可见短而不规则的隐窝(左侧),后者被覆成熟鳞状上皮(右侧)

图1-6-3 ATZ区表面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多角形

图1-6-4 ATZ区表面上皮细胞呈立方形或多角形

图1-6-5 显示ATZ及部分邻近区域,包括结直肠区(左)、ATZ区(中)、鳞状上皮区(右),黏膜下层及肌层内可见肛腺

图1-6-6 肛腺内衬上皮与ATZ相似,并可见散在的杯状细胞

图1-6-7 肛腺内衬上皮与ATZ相似,并可见散在的杯状细胞

三、鳞状上皮区

该区域鳞状上皮为非角化型,乳头短或无(图1-6-8、图1-6-9)。越靠近肛周皮肤,黏膜内黑色素细胞的数量越多,此区的上皮内还含有Langerhans细胞、T淋巴细胞和Merkel细胞。鳞状上皮区无腺体或皮肤附属器存在。

图1-6-8 鳞状上皮区

鳞状上皮为非角化型,乳头短或无

图1-6-9 肛周正常皮肤

角化逐渐加重,可见大汗腺、毛囊、皮脂腺等

四、肛周皮肤及腺体

在肛管的末端,角化逐渐明显,鳞状上皮区逐渐过渡为肛周皮肤,后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和大汗腺。此外还有一种特殊腺体,即肛门生殖器区乳腺样腺体,这种腺体内衬单层柱状上皮,有“吻合”状细胞突入腺腔,腺上皮位于单层扁平的肌上皮之上。

五、黏膜固有层和黏膜肌层

黏膜固有层为疏松结缔组织,鳞状上皮区的黏膜固有层常含数量不等的肥大细胞和CD34+的单核或多核间质细胞,后者可能起源于成纤维细胞。有人认为这些细胞参与了纤维上皮性息肉的形成。这些息肉内偶见神经增生和血管玻璃样变性。

直肠有非常明显的黏膜肌层,后者延伸进入肛管的结直肠区,在ATZ上部也可见到。当肌纤维伸入结直肠隐窝之间时,提示为黏膜脱垂。

齿状线以上的肛管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存在淋巴小结,但数目显著少于直肠。齿状线以上的血管分布更加复杂,而齿状线以下的血管少,但扩张更明显。

六、肌层

包括肛管内括约肌、括约肌间纵行肌和肛管外括约肌,内括约肌为直肠环行肌层的延续,厚度增加(5~8mm),止于齿状线下方1cm左右,但个体差异较大。黏膜下可见平滑肌束,由纵行内括约肌伸入形成,多位于血管周围。肛管外括约肌包括浅层、皮下层和深层三部分。括约肌间纵行肌位于肛管内、外括约肌之间,包括直肠纵行肌层的延续和提肛肌,远端形成膈状结构进入外括约肌的皮下层,并终止于肛周皮肤的真皮层,形成肛周皮肤特征性的皱褶。

(张丽英 贾旭春 李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