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中成药用药速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八节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原发性NAFLD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相关。其发病率逐年增加,据文献报道,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达20%~33%。

本病多属于中医学“肝癖”“胁痛”“积聚”范畴。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起病隐匿,发病缓慢,常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乏力、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症状。严重脂肪性肝炎可出现黄疸、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肝脏肿大。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化相似。

2.体征

大部分患者存在肥胖,或可有肝大,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正常,无明显压痛。进展至肝硬化时,患者可出现黄疸、水肿、肝掌、蜘蛛痣等慢性肝病体征及门脉高压体征。

(二)辅助检查

1.超声检查

腹部B超为拟诊脂肪肝的首选方法,可大致判断肝内脂肪浸润的有无及其在肝内的分布类型,但腹部B超检查对肝内脂肪浸润程度的判断仍不够精确,并且对肝脏内炎症和纤维化的识别能力极差。当肝脂肪沉积超过30%时,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时,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

2.CT

CT腹部平扫对脂肪肝的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局灶性脂肪肝有其特征性CT表现,根据肝脾CT比值可评估药物防治脂肪肝的效果。

3.MRI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脂肪肝最准确的影像学方法,其诊断脂肪肝的准确性优于B超和CT,可检测出肝细胞脂肪变性达3%以上的病变。

4.肝组织学检查

肝活检是目前本病诊断及分类鉴别最可靠的手段,可准确判断肝组织脂肪贮积、炎症和纤维化程度。

5.实验室检查

血清转氨酶(ALT/AST)上升2~5倍常见于脂肪性肝炎患者,但并非反映NAFLD严重程度。肝硬化和肝衰竭时,可出现血清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异常,常早于血清胆红素的升高。部分患者存在血糖增高或糖耐量异常,或高脂血症。

(三)诊断标准

明确NAFILD的诊断必需符合以下3项条件: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每周<140g(女性<70g/周);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Wilson病、全胃肠外营养、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肝脏组织学表现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二、西医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针对原发病和危险因素予以治疗,如减肥、合理控制血糖和血脂、纠正营养失衡等。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是治疗关键。建议低热量低脂平衡饮食,中等量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

(二)药物治疗

1.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糖脂代谢紊乱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可用来治疗脂肪性肝炎。二甲双胍并不能改善NAFLD患者肝组织学损害,不推荐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无明显肝功能异常患者可安全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降血压,他汀类、依折麦布调脂治疗。Omega-3可作为NAFLD患者高甘油三酯一线治疗药物。

2.抗氧化剂

维生素E可作为无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成人的一线治疗药物。

3.护肝抗炎药

不常规使用护肝药物。可以根据疾病的活动度、病期、药物的效能选择。

(三)手术治疗

1.减肥手术

BMI>40kg/m2,或BMI>35kg/m2并伴有并发症者可考虑减肥手术。

2.肝移植

推荐肝衰竭晚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进行肝移植。

三、中成药应用

(一)基本病机

中医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为肝体用失调、脾肾亏虚,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肾等脏腑。主要病理因素有痰、湿、浊、瘀、热。随着病情演变,本病可出现虚实、气血的病机转化。病变初起者,以气机不畅为主,疾病多在气分;随着疾病的进展,脾虚则湿浊内停;湿邪日久,郁而化热,而出现湿热内蕴;久病及肾,气化失司,痰浊不化,阻滞气机,气滞血瘀,瘀血内停,阻滞脉络,痰瘀互结于肝脏,病入血分;脾虚失运,肾失气化,肝失疏泄,多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

(二)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1.湿浊内停证

〔证候〕

主症:右胁肋胀满;次症:形体肥胖,周身困重,倦怠,胸脘痞闷,头晕,恶心;舌脉: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

祛湿化浊。

〔方药〕

胃苓汤(《丹溪心法》)。

〔中成药〕

壳脂胶囊(医保目录)(由甲壳、制何首乌、茵陈、丹参、牛膝组成)。功能主治:消化湿浊,活血散结,补益肝肾。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湿浊内蕴,气滞血瘀或兼有肝肾不足郁热证,症见肝区闷胀不适或闷痛、耳鸣、胸闷气短、肢麻体重、腰膝酸软、口苦口黏、尿黄、舌质黯红,苔薄黄腻、脉或弦数或弦滑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粒,每日3次。

2.肝郁脾虚证

〔证候〕

主症:右胁肋胀满或走窜作痛,每因烦恼郁怒诱发;次症:腹胀,便溏,腹痛欲泻,乏力,胸闷,善太息;舌脉: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腻,脉弦或弦细。

〔治法〕

疏肝健脾。

〔方药〕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成药〕

(1)逍遥丸(医保目录)(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组成)。功能主治: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用法用量: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2)护肝片(医保目录)(由柴胡、茵陈、板蓝根、五味子、猪胆粉、绿豆组成)。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健脾消食。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3.湿热蕴结证

〔证候〕

主症:右胁肋胀痛;次症:恶心,呕吐,黄疸,胸脘痞满,周身困重,纳呆;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

三仁汤(《温病条辨》)合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中成药〕

(1)当飞利肝宁胶囊(医保目录)(由水飞蓟、当药组成)。功能主治:清利湿热,益肝退黄。用于湿热郁蒸所致的黄疸,症见面黄或目黄、口苦尿黄、纳少乏力;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2)化滞柔肝颗粒(医保目录)[由茵陈、决明子(清炒)、大黄(酒炖)、泽泻、猪苓、山楂、苍术(麸炒)、白术(麸炒)、陈皮、瓜蒌、女贞子(酒蒸)、墨旱莲、枸杞子、小蓟、柴胡(醋炙)、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化浊解毒、祛瘀柔肝。用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湿热中阻证,症见肝区不适或隐痛,乏力,食欲减退,舌苔黄腻。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每服6天需停服一日或遵医嘱。

(3)茵栀黄颗粒(医保目录)[由茵陈(绵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提取物(以黄芩苷计)、金银花提取物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2袋,一日3次。

4.痰瘀互结证

〔证候〕

主症:右胁下痞块或右胁肋刺痛;次症:纳呆,胸脘痞闷,面色晦暗;舌脉:舌淡黯有瘀斑,苔腻,脉弦滑或涩。

〔治法〕

活血化瘀,祛痰散结。

〔方药〕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中成药〕

(1)血脂康胶囊(医保目录)(详见第二章第四节动脉粥样硬化)。

(2)绞股蓝总苷片(医保目录)(主要成分为绞股蓝总苷)。功能主治:养心健脾,益气和血,除痰化瘀,降血脂。用于高脂血症,见有心悸气短、胸闷肢麻、眩晕头痛、健忘耳鸣、自汗乏力或脘腹胀满等心脾气虚,痰阻血瘀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片,一日3次。

5.脾肾两虚证

〔证候〕

主症:右胁下隐痛;次症:乏力,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大便溏泄;舌脉: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

补益脾肾。

〔方药〕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中成药〕

复方益肝灵胶囊(医保目录)(由水飞蓟素、五味子组成)。功能主治:益肝滋肾,解毒祛湿。用于肝肾阴虚,湿毒未清所致的胁痛,症见胁痛、纳差、腹胀、腰酸乏力、尿黄;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每粒0.20g),一次3粒(每粒0.27g),一次2粒(每粒0.36g),一次1粒(每粒0.30g),一日3次;饭后服用。

四、单验方

1.降脂理肝方

泽泻10g,决明子30g,丹参10~15g,郁金10g,海藻15~30g,荷叶6~10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化痰活血,疏肝和络。主治脂肪肝。[蒋琴芳.降脂理肝方治疗脂肪肝.中医文献杂志,2006(3):44-45.]

2.制首乌

15g,山楂30g,浙贝母10g,决明子15g,砂仁6g,姜黄10g,茯苓10g,黄芩10g,柴胡6g,大黄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8周。主治脂肪肝。[刘强.验方集锦.广西中医药,200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