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内耳发育
内耳是由充满液体的膜迷路和骨迷路组成的,膜迷路起源外胚层,骨迷路起源于中胚层,分化1周后听基板内凹形成听窝,继之扩张成囊。内耳的膜性部分来源听板,听板在胚胎发育的第3周形成,在外胚层表面内陷形成听杯,囊口封闭后在第4周末融合形成听泡,听泡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形态生成过程(经过移行、生长和引伸及泡壁的折叠),听泡的第一个形态学变化是生出内淋巴结和内淋巴囊,听泡背侧结构不断延长向内侧迁移。听泡上部最终发育成3个半规管、壶腹和椭圆囊,听泡下部发育成球囊和耳蜗,先天性内耳疾病常发生听泡下部,就是球囊和耳蜗异常。
一、膜迷路
外胚层听基板胚胎3周末开始分化。听基板在后脑中部的两侧。听泡经过移行、生长和引伸及泡壁的折叠,听泡分成3个部分,即内淋巴管、椭圆囊及其半规管、球囊及其派生部分蜗管。在分化第6周,耳泡周围的间质形成骨软骨(胚胎软骨组织),到了第8周末膜迷路大体结构就基本形成了,至第9周发育成熟为软骨。在软骨壁内发生形成分化迷路。第16~24周完成迷路软骨的骨化,膜迷路已趋完善。膜迷路内的神经上皮逐步演变成毛细胞、支持细胞和胶质覆盖物。
3个半规管在妊娠第5周开始发育,先发育的是上半规管,接着是后半规管,最后是水平半规管。垂直板发育来的是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平板分化而来的是水平半规管。在胎儿第12周,上、后、外半规管相继发育达成人大小。在妊娠第5周左右,耳蜗开始发生于听泡腹侧的一个外突结构。它先向腹侧延伸扩展,之后开始旋转,到了第25周完成2½周的正常结构(图2-3-1)。上、后半规管的总脚和水平半规管的一端开口于椭圆囊,它们的另一端扩大形成壶腹,其内有毛细胞感受器和支持细胞,壶腹嵴在妊娠第23周发育成熟。囊斑的感觉上皮平铺,其上覆盖内含有石灰质沉淀物的耳石膜,囊斑在妊娠第14~16周完成分化。在妊娠第7周耳蜗管底部螺旋器开始发育,到妊娠第25周螺旋器分化完成。
椭圆囊和球囊在妊娠第6周开始发育,随着耳蜗管的延伸扩张,球囊和耳蜗的开口逐渐变窄,形成耳蜗球囊管。球囊管、椭圆囊管相连内淋巴管。
图2-3-1 膜迷路发生模拟图
(1):6.5mm人胚的听囊;(2):11mm人胚的膜迷路;(3):13.5mm人胚的膜迷路;(4):22mm人胚的膜迷路
二、骨迷路
膜迷路周围的前软骨形成耳周间隙。在第8周听泡周围间充质细胞分化成软骨耳囊,前软骨外层变为真性软骨,膜迷路的生长,又退化为前软骨。前软管的内层逐步改建为3层:内层为围绕膜迷路的密集网眼组织,中层为充有外淋巴液的蛛网膜样组织,外层为胚耳囊的骨内膜。耳蜗与外淋巴间隙发育成前庭阶、鼓阶。前庭阶、鼓阶、前庭和半规管周围的间隙相继形成,它们互相融合成骨迷路。在这一阶段耳蜗导水管、窗前裂和窗后窝也已形成。胚耳囊在胚胎中期至出生前的一个阶段完成骨化。妊娠15~21周左右胚囊上计有14个连续出现的骨化中心,妊娠23周彼此融合。蜗轴原为膜性骨质,至第23周才骨化完毕。
(苏法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