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本研究借鉴发展空间重构、社会关联重建、价值共创等领域分析范式,运用要素增益、资源空间配置理论分析片区贫困发生机制与城乡贫困关联,逻辑推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空间发展战略与城乡扶贫开发耦合作用机理,基于生计空间关联和扶贫资源传递阐释发展空间重构与城乡扶贫开发互馈机制,计量分析城乡扶贫开发分治对于片区扶贫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及作用机制,借此进行城乡扶贫开发联动治理机制优化。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如下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实地问卷调查与统计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对我国乌蒙山区(西南部)、罗霄山区(中部)、大兴安岭南麓山区(东北部)3个国定连片特困区中不同发展水平的样本家庭随机实地问卷调查,并在每个调查区域选取一定数量的单位和家庭进行深度访谈;同时收集与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与统计资料以弥补调查问卷数量与区域局限性的不足。
2.实证计量模型分析方法
本研究利用多维贫困指数(MPI)分析样本区域贫困程度及多维致贫因素;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模型验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区域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和贫困区域发展的促进效应;采用空间层次延展方法分析研究城镇贫困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三阶段DEA和SBM超效率模型要求,构建连片特困区扶贫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针对区域整体、城乡扶贫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城乡统筹对于城乡扶贫开发的关系等。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研究在定量分析连片特困区城乡多维贫困程度、城乡扶贫资源配置效率、益贫性社会支持政策减贫效应及新型城镇化减贫贡献等内容的同时,考虑效率与公平原则,利用定性分析方法考察了城乡贫困关联机制、发展空间重构与片区减贫互馈机制、城乡扶贫开发联动治理行为风险等,使得片区城乡扶贫开发联动治理机制设计与政策优化更加富有针对性。
1.4.3 可能的创新内容
1.学术思想建构
本研究依据连片特困区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与城乡扶贫开发协同治理的现实需求,着力于“贫困发生模式”分析基础上的脱贫攻坚战略调整,围绕贫困区域发展“新型城乡关系向哪里变、统筹城乡扶贫治理路怎么走、关键资源要素往哪里流”的关键问题,立足典型连片特困区发展空间重构、城乡扶贫开发分治政策与实践,分别从城乡资源要素自由平等交换机制优化、城乡贫困关联与区域协整扶贫开发、城乡扶贫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等角度揭示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由“城乡分治”走向“联动治理”的内在轨迹、发展规律及可行路径,并以新型城乡关系与片区城乡扶贫开发互馈机制剖析为主线,提出构建统筹城乡的连片特困区“分层多维组合式”扶贫开发联动治理新机制及政策预设。
2.学术观点凝练
理念层面:“强调以人为本、遵循经济规律与民众发展权益兼顾”的片区新型城乡关系建构实质是矫正发展要素价值扭曲与追求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优化,为片区扶贫开发提供了全新发展空间和要素组织平台,可为片区发展动力转换与扶贫开发新动能培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片区“空间重构与价值共创双向协同式减贫策略”实施。
管理层面:优化片区“全域扶贫”顶层设计,应在更高层面统筹发展资源,加快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改革和强化扶贫资源供需主体行为协调对接,推进“空间重构减贫”“价值共创减贫”和“社会关联增进式减贫”,开展城乡扶贫开发联动治理业务流程再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城乡扶贫开发互促互益,突破“城乡分治碎片化”走向统筹城乡扶贫治理现代化。
经济层面:片区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通过对减贫动力机制的重新构建以及改变减贫的路径和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快速跟进的后续产业以及尽力避免贫困人口失业是城乡扶贫开发的关键。另外,市场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受益不可能自动送到在社会系统运行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手中,这就需要政府积极的干预市场或者通过社会政策平衡社会结构,前者作为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地位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抑制,后者需要政府在未来营造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的过程中付出大量的运行成本,而能够有效协调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关系的扶贫志愿服务将日益被社会各种利益主体所关注和重视。
保障层面:破解片区贫困人口生计困境问题,应注重通过结构调整促成“贫困发生模式”转变,加大制度创新供给,健全“发展停滞型、结构失调型和灾害诱致型”贫困疏导机制,着力于区域整体发展空间和个性化生计空间协同耦合,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长远生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