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与机会:出生队列规模变动与人口福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人口转变与人口福利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口转变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口惯性的作用,世界各国出生人口规模都经历了波动起伏的变化,造就了规模迥异的出生队列(birth cohort)。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仅仅具有独特、复杂的人口国情,更具有特色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享有的社会福利与日俱增。随着我国人口转变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阶段。然而在中国人口转变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不规则变动,具有“三凸三凹”的特点,即我国的出生人口规模变动经历了三次典型的出生高峰和三次相应的出生低谷。随着这些在人口周期波峰或波谷出生的人口依次进入升学、就业、婚姻甚至未来的老年阶段,他们所感受到的同辈竞争压力截然不同,“高考热”“毕业生就业难”等不仅是社会热点问题,也与个人福利息息相关。那么出生队列规模的差异与队列成员个体的人口福利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美国学者伊斯特林(Easterlin)根据对美国“婴儿潮”(Baby Boom)和“婴儿荒”(Baby Bust)时期出生队列规模差异的研究,发现出生队列的相对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队列成员的终身福利(Easterlin,1980)。该研究首次建立了出生队列规模与队列成员福利的相互联系。依据伊斯特林的研究结论,在我国人口转变进程中形成的规模迥异的出生队列,可能因队列规模的差异使队列成员的人口福利存在差异。然而,出生队列规模与其队列成员的人口福利之间是否确实存在着必然联系,甚至因果关系,则需要我们通过规范的实证研究来获得答案。

目前,学界对人口福利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某些特定人口群体单维度福利的探究,一是研究不同年龄群体,如老年群体(伍小兰,2009)、少年儿童(杨菊华,2007)的福利;二是聚焦特定状况的群体,如残疾人(马洪路,2002)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福利(江立华,2007)等。尚未有学者从纵向的角度,从队列的、动态的、生命历程的视角关注普通人群福利状况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因而迫切需要我们开展相关研究,对人口福利研究进行新角度、新方法和新维度的补充、丰富和完善。

进入21世纪,中国的人口发展进入了稳定低生育率的新阶段,虽然人口惯性的影响仍然存在,但是历年出生人口规模的波动范围已较为有限,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里,探究出生队列规模变动的影响是否依然存在及其影响程度的变化情况至关重要。然而人口福利的实现与保障,需要国家和政府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公共政策才能变为现实。因此,基于出生队列的视角,纵向研究人口福利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将有利于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应的政策,以回应出生队列规模的变动。

人口福利涉及个体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涵盖了健康、教育、经济、婚姻等诸多方面。这些福利沿着个体的生命历程依次出现并逐步出现叠加。其中,健康福利和教育福利是最基础的人口福利,因为它们是个体在生命历程中较早涉及并且可能影响个体整个生命历程的人口福利,可能直接影响到其他人口福利的实现。阿马蒂亚·森认为在教育、保健等方面所实行的社会安排,即社会机会,是影响个人享受更好生活的根本。而这种根本性条件的状况不仅对个人生活,而且对其更有效地参与经济和政治活动都是重要的(森,2002)。因此,我们对队列成员人口福利的关注不仅要立足于两项基础性福利,还要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其他同样重要的福利,力图较为全面地涵盖个体生命历程中涉及的主要人口福利维度,以期勾勒出个体生命历程中的人口福利全貌及其变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