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框架结构
本研究分为绪论、主体六章与结论等版块。绪论部分包括本研究的选题缘起与总体框架,从历史城市地理兼及城市史的角度,以本研究所涉及的主题与关键词为线索,对既有的学术史做相对充分的梳理与回顾,并且交代本研究所凭借的文献资料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以地名“淮阴”为中心,对历史时期淮河南北的山阳、清河城尤其是古淮阴城进行考订,从而为本书奠定“清淮双城”的叙述框架,并以韩信、漂母相关故迹的构建与衍变为例,辨析清淮地区地理景观的空间分置问题。
第二章由明代迁驻山阳城的移民群体入手,主要分为卫所移民与商业移民两种类型,考察他们的地域来源,及其所形成的士绅家族逐渐融入地方社会、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与努力。
第三章讨论山阳城的空间形态与地域结构,包括城垣、城门的修筑史,并结合城市不同的功能分区,对城市街巷布局进行状摹与复原;地域结构主要对公署机构、商业市场与居民第宅的建置与分布展开空间分析。
第四章讨论的是山阳城市水利问题,观察市河与文渠及城濠等水利设施,分析山阳城市的供排水系统;明代中叶以后,黄淮水患对山阳城及其水利设施造成了严重威胁,城市防洪与水环境的治理措施次第展开,同时这种水患带来的泥沙与水体对城市景观产生了不同的塑造作用。
第五章讨论在国家治水活动中,所呈现的清淮地区城镇迥异的发展路径。山阳、清河城同罹黄淮水患,国家的治水方略开始介入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出于周遭的水道环境与对于城市安全的重点考虑,山阳城的交通区位优势逐渐减弱,清河县亦因为水患的问题,城市防洪能力急遽下降,而清江浦的闸坝设施维持较好运作,水神祠庙的修建也日渐凸显,国家漕运的需要促使清江浦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第六章考察的是清淮区域内的城市体系重组问题。先从交通、造船、仓储三个层面,分析清江浦镇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其城镇景观包括坊镇与街巷,呈现沿河分布且逐渐向外拓展的趋向,此即为清河县迁治清江浦的物质与经济基础,并对迁治清江浦镇这一事件做必要的阐释。由于交通区位等方面的影响,山阳城市面貌呈现衰败迹象,尤其是新城与夹城,鉴于此,山阳城士绅群体对文渠修浚等公共事务的参与和运作,可以解读为扭转城市发展颓势的努力。最后以清江浦丰济仓的实例,说明清淮地区出现了城市中心由山阳城转向清江浦的事实,并略以近代化的视角,论证时局变动中的清淮双城的重新定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