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交响曲:一种艺术愿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交响曲:概述

figure_0042_0003

倘若贝多芬在维也纳最初数年创作的早期室内乐作品反映出一定程度的“热血”和“疯狂飙升的情感”[wildly surging emotions],那么《第一交响曲》不在此列。相反,这部作品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能力卓越的人以谨慎、精细的方式进入交响曲的公共世界。在这一领域,贝多芬似乎主要效仿海顿和莫扎特,而不是挑战由他们所展示的伟大传统。他现在通过这部《第一交响曲》正式亮相,唯一的创新之处仅在于对小步舞曲乐章的改造。

这部交响曲的柔板引子以海顿当时新近创作的《伦敦交响曲》为榜样,包括了新颖的和声进行、对快板主要部分的预示,并为最显著的段落奠定基础。第一乐章的快板部分生动活泼。第一主题以强烈的重音音型捍卫主调(C大调),同和谐悦耳的第二主题群产生对比。木管乐器在此以游戏般的交替方式崭露头角。在表层之下,乐章采用了源于早期作品的音乐推进模式。特别是乐章的发展部,其组织结构同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同样采用C大调)的相应部分如出一辙。[13]

贝多芬在慢板乐章采用下属调F大调。这种选择是遵从传统而保守的,尽管该调在第一乐章引子部分的开头就以充满张力的形式展现出来。由于在大调交响曲中的慢板乐章是唯一能够产生大规模调性对比的部分,贝多芬的选择同他以往的三重奏或奏鸣曲相比显得小心谨慎。[14]在这部交响曲之前完成的三十一部已出版的作品中,只有七部大调作品的慢板乐章采用了下属调。

小步舞曲乐章是这部交响曲中真正的全新要素。除了名称之外,这个乐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谐谑曲乐章,迸发出作曲家的充沛活力和想象力。它也成为贝多芬同十八世纪小步舞曲乐章创作传统分道扬镳的重要标志。我们感觉到,贝多芬从《第一交响曲》的这个乐章开始,寻求属于自身的“谐谑曲”风格——将短小音型连续不断的节奏重复纳入到涌动向前的整体之中。这种乐章的风格类型成为日后贝多芬交响曲风格的一个特点。简言之,这个“小步舞曲”是他创作的第一个交响谐谑曲。

海顿在《伦敦交响曲》中对第三乐章的处理成为贝多芬最直接的创作参照。相比之下,莫扎特在《“朱庇特”交响曲》的小步舞曲乐章所采用的平滑的风格则相差更远。海顿的第103号交响曲(“鼓声”)以其长大的篇幅和力度鼓舞了贝多芬在第三乐章上的创作风格。海顿标注着“小步舞曲”(四十八个小节)的乐章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重复;随后呈现一个相对较短的三声中部(四十一个小节),拥有相同的二部曲式和两次反复;随后,整个小步舞曲“反复”(da capo,可以包括或不包括内部反复)。

从表面上看,贝多芬采用了相同的结构形式,却在音乐特征上焕然一新。他的“小步舞曲”分成两个完全不等的部分。第一部分仅仅包括八个小节,而第二部分则有七十一个小节。尽管两个部分都按照惯例予以反复,但是第二部分却爆发出巨大的活力和类似的动机发展。这个乐章的三声中部如传统第三乐章的处理那样短小而富抒情性,小步舞曲部分的回归同样显得迅捷而充满活力,成为这个乐章的典型标志。

当海顿的小步舞曲乐章采用适中的速度时,贝多芬创作的小步舞曲乐章则因其性格特征需要一个飞快的速度,这一点被作曲家本人注明的“富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vivace]所证实。[15]阶梯式上行主题伴随着果断划线隔开的分句,产生了被用于小步舞曲第二部分的短小动机。第二部分包括了半音转调的段落,从很弱[pianissimo]的力度到第一主题回归时突然以很强[fortissimo]的力度爆发。

《第一交响曲》的终曲乐章在很多方面模仿海顿采用2/4拍和快板(或急板)创作的终曲乐章,包含着活力、热情和魅力。它始于一个幽默情境,以微小的片段一点点建构起第一主题的先导部分(每次增加一个音),直到将聪颖、欢快的主题和盘托出。这个起始主题本身就是一个戏剧性的小品,其后伴随着许多生动活泼的瞬间。它在一定程度上同《第一钢琴奏鸣曲》终曲乐章的主题相似。新的乐思在乐章的末尾出现,其中包括尾声部分的进行曲片段,以及直抵乐章末尾高潮的持续渐强[fortissimo]。它与使第一乐章强力结束的结尾处理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