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切香肠”
“尽管我在那个人(希特勒)脸上看到了凶狠和无情,但我还是觉得他是一个做了保证后可以相信的人。”
——英国首相张伯伦(1938年9月)
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了德国与日本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一个月后,意大利也退出了国际联盟。三国的组团,标志着轴心国集团正式形成,准备挑战旧有国际秩序。
三个法西斯国家都反共!这令英国眼前一亮。—虽然德、意、日三国咄咄逼人,但英、法两国仍然抱有幻想,宣扬将用共产主义革命扫荡一切私有财产和阶级差别的苏联可才是资本主义国家共同的敌人。既然三国的矛头不指向自己,那么只要牺牲几个东欧小国,就能将德国的扩张方向引向东方,让它与苏联发生冲突并大打出手,岂不是一举两得?既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敌人——苏联,又能让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泥潭,这就是一厢情愿的“祸水东引”之计。但英、法意想不到的是,轴心国集团不仅反苏反共,还对西方民主制度嗤之以鼻;之所以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一方面是他们确实要反苏反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掩人耳目,避免过早地刺激其他那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
漫画:希特勒拉着发抖的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参观纳粹狩猎展览,旁边的狮子代表英国。牛头下写着“魏玛共和国”,犀牛头下面写着“凡尔赛和约”,鹿头下写着“洛迦诺公约”……空着的底座上写着“预订”。
在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盟友四处扩张之际,羽翼渐丰的希特勒也准备出手了,目标就是他一直惦记着的奥地利。
1937年11月,奥地利外交部长吉多·施密特来到戈林位于柏林郊外的狩猎别墅,参加一个体育博览会。他看到墙上有一副巨大的世界地图,但地图上的德国与奥地利的边界被抹掉了,当他提出疑问时,戈林一语双关地回答道:“好猎手不知道有什么边界。”
虽然希特勒曾在1936年承诺保证奥地利的独立,但他可以说了不算。
1938年2月,希特勒将奥地利总理库尔特·许士尼格(Kurt Schuschnigg)召唤至他在贝希特斯加登的山间别墅。刚开始,落座的许士尼格想客套一下,于是赞美了通过12英尺高、30英尺宽(约3.6米高、9米宽)的巨大落地玻璃窗所看到的阿尔卑斯山雪景。但希特勒粗暴地打断了客人的话,称:“我们来这里不是来讨论天气的!”之后,他对着许士尼格发表了两小时的“独角戏演讲”。他气势汹汹地声称奥地利不执行睦邻政策,而且从没做过任何对德国有帮助的事,奥地利的整部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叛变的历史。—好像他不是奥地利人一样。
然后希特勒开始威胁自己的客人,他声称:“只要我希特勒下达一个命令,只需一个晚上,你们那可笑的防御工事就会被摧毁成碎片!德意志是强国之一,如果它要解决边界问题,谁也不敢吭一声!也许某天早上你在维也纳醒来时就会发现我们已经在那里了。—就像一阵春天的风暴。”同时,他给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奥地利的纳粹党合法化、一些重要部门的位子也要由纳粹分子担任……
希特勒气势汹汹的态度和像机枪快速射击一样的语速,把许士尼格完全给吓傻了。他想抽根烟来鼓鼓勇气、定定神,但突然想起来,自己的香烟在会议开始前就被没收了。因为希特勒讨厌吸烟,也不喜欢吸二手烟。被唬住了的许士尼格不得不在通牒上面签了字,但一回到维也纳,他就又恢复了勇气。他发动群众,企图通过公民投票来决定是否屈服于德国。希特勒马上威胁说,如果胆敢投票,就立刻入侵奥地利。
许士尼格急忙向其他大国求助,但都吃了闭门羹。法国政府正在换届中,新总理还没选出来,无法对奥地利提供任何帮助。英国也只是事后发了个抗议声明。至于上次出手干涉德国染指奥地利的墨索里尼,希特勒专门发电报去提醒他,德国在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时给过他支持,加上意大利在入侵阿比西尼亚和援助西班牙内战上消耗了太多的实力,墨索里尼也表示不愿再“管闲事”为奥地利义务站岗了。在得知墨索里尼的态度后,希特勒大为感动,他激动地托人捎话给墨索里尼:“请告诉墨索里尼,因为这件事我将永远不会忘记他……永不……永不,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都会支持他,即使全世界都反对他,我也会站在他那边!”后来他确实遵守了这个承诺,这也许是希特勒唯一一件没有赖账的事。
1938年3月12日,星期六,德国军队进入了奥地利。两国同文同种,都是日耳曼人,根据当年协约国提出的“允许民族自决”的原则,两国是有权力合并统一的。当年西方国家提出的这一理论,成功地肢解了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中东欧的一系列小国也由此纷纷成立,现在德国要与奥地利“自愿”合并,他们也不好反对,虽然《凡尔赛和约》明确规定“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
3月14日,衣锦还乡的希特勒在欢呼声中进入了维也纳。在随后的公投中,99%的德国投票者同意德、奥合并;而在奥地利,这一支持率达到了99.75%,比德国本土还高。
既然同属一个民族的奥地利能与德国合并,那为什么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日耳曼人不可以呢?况且德意志民族占多数的苏台德地区也划给了捷克斯洛伐克,这是德国所不能接受的。德国在吞并了奥地利后,其国土对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捷克斯洛伐克也如同深入到德国腹地的一个矛头。由于聚集着300万日耳曼人的苏台德地区临近德国,德国正好可以把它一口咬下来。希特勒很快就故伎重演,他再次举起了“民族自决”的道德大旗。一面暗地里煽动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同胞”提出各种要求,并游行抗议。—因为他暗中指示过苏台德地区的纳粹领导人汉莱茵:“我们必须不断地提要求,这样我们就能永远也不被满足。”一面宣称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人遭到种族迫害,为了替自己的民族兄弟伸张正义,德国不惜一战!除非他们回归祖国。戈林则声称:“捷克斯洛伐克是欧洲蠕动的盲肠,我们将不得不做手术。”
当时的一幅地图:德国版图被画作一个凶恶的狼头,正一口咬住捷克斯洛伐克。
法国跟捷克斯洛伐克签订过互助条约,但法国总理要求英国也来管管,英国才不愿意为一个离自己那么老远的小地方与德国大动干戈呢。英国首相阿瑟·尼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后来抱怨道:“多么可怕、多么荒谬、多么不敢相信,我们要在伦敦挖战壕,还得储存防毒面具,就因为在一个遥远的国家里,一些和我们不认识的人相互发生了争吵!”于是,他决定与希特勒面谈,以外交方式和平解决这次争端,避免再卷入一次大战。
漫画:英国首相张伯伦和外交大臣艾登正把头钻进冰箱里,张伯伦说:“我们必须极力保持头脑冷静!”冰箱最上层写着“民主原则”,后面的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却在偷偷地点燃他们的衣角。
张伯伦离开英国前往慕尼黑的前夕,他收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发来的两个字的电报:好人。对希特勒来说,张伯伦确实如此,因为这个“老好人”将要来充当自己的“代理人”。而布拉格的报童却拿着报纸高呼:“号外!大英帝国的大人物向希特勒乞和!”
从没坐过飞机的张伯伦飞了七个小时,才降落在了德国慕尼黑。然后这位69岁高龄的老首相又坐了三个小时的汽车赶往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的山中别墅。之后他又气喘吁吁地爬上山顶,才见到了希特勒本尊。在会谈中,张伯伦听了希特勒三个小时的喋喋不休。—后来他甚至怀疑希特勒是不是神智不健全,因为有几个新闻记者散布谣言,说捷克危机已经令元首心烦欲狂,气得爬在地板上去啃地毯角了。最后张伯伦表示原则上同意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但要保证捷克斯洛伐克剩余领土的完整。而希特勒则信誓旦旦地保证这是他最后一个领土要求。
漫画:墨索里尼对张伯伦说:“请您给我一根火柴,行吗?”张伯伦掏出火柴准备给他,而墨索里尼要点燃的正是张伯伦屁股下面的炸弹。张伯伦的衣服上写着“民主”,墨索里尼的衣服上则写着“独裁”。
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贝奈斯拒绝了希特勒的要求,于是英、法两国大使在凌晨时分坚持把已经上床就寝的贝奈斯叫醒,非要他重新考虑考虑才行。贝奈斯这才意识到他的国家“已经被可耻地背叛了!”—捷克斯洛伐克被英、法当作筹码“卖给”了希特勒。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领导人齐聚慕尼黑,会说英、法、德、意四种语言的墨索里尼从中斡旋,成了首席翻译。虽然他的法语说得像意大利语,德语有时候让人听不懂,英语也说得十分吃力,但他却十分高兴,好像他是主人一样,因为所有领导人都得“听他的话”。在一番磋商后,已决定妥协退让的英、法替捷克斯洛伐克做出了“顾全大局”的决定,那就是“牺牲”捷方的苏台德地区以换取整个欧洲的和平。“这是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而获得的短暂和平。”当时的教皇庇护十一世一针见血地评论道。这就是历史课本上讲的“绥靖政策”。
而两位来参会的捷克代表在机场就受到了“警察对待嫌犯”的待遇。在德国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的监视下,他们被拉进一辆警车,并驱车前往饭店,然后就被软禁起来,门口还有一个警卫把守。两名代表只能在会议室隔壁的房间里,等待四大国的“判决”结果。第一个签完字的是希特勒,他马上拍拍屁股走人了,留下张伯伦与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Edouard Daladier)去通知捷方代表这个悲惨的消息。凌晨2点15分的时候,张伯伦与达拉第接见了两位代表,并给了他们一个协议的副本,上面有他们要割让的领土地图和时间表。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十天内,将苏台德地区和上面的附属设施无偿交给德国。希特勒则以条约的形式,保证不再提出新的领土要求。捷克代表读了以后泪流满面,法国驻德国大使则安慰他说:“相信我好了,这些都不是最终的。它只不过是一个刚开场的故事的一刹那,而这个故事也必将旧事重提。”这倒是一语成谶。当捷克代表询问是否要他们政府的答复时,他们被告知已经没时间了,因为德国的占领即将从明天开始。
讽刺绥靖政策的漫画:英国人对围着他的纳粹怪兽们说道:“再给你一个棒棒糖,你就回家好不好!”
在这次“宣判大会”中,匈牙利与波兰也来趁火打劫,想吃一顿“快餐”。有样学样的匈牙利要求得到匈捷边界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因为那里有很多匈牙利人;波兰政府效仿希特勒也坚持要波兰人占多数的切欣地区回归波兰,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将这个800平方公里的地方划给波兰。在1938年10月1日纳粹占领苏台德地区的那天,波兰军队也耀武扬威地开进了切欣,双方将领还握手言欢。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得知后,厌恶地评价波兰,称“切欣事件”就像一个大男孩和一个小男孩在操场上打架,当大男孩将小男孩推倒在地时,第三个小男孩跑上前猛踢小男孩的肚子。奉命把切欣地区交给波兰军队的一个捷克将军愤愤道:“等着瞧吧,不久波兰人自己就会把这个地方交给德国人的!”这个预言最后也实现了。
在“出卖”完自己的盟友后,英、法终于松了一口气。不过,法国总理达拉第还是有些心虚。坐飞机返回巴黎的他,害怕有大批愤怒的抗议者在机场等着揍他,因为法国“背弃”了自己的盟友,牺牲了一个小国家。但出乎意料的是,机场的人群给予了他最热烈的欢迎。巴黎市中心两侧道路上的人群也是。全法国的城镇都将他们的主要街道改成了“爱德华·达拉第”大街。以至于达拉第自己都莫名其妙地自问:“这些傻瓜,他们居然还要欢迎我?这是为什么啊?”返回伦敦的张伯伦也收获了英雄般的欢呼,他在机场向群众挥舞着有希特勒签名的“英德永不再战”的承诺书,高呼:“我将它搞到了!”并宣称他终于带回了一个时代的和平。但这个时代太短了,短到只有半年。希特勒本来承诺只对捷克斯洛伐克咬上一口,可短短六个月后,就把捷克斯洛伐克残余的领土全都吞了下去。因为他说话根本不算数。“我以为那位老绅士只是想要我的签名。”希特勒嘲讽张伯伦道。相对于墨索里尼直接动手抢,希特勒的手段则更为高明,他敏锐地看出并利用了西方国家的虚弱与畏战的情绪,采取“小刀切香肠”的讹诈方式来步步紧逼,既虚张声势让他们紧张,又不时地给他们一点希望,而这希望却是虚幻的空头支票。于是从莱茵兰到慕尼黑,希特勒兵不血刃地一步步扩大了领土。
虽然希特勒兵不血刃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但他还觉得不够。
由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下台,流亡到了英国。不过,希特勒还不打算放过捷克斯洛伐克。3月14日晚上10点多,继任的捷克斯洛伐克新总统埃米尔·哈查(Emil Hácha)被希特勒“请”到了柏林的总理府,但希特勒却故意让他等到15日的凌晨1点多才来见他。挑选这个本来该休息的时间是希特勒故意的,因为哈查有心脏病,身体也很不好,这个时间点是他最没精力的时刻。当元首会客室的大门关上后,希特勒宣布两天前他已经下达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要将之并入第三帝国的命令!哈查似乎被吓傻了,像块木头似的坐着,只有眼睛的眨动表明他还活着。当缓过劲儿来的哈查表示无法接受时,里宾特洛甫和戈林就围着桌子追着他和他的外交部长,把要签字的文件(其实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投降书)和笔不断地塞到他们手里,威胁他们说如果不在5点前答应,就轰炸捷克斯洛伐克。受不了刺激的哈查直接晕倒在了会议桌上,这把戈林一伙也吓了一跳,他们也担心哈查死在元首府里,害怕“明天全世界都会说他在元首府里被谋杀了”。最后不得不由希特勒府上擅长打针的私人医生莫雷尔(几年以后他给希特勒打针,差一点儿把希特勒打死)给哈查注射兴奋剂,这才使这位老先生醒了过来。到凌晨4点的时候,已接近崩溃的哈查双手发抖地签字画押了,公报上面说他“满怀信心地把捷克人民和国家的命运交到德国元首手中”。
漫画: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追着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要“签名”。讽刺英国让法西斯分子在许多没有用的协定上签名。
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因为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方可不是什么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地方。
虽然夜已深,但兴高采烈的希特勒依然毫无睡意,他冲进自己的办公室,拥抱了每一个在场的女人,高兴得脸都变了形,“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胜利!”他在签完字后对自己的心腹们说道,“我为这位老先生难过,但在这种情况下动感情是不合时宜的,还可能会危及成功。”莫雷尔医生立马插嘴说要不是有他,公报恐怕都签不了。他邀功似的说道:“谢谢上帝,好在有我在场,及时给他打了针!”“滚你的针吧!”希特勒喊道,“你把那老先生弄得神采奕奕的,我还怕他会签不了字呢!”
漫画:姗姗来迟的张伯伦抬着担架问一群狼:“对不起,你们是否听见一声刺耳的尖叫?”血迹斑斑的地下只剩下几根骨头,写着“捷克斯洛伐克”。
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存在了,哈查也成了捷克历史上下台最快的总统。
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事先通知意大利,墨索里尼知道的时候,德国军队已经在开往布拉格的路上了。希特勒的又一次开疆拓土深深地刺激了墨索里尼,唯恐落后的他赶紧于1939年4月出兵侵吞了亚得里亚海对岸的小国阿尔巴尼亚,将其势力向东地中海沿岸延伸。此事也没有事先通知希特勒。这次行动是如此的仓促,以至于从没有开过机车的意大利士兵被分到了机车连,一些根本不知道莫尔斯电码是什么玩意儿的士兵被分到了信息部队。许多新兵虽然上了战场,但他们根本没使用过扛着的武器。见有外敌入侵,阿尔巴尼亚国王佐格从国库中拿了400万美元就跑路了。—意大利的侵略几乎没有遭到什么反抗,因为阿尔巴尼亚人也不喜欢自己的国王。生活奢侈的佐格曾斥巨资购买昂贵的地毯和豪华轿车,并包养情妇。据说他每年花在自己别墅豪宅上的钱就高达50万法郎,占到这个小国国民收入的2.5%。
漫画: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并肩前行,左一墓碑上写着:躺在这里的是一个小国!我们相信了希特勒的友谊!左二墓碑上的文字是:躺在这里的是一些人!我们相信了希特勒的话。
1939年3月,希特勒又从立陶宛手中割取了梅梅尔港。因为这个地区原来也是德国的领土,这也是希特勒最后一次不流血的征服了。他根本不讲信用,这使得他的信用评级在国际市场上直线下跌。
吃了哑巴亏的英、法自然不甘心,它们立马画下红线,在1939年4月1日愚人节这天公开对波兰承诺,如果它受到德国入侵,两国将提供支援。两个星期后,它们又对罗马尼亚和希腊做出了同样的安全保证,宣布谁敢侵略这些国家,英、法必然出手!希望威慑住希特勒,让其不要得寸进尺。
得知英国给予波兰安全保证,希特勒气得发疯,他狠狠地说道:“我要给它们炖一锅鱼,让鱼刺把它们噎死!”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英国的虚张声势罢了。他说:“我已经在慕尼黑领教过英、法的领导人了,他们只不过是些小蛀虫……根本不会为波兰而战。”绥靖政策已让希特勒看出了英、法的畏战与虚弱,他决定更加大胆地步步紧逼,虚张声势地威慑、敲诈。于是,他马上针锋相对地宣布取消1935年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并同意大利签订了一份为期十年的同盟条约—即《钢铁条约》。接着,他就对下一个目标发出了通牒,那就是波兰。
漫画:希特勒正走在“民主国家的没有脊梁的领袖们”的背上,正是他们的绥靖政策才令希特勒得寸进尺、步步高升。从右到左的地毯上写着“重新武装”“进入莱茵区”“但泽”……最高处写着“世界元首”。
虽然在1934年希特勒刚刚上台之时,他就跟波兰签订了一份为期十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因为他要在西线进军莱茵兰地区前,保证东线的安全,但现在它用不着了。在他看来,用不着的条约就是废纸。现在希特勒要求波兰把一战前属于德国的但泽还回来,并要求获得波兰走廊的通行权。波兰走廊在一战前也是德国的领土,这条走廊也是《凡尔赛和约》的产物。一战前是没有波兰这个国家的,它在18世纪就被德国、俄国和奥地利三国瓜分掉了,直到一战结束后才重新复国。复国后的波兰得到了德国东部的大片领土,那就是波兰走廊。这条走廊将德国的东普鲁士与本土分割成了两半,在德国人看来简直是可恶至极!波兰人不答应的话,就要发动战争!
波兰以为自己是猎手,但现在才明白,自己也是个猎物。还是个已经四面楚歌的猎物。
因为波兰和所有的邻国关系都不好。1919年波兰刚复国,就野心勃勃地想恢复古波兰王国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辽阔疆域,因此它拳打北方的立陶宛,脚踢南边的捷克斯洛伐克,还跟东边的苏维埃大打出手。因为领土争端等问题,北面的立陶宛不但跟波兰断绝了外交和贸易关系,还切断了所有通往波兰的电报等通信线路和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路。将近二十年了,立陶宛都拒绝与波兰谈判。在慕尼黑会议上,波兰支持德国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因为这样它也能分一杯羹。但分完之后,它发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也陷入德国的三面包围之中。现在要保卫波兰,只能靠东边的苏联了。波兰夹在苏、德这两个大国之间,只有苏联才能给予波兰最直接的支援,而且苏联也有这个实力。20世纪20年代,在革命导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在以农村强制集体化和重工业优先为核心的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的实力得以迅速恢复。在集中体制与斯大林铁腕的推动下,到1938年苏联已经有了160万人的军队,陆军和海军的预算都达到了1933年的二十倍。到1940年时,其工业总产量已是1913年的六倍还多。
但波兰人可不愿意让苏联军队入境,怕请神容易送神难!波兰跟苏联的关系也不好,两国有新仇也有旧怨。1920年,两国曾兵戎相见、大打出手(苏波战争);而在历史上,俄国还伙同德国一起瓜分过波兰。总之,对苏、德这两个强邻,波兰是又恨又怕。波兰领导人说得很清楚:“和德国人在一起,我们有失去自由的危险;跟苏联人在一起,我们有丧失灵魂的危险!”
于是,波兰拒绝苏联参与援助,对德国的要求也予以拒绝,把希望寄托在了不靠谱的英、法两国身上。
双方都拒绝妥协,战争越来越近了。
讽刺英、法绥靖政策的漫画:压力增大。巨大的德国士兵倒了下来,多米诺骨牌般地压倒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巴尔干国家、中东国家、北欧及西欧国家、法国(从右至左)……最左边的是英国外长艾登,他挎着的鸡蛋篮子上写着“大英帝国”。艾登对前面的法国人说道:“在见到一些人欺凌另外一些人,而且受害人又离我们那么远时,我们为什么要表示赞成或反对呢?”
但就在战争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希特勒的盟友墨索里尼却了。虽然在1939年5月,德国与意大利签订了为期十年的《钢铁条约》。结为军事同盟的两国咄咄逼人地表示要“改造欧洲”、共同进退,但这层钢铁般的关系却一点都不铁。三个月后大战一触即发之时,意大利却掉了链子。墨索里尼开始找各种理由推脱,不愿履行《钢铁条约》中的义务。一个理由是墨索里尼之前跟希特勒商定过,要三年后再开战;另一个理由是现在开战的话,意大利还没准备好。当希特勒询问墨索里尼需要什么武器和物资才会参战时,他列出了一份长长的天价清单:包括6000万吨的石油、600万吨的煤、200万吨的钢铁、100万吨的木材……意大利外长齐亚诺评价说:“这份清单长得足以气死一头牛,如果牛也识字的话。”如果德国满足这些需求的话,也甭打仗了,因为它自己已经完蛋了。于是,希特勒只好放弃了要意大利也参战的要求,不过墨索里尼“慷慨”地表示会给予德国宣传上的支持。
这简直是又在耍1914年的那一手!当年意大利也是在一战前就加入了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结果1914年开打后,意大利却脚踩两只船,不仅拒不参战,后来还跑到了开价更高的协约国那边去当了“叛徒”。对于意大利的首鼠两端(意大利人管这叫“犹豫的智慧”),希特勒虽然暗地里恨得牙痒痒,但他很快就气顺了,因为他又找到了新的“盟友”,而这个新朋友就是苏联。
由于德国的地理位置“太不好”,地处中欧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很容易陷入两线作战,重蹈一战覆辙,所以希特勒吸取了一战中德国左右开弓的教训。他向麾下的将领们保证,一次只在一条战线上开战,这就要求必须先稳住一条战线。于是,一向标榜“反共”的希特勒,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开始向苏联摇起了橄榄枝。
虽然英、法也知道拉拢苏联可以制衡德国的道理,但它们向来看不起苏联,以至于与苏联的谈判也搞得拖拖拉拉。前去苏联的英、法谈判小组的启程日期推迟了十一天,而且他们没有选择只需一天时间就可抵达莫斯科的飞机,而是选择了几乎要花一周时间才能摇到莫斯科的一艘漫船。因为英、法两国根本不信任苏联这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死敌”,张伯伦尖锐地指出:“我们的特工机构并没有把全部时间都浪费在隔着窗户眺望上。俄国人偷偷而狡猾地在幕后操纵,想使我们卷入对德战争。”他猜对了。虽然英国人很精明,但斯大林也不傻,因为他跟张伯伦“英雄所见略同”,都希望其他国家打成一锅粥,自己隔岸观火,最后再出手一击制敌。在他看来,欧洲各国的争斗越激烈,对苏联越有利。现在双方都跑上门来找自己谈判,斯大林准备待价而沽。
就在英、法与苏联的谈判陷入僵局之际,希特勒决定抢先一步。他连夜与斯大林达成协议,于1939年8月23日晚上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与英、法两国的外交竞赛中,希特勒赢了,因为他出价够高,不但同意把半个波兰让给斯大林,还暗地里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地盘与势力范围。
漫画:捧着地图、陷入两难境地的英、法。右边大门上写着“苏联敞开大门”,左边大门上写着“德国敞开大门”。坐在最右边的是英国首相张伯伦。
反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漫画:斯大林与希特勒“喜结连理”。
这一下就占据了先机,解除了德国两线作战的危险,此时距离进攻波兰的时间只剩八天了。
苏、德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国家,居然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当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将这一消息在新闻发布会上向世界公布的时候,引起的轰动就像放了个炸弹,会场顿时乱成了一团。这时,会场之外传来了教堂的钟声,一名在场的英国记者叹息道:“这简直是不列颠帝国的丧钟!”因为,这不仅意味着令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企图已经泡汤,而且苏、德这两个大陆国家还可能结盟对付英国!
这个条约签订的消息也令整个欧洲炸开了锅,仿佛是大雨倾盆之前“轰隆隆”的雷声,震得西方各国目瞪口呆,半天缓不过神来。
暴风骤雨马上就要来了!
8月31日晚间,德国人从集中营里找了几个囚犯,让他们穿上波兰士兵的制服,然后把他们带到了德国与波兰边界附近的小树林里开枪打死。在摆好死人的造型后,一群穿着平民服装的党卫军进入当地广播电台,用波兰语放了一段反德广播。随后,另一群党卫军也冲进了电台,他们与扮成波军的“囚犯”展开了激烈的“交火”。电台的麦克风还现场转播了这一“战斗”。自导自演了这出“好戏”后,希特勒于第二天10点宣布:波兰正在进攻德国!证据就是被击毙的那几个入侵的“波兰士兵”。为了自卫反击,他下令对波兰宣战。
英、法两国是否真的会为波兰而战?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Joachim von Ribbentrop)评估两国不会为波兰而卷入战争。希特勒也打赌说里宾特洛甫是对的,他相信英、法两国这次也会认。
但到1939年9月3日中午的时候,柏林报童开始叫卖新的号外:天生口吃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已经发表广播演说,要向德国宣战,法国马上也要对德宣战……这下玩脱了!连强硬的纳粹党内二号人物戈林都感觉到了一丝不祥,他在得知英、法已对德国宣战后说道:“如果打输了这场战争,就请上帝帮帮我们吧!”
正在波兰但泽港进行友好访问的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号已经向波兰放出了第一炮。在空中,发出尖锐声音的德国轰炸机从天而降,如同飞翔的重炮,不仅停在机场的波兰飞机被全部摧毁,还有许多接到动员命令、赶到车站挤火车的士兵被炸死,他们连敌人长什么样都没看清楚。在地面,成群的德军坦克与装甲车、摩托车长驱直入,咆哮着越过国境线冲入波兰。“成队的坦克没有尽头。在一刻钟的时间里,坦克、坦克,除了坦克就是坦克!”一位德军士兵这样描述道。它们将突破敌军阵地,再从后面包抄,在切断敌人的退路后,一口口将其吃掉。
被切成几段的波兰军队很快乱成了一锅粥,因为他们从没见过这么直奔主题的打法,这就是恐怖的闪电战。
刚开始由于雾气太大,率领德国第19军冲过波兰边界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下令先不许开炮,但一个重炮兵按捺不住亢奋的情绪打出了一炮,结果第一发炮弹落在了古德里安乘坐的指挥车前面,离他只有50米!还没等这位指挥官反应过来,第二发炮弹又来了,这次落在了他的指挥车后面不远的地方。要是再来一发的话,就直接掉他脑袋上了。古德里安赶紧让司机转向,但吓得惊慌失措的司机猛踩油门,一下子将车开到了沟里,车辆也被撞得报废掉了。闪电战才第一次使用,“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还没来得及大显身手,就差点出师未捷身先死“殉职”于此了,还是被自己的士兵害的,成为了二战历史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大乌龙”。所幸古德里安并没有受伤,但冒失的士兵被他怒斥了一顿。
骑着高头大马的波兰骑兵,挥舞着长矛冲向德军坦克。在惨烈的叫声与战马的嘶鸣过后,刚刚还耀武扬威的骑兵已经横尸当场,在坦克的炮火下灰飞烟灭。幸存的波军战俘在离开战场的时候,还纳闷地盯着路边的德军坦克看:这跟事先讲好的不一样嘛!因为在战斗开始前,他们的长官告诉他们,敌人的坦克都是纸板糊的。—这个谣言来自古德里安的演习习惯,为了演练步兵战术,他命令士兵将坦克的一面盖上帆布,当步兵撕毁帆布的时候,就相当于他把坦克“摧毁”了。等这个情况传到波兰军队耳朵里时,就变成了德军的坦克都是薄薄的金属片和纸片做成的,真是谣言害死人啊!
海茵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1954年)
古德里安后来被人称为德国装甲兵之父、德国“闪击战”创始人。他指挥的德国装甲部队在闪击波兰、横扫法国的战役中如入无人之境。入侵法国的战役中,他的部队六天推进了400多公里,创造了现代战争史进攻速度的纪录。苏德战争爆发后,他在五个月内,连续在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会战和维亚兹马会战中围歼了大量敌军,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虏就差不多抓了200万人。然而他创造的神话在莫斯科戛然而止,由于他极力建议将部队撤往冬季防线、休整再战而惹恼了希特勒,结果被免职。虽然他仍担任过一系列职务直至陆军总参谋长,但直到大战结束,他再也没能亲自指挥他创立的德国装甲部队驰骋沙场。
接下来在波兰的战斗简直就是用宰牛刀杀鸡。德军装甲部队一路势如破竹,波兰士兵与难民如潮水般四散而逃。地面上掀起的滚滚烟尘,甚至严重阻碍了空中德军飞机的侦察,令德军飞行员根本搞不清下面发生了什么。波兰人把军队分散部署在边界上,他们这一想要“保护一切”的思想最后被证明一切都没保护到。本来波兰就像一块悬在德国张开的大嘴中的肉,波军统帅部却还梦游一般地把主力部队往里面送。波兰军队不但装备陈旧,他们的大部分武器零件很多也不能自己生产,这导致它不得不从法国进口武器和军用物资。一般来说,装载武器的货船要从法国地中海沿岸的马赛港出发,先经地中海和爱琴海,再穿越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将货卸在罗马尼亚的港口,然后经500英里的铁路才能由罗马尼亚运到波兰。正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这一趟运输需要三个月,等这批物资运到,波兰已经被德国灭亡三次了。
海报:波兰,第一个战斗者!
最要命的是,波兰内部的指挥也是一片混乱。波兰政府号召人民坚持到最后一刻,可波兰政府却连几天都没坚持下来,它在战争爆发后的第四天就从华沙撤离了。波兰领导人发出的指令也相互矛盾,前几天他们还要求所有人都拿起武器保卫首都华沙,几天又命令所有人都离开这座城市。
为了鼓舞士气,首都华沙的波兰广播电台则每隔三十秒就播放一次波兰作曲家肖邦的《波洛奈兹舞曲》,向全世界表明首都仍在波兰人手中。遭遇到顽强抵抗的德军恼羞成怒,开始用飞机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轰炸。四天之内,整座城市的四分之一就被炸毁。当一些难民试图逃离遭到狂轰滥炸的首都时,德国人又把他们撵了回去,因为德军认为这样更容易使城内的波兰人陷入饥荒,从而更快地投降。
虽然波兰军队一溃千里,但好消息也传来了:法国军队已突破莱茵河,正向德国的心脏柏林挺进!但很快这一消息就被证实是谣言。实际情况是,法国人没出兵,苏联人倒是出兵了。苏联红军没有宣战,就于17日越过了波苏边界,在波兰人背后捅了一刀。
自从德国与波兰开战之后,斯大林就一直在等待,他在等着德国将波兰打个半死后再出兵。一来能够减少自身的损失;二来可以把发动侵略的帽子甩在希特勒头上;三来此时苏联红军正在远东的诺门坎痛扁日本,不方便两线开战。到了9月16日,也就是诺门坎战役结束的第二天凌晨,苏联红军就打着“保护波兰境内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的旗号,越过了苏波边界线,迅速占领了波兰东部。—在斯大林看来,这里在一战前是俄国的领土,现在算是物归原主了。顾头不顾尾的波兰人在与苏联的东部边界上没有进行任何部署,苏军只阵亡了734个人就达到了目标,终于报了1920年败给波兰的一箭之仇。
在德国的闪电战下,波兰就已无力回天,更不用说德国和苏联的东西夹击了。9月27日,已经被炸得奄奄一息的波兰首都华沙陷落了,《波洛奈兹舞曲》被换成了葬礼上使用的哀乐。波兰被一分为二,分别被德国和苏联瓜分。在仅仅复活了二十年后,波兰再一次被打死,从地图上消失。
就在波兰人和德国人开打的时候,英、法两国在西线却按兵不动。德、法双方在对峙的边界线上竖起了高音喇叭互喊,德国人还在莱茵河畔竖起大牌子,上面写着:
如果法国人不攻击德国人,德国人就不会攻击法国人!
他们怕的就是敌人此时打过来,因为当时德国在西线的兵力只有盟军的一半,而且军队只有能勉强应付三天的武器弹药。向德国宣战之后,法国军队象征性地向德国境内推进了5英里。在占领了20个空无一人的村庄后,可能觉得没什么意思的法军又退了回来。乖巧的英、法联军大部分时间都蹲在马其诺防线后面准备以静制动。总之,在1939年秋天到1940年夏天来临的这段时间里,西线静悄悄的,几乎没听到什么枪声,除了打嘴炮以外。与英、法在西线对峙的德军,每天都会向对面的敌人展开心理攻势。白天向对面致以“兄弟般的”问候,晚间还会贴心地广播缠绵悱恻的法国歌曲。节目结束前,播音员还会深情款款地向对方道:“晚安,亲爱的敌人,与你们一样,我们也不喜欢战争。谁该负责呢?不是你们,也不是我们。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互相射击呢?又一天结束了,我们大家又可以睡一晚甜觉了……”
漫画:希特勒与斯大林达成了瓜分波兰的协议,但各怀鬼胎地在背后藏着手枪。
因为对一战的惨重伤亡依然心怀恐惧,英、法民众的厌战情绪也蔓延到了前线。1939年圣诞节前夕,法国陆军元帅甘莫林来到马其诺防线慰问在打“静坐战”的一线官兵们。基于上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他为前线部队带来了1万个足球,希望重演一遍1914年圣诞节时西线士兵们走出战壕,来一次足球友谊赛的场景。连法军高级领导都这样想,更别说普通士兵了。但遗憾的是,一战期间那场绅士般的足球赛再也没有重现。法国人称这段大眼瞪小眼的对峙时期为“奇怪战争”,或者叫“假战”。连英、法两国响起的防空警报都是假的,因为那只是演习。
在此期间,法军司令官给波兰政府发去了一封同情的电报,称“我们全心全意地分担着你们的痛苦,并对你们的顽强抵抗充满信心!”
德军向盟军散发的“色情”传单:老婆在后方家里跟小白脸亲热,前线士兵却正在被死神扼死。
亚瑟·哈里斯(1892—1984年)
英国空军司令哈里斯在一次飞速驾车前往总部时,因车速过快而被交警拦住。交警在看到他车的前方贴着的“不限时速”的官方标志后,没有开出罚单,不过还是礼貌地提醒他:“先生,我希望您开车小心点,您这么快可能会撞死人的。”哈里斯也礼貌地回复道:“尊敬的先生,我是领着工资奉命杀人的。”被媒体称为“轰炸机”的哈里斯,他的手下给他起的另一个绰号是“屠夫”。在他力主下,英军对德国鲁尔、汉堡和柏林等中心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后来,他还专门做了一本空中摄影集,展示了英国空军轰炸给德国城市造成的毁坏,并通过首相丘吉尔赠送给盟友斯大林,以证明英国轰炸的效果。
当有人提议用飞机轰炸德国在黑森林的军火库时,英国空军大臣伍德爵士予以否决,原因是那里有很多私人财产。英军飞机只向德国投下了13吨的反战传单,敦促德国人民了解真相,推翻希特勒的统治。不过英国情报部门却拒绝公布空投到德国的传单都写了些什么,理由是“我们无法公开对敌人有价值的信息”。英国空军元帅亚瑟·哈里斯(Arthur Harris)却对此举嗤之以鼻,他的评价是:“此次行动充分满足了欧洲大陆人民对擦屁股纸的需求。”一些飞行员在投放传单的时候也心有不甘,他们故意不解开绳子,将传单成捆成捆地投下去。希望它们能碰巧砸到敌人头上,砸死一两个德国人。
而在后方则是谣言满天飞:什么英国远征军马上就要离开法国,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希特勒从巴西进口了3万只大猩猩,要将其运到前线对马其诺防线发起进攻;英国政府已经允许用猫肉做馅饼,因为供给严重不足;甚至有人声称英、法、德三国已经制定了一个和平计划,要一起去打苏联……许多政客带着他们的女朋友在饭店里讨论愚笨的达拉第在总理的位子上还能待多久,以及不堪战争重负的希特勒神经衰弱是否属实……但就是没人讨论“一旦马其诺防线被德军突破以后会怎么样”。
虽然度过了一个平静冬天的盟军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但他们并不觉得错过了战机,因为他们就是要打持久战。根据上次大战的经验,这将耗死德国佬。另外英、法还抱有幻想,既然避战行不通,要打也要让其他国家先打。波兰虽然不幸地牺牲了,但它牺牲得有价值,让苏、德两国去抢夺这个胜利果实岂不更好?波兰被瓜分后,苏联与德国就成了邻国,谁能保证两国不会因“分赃不均”而大打出手呢?等到这俩国家打得精疲力竭,到时候再来个“卞庄刺虎”岂不美哉!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现实很快就无情地撕破了他们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