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复盘:如何拥有喜欢又有价值的工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通过持续的职业复盘,我找到了一生热衷的事业

2017年7月5日,我开启了自由职业的道路,自行设计了自己的理想工作——以生涯理论为内核,通过写作、咨询和课程帮助别人过上他们想要的生活。

为了支持我的核心业务——职业规划咨询,我有计划地学习生涯理论,阅读职场主题的图书,查阅名人的履历、传记,收集典型的职业规划案例。我看到,的确有不少人是先明确了一个理想职业目标,然后规划出实现路径,一步一步抵达的。但我回顾自己找到理想职业的历程,发现了一个相反的事实——我的理想工作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职业复盘,慢慢迭代出来的。

第一次职业复盘:转型软件开发,踩对风口

2002年,我从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工程专业毕业。顺着专业做选择,我加入了西安大唐电信有限公司,担任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

那时,我没有想到,自己两年后会离开这家领域内领先的公司,加入一家小小的私营企业,成为一名软件开发工程师。

发生这样意料之外的转折,是因为我回顾了过去两年的工作经历,分析出自己更愿意做有技术挑战的事情,更愿意做能够不断突破自己、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事情。

2005年,我开始做软件开发工作,度过最初的艰难学习和适应阶段,我很快发现,开发软件就像写小说一样充满新奇、意外和乐趣,我爱上了这种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同时,我还发现,软件开发正处于信息时代的风口之上,无论在个人成长还是经济回报上,都大有前景。

那个时候,无论是谁告诉我,“八年后,你将秉烛夜行四处探索,你准备放弃软件开发,寻找一种新的职业”我也不会相信。

第二次职业复盘:开启副业,探索新的可能性

时间到了2013年,我管理着一个研发部门和10多个并行的项目,职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内心却没有安稳满足的感觉,甚至渐渐失去了最开始做软件开发时的乐趣和成就感。

我开始怀疑,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吗?这就是我最理想的职业身份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不甘于只是一名“软件开发工程师”或“软件研发经理”。我还想像路遥用《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照亮我的大学一样,也做点什么,在某个时刻为某些人照亮某个角落。于是,我开始探索新的职业方向。

这个时候,按照职业规划的典型做法,我应该梳理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价值观为何、性格怎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积累了哪些经验、人际关系如何、身边有什么机会、行业有哪些机会……综合分析后,找到一个最适合我的职业,然后研究这个职业的信息,结合现实情况规划一条转入这个职业的路径并付诸行动,实现职业转型。

但真实情况是,我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另外的方法。

我回顾了过去8年的软件开发经历,找到了3件意味深长的事情。

第一件事发生在2005年我初学软件开发时,那时我不会用MFC开发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就购买了侯俊杰老师的《深入浅出MFC》来学习。侯俊杰老师在书中用“母子之间的脐带”“火锅拼盘”等读者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说明“父子进程关系”“应用开发框架”等软件技术中的概念,形象、传神且易于理解,令我大为叹服。当时,我心中蓦然生出一个想法——或许我可以写技术图书,而不是写小说。

第二件事发生在2008年,一位两年多未联系的前同事忽然在QQ上给我发消息,描述了他想实现的一个软件功能,问我该调用哪个Win32 API。而他之所以放弃网络搜索直接询问我,是因为我2005年和他在一个团队时,熟记了几百个Win32 API,被同事戏称为“活字典”。我很享受被别人当作“活字典”来用,当我迅速找到某个知识点,讲解给别人,看到别人拿去解决了问题时,我会特别有成就感。

第三件事发生在2010年,公司发布了一个培训计划,征集内部讲师,为公司员工提供专项技能培训。我自主设计了一门课程——“Qt嵌入式开发讲义”,帮助想要了解Qt嵌入式开发的同事快速建立基础概念,掌握基本工具体系。那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讲述一门课程,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意义感和成就感。年底,公司还颁发给我一张优秀讲师的奖状。

深入分析这几件事后,一个结论浮出水面——我喜欢通过写作、咨询、开发课程等方式传递知识并帮助别人。

我反复回味这种感觉进一步分析之后,我觉得自己不管将来从事哪一种具体的工作或职业,目标都应该是“通过写作、咨询、开发课程等方式帮助别人”。

尽管这个目标不是类似“培训师”“人力资源经理”“医生”这样具体的职业目标,没办法让我立刻找到一条通往它的路径,但它概括了我所向往的工作的本质,给了我方向上的指引。

后来我盘点当时能做的符合这个概念性目标的尝试,发现写技术博客是我可以迅速启动的尝试。于是在2013年,我开始写作技术博客,分享自己在Qt方面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我的文章很受欢迎,有不少读者留言说我的文章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这让我感到自己的付出非常有意义,进而动力满满,持续向前。

没有想到的是,写技术博客这件事,拉开了我历时4年的转型探索大幕。

第三次职业复盘:将写作技术图书和经营网课定性为爱好式副业

2013年年底,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高洪霞老师经由博客找到我,想让我写作技术图书。2013年12月—2014年9月,我全身心投入图书写作,收获了无数心流体验,写出《Qt on Android核心编程》和《Qt Quick核心编程》两本书。我一度以为,写作技术图书可能是我的理想工作。

然而,拿到首印及再印版税进行职业复盘时我才发现,写作技术图书这件事,经济回报偏低(投入10个月,税前收入不足6万元),并且难以改善——我不可能3个月就写出一本书来,因为没有那么多的素材和积累。我意识到,写书作为一个爱好式副业更加合适。

图书出版后,我围绕这两本技术图书做了3门收费的视频课程,放在CSDN学院和51CTO学院销售。课程上线一年,收入不足4万元。

复盘这条副业线,我发现尽管自己在Qt技术上有专业积累、竞争优势和圈内影响力,但经营Qt视频课程与写作技术图书均有以下困境:

·很难保证每个作品都有很高的销量;

·很难快速、持续地生产高质量的作品。

这导致我想要提升经济回报的愿望难以实现。于是“经营网课”这个符合概念性目标(通过写作、咨询、开发课程等方式帮助别人)的工作,也不大可能切换为主业。

得出这个结论时,距离我开始写技术博客已过去了将近一年半,而我也已离开了原来的公司,以技术合伙人的身份和朋友一起在互联网领域创业。我们利用移动互联网销售产品,赚取佣金。这种创业方式的商业模式清晰,确定性很高。

第四次职业复盘:围绕职业生涯,定义我的理想工作

合伙创业时,有两个月,我几乎每天中午都找人吃饭聊天,邀请他们加入我的团队。这期间,我接触了不少超过30岁的技术人员,他们既担心眼下的职业干不长久,又怀疑自己无法胜任其他职业,言语中时不时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焦虑。

一些相熟的伙伴知道我做过软件开发、当过架构师、做过管理者、写过技术图书,也讲过课,又在创业,经历丰富,就带着问题来找我讨论。我耐心地和他们一起分析,告诉这位伙伴转型IT项目经理会更好,告诉那位伙伴去国企会更适合。

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帮别人找到新的职业方向,帮他们走上自己想走的道路,也很契合我之前的目标——通过写作、咨询、开发课程等方式帮助别人。之后我又想,也许这也可以发展成一种专门的职业。

我在网上一搜索,果真有一种职业叫“职业规划师”,其以接受咨询的方式,帮助客户选择合适的职业。

系统学习职业规划理论后,我又进行了一次职业复盘,这次我发现,自己之前所做的探索(写博客、写书、开发课程、讲课、基于经验的咨询等)居然串联起来,形成了我的新目标——通过写作、咨询和开发课程帮助别人找到合适的工作,使他们过上想要的生活。

这个目标依然不能指向特定的工作或职业,仍是阐明理想工作特点的概念性目标,但工作内容更为具体,锁定在了职业生涯规划领域,这已经足够了。只要在之前尝试过的写作、咨询、开发课程等工作(类似酒瓶)中装入新的工作内容“职业发展”(类似酒),我就可以定制出专属的“工作”,而我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逐一验证。

2015年5月,我开通了公众号“安晓辉生涯”,专门分享职场与个人成长方面的文章。

2015年下半年,我入驻了一对一付费咨询的知识技能共享平台“在行”,开始面向公众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服务。

2016年5月,我注册“分答”,成为职场类答主,用一分钟语音为他人答疑解惑。

2017年年初,我开始在知乎上回答职业规划相关的问题,开设语音小课分享个人成长话题。很快,我又开始使用知乎付费咨询,帮助别人解答个性化的职业发展问题。

在这一时期,我的写作方向也转向了职场和个人成长,先后出版了《你好哇,程序员》《解忧程序员》等图书。

我用两年多的时间做了林林总总的验证后,再次进行职业复盘,发现尽管写文章、写书、咨询中的每一项都无法为我带来多少收入,但组合起来,可以保障我的基本生活。同时我还觉察到,写文章、写书、咨询等都是我感兴趣并且有成就感、有意义感的事情,同时还能满足我对自主的追求。另外,我也喜欢从零到一开发课程的过程,它让我获得心流体验、有成就感。综合来看,这么一个奇特的组合体就是我理想的工作了。

但这样一份工作其实很难在市场上找到——很少有公司可以提供包含这么多工作内容的职位。于是,我走向了自由职业,把所有我想做的事情打包成一份专属的工作。

现在距离2017年7月已经过去4年多了,我依然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就是理想的工作。

通过职业复盘实现职业规划,创造理想工作

以上就是我找到理想工作的历程。我意识到,这样的理想工作并非是一次精准的职业规划的产物,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职业复盘帮助我不断调整、持续迭代出来的。

有了这种意识后,我开始留心身边的朋友、咨询的客户,以及各种媒体上的职场人物报道。我把工作幸福感较高的人的工作履历挖掘出来,发现多数人的理想职业都不是一开始工作时就规划好的,而是基于对过往及当下工作的反思,不断调整航向,一步一步实践出来的。

这愈发让我相信,借助职业复盘复而前行,寻找自己的理想工作是切实可行的。

因此,我把这种方法分享给你,希望它可以成为你调校职业轨道的利器。

安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