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课堂6:明朝—近现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郑和七下西洋

1403年,明成祖把北平改为北京,下诏修建紫禁城。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见。北京自此成为明朝首都,后来也一直没有变过。

明成祖远征漠北,平定边疆;大力发展经济文化;疏通大运河等。他还命侍读学士解缙召集了一百四十多名读书人,花五年时间纂修了一部规模空前宏大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包括了哲学、地理、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共有三亿七千万字、一万余册,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是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可惜后来由于八国联军侵华,大多毁于战火,现在,余下的几百册分散在世界各地。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明朝沿海城市已经发展得十分繁荣,社会安定,国家富强,被人们称为“永乐盛世”。于是,明成祖有了派遣使团出海,在海外扩大国威的想法。

当初明成祖攻进南京宫殿,扑灭皇宫大火时,一直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国内谣言四起,都说建文帝逃到了海外。这成了明成祖心底的阴影,因此有人说,明成祖遣使远航,也是想同时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因此得派一个信得过的人才行。可派谁去呢?想来想去,明成祖想到了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

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军征讨云南的元朝势力梁王时,曾带回来一个十二岁的回族小孩,原本姓马,小名三保,明太祖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给燕王朱棣做侍童。他长大后,成了朱棣的贴身侍卫,在靖难之役中跟着朱棣出生入死,立下了战功,被赐名郑和,还被提升为内宫太监的首领。忠心耿耿、文武双全的郑和成了朱棣心里最合适的人选。

王景弘

王景弘也是一名宦官,在郑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七次下西洋时,都与他默契配合,人称“王三保”。郑和去世后,王景弘独自进行第八次下西洋,与郑和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与外交家。

经过几年的准备,1405年6月,明成祖正式派郑和、王景弘带一支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出海,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开始了第一次前往西洋的远航。

这是一只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制,是一支实力雄厚的远洋编队。船队有各级官员、士兵、医生、翻译等近三万人,船有六十多艘,郑和乘坐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是15世纪时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船,体现了明代高超的造船工艺。

船队先到了占城,接着又到爪哇、旧港(今译巨港,印度尼西亚城市)、苏门答腊、满剌加(即马六甲王朝)、古里(今印度南部城市卡利卡特)、锡兰等国家。

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向当地国王或酋长送上明成祖共享天下太平之福的信件,并送上大量的礼物,许多国家都非常欢迎他们。他还积极调解海外各国之间的纷争,比如饱受强国欺凌的满剌加国,就是在郑和帮助下获得独立的。

出使途中,船队虽然遇到几次海上风暴,但在船上有先进的航海仪器和经验丰富的船员,因此每次都化险为夷。可船队回国途中,经过马六甲海峡时,却遇到了一伙海盗。

海盗头领叫郑祖义,广东人。洪武年间,他纠集一帮同伙,占据了一个海岛,抢劫过往客商。当他听说郑和的船队带着大批宝物时,就在一天夜里,带着船队悄悄来到了郑和船队停泊的港口。

郑和早就得到了密报,提前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当海盗进入郑和的伏击圈时,突然一声炮响,郑和的船队迅速把郑祖义的船队包围了起来,船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士兵,竞相向海盗的小船投掷火把。郑祖义的小船无力与郑和的大船抗衡,很快就成了郑和的俘虏。

1407年,第一次远航结束了,郑和带着西洋各国的使者们回到了明宫,使者们目睹了大明的强盛,敬仰不已,不少国家都成了大明的属国,明成祖十分高兴。

明成祖在位时,先后六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时候,船上载有十六国的一千两百多名使臣及其家属。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有六十多个。

这次回国不久,明成祖就去世了。明宣宗认为航海太浪费人力、物力,中止了航海活动。郑和十分怀念远航的日子,1433年,朝廷才再次起用他第七次远航,此时他已经六十七岁了,这次出海没多久,他就因操劳过度病逝。

明宣宗

明成祖去世后,长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明仁宗在位只有十个月,他的儿子明宣宗继位。明宣宗继承父亲的政策,任用贤臣、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使得国家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史称“仁宣之治”。

郑和七下西洋,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xiān)罗、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忽鲁谟斯(即霍尔木兹,在今伊朗一带)、木骨都束(在今索马里境内)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部,总航程在七万海里以上,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诸国(今东南亚地区)以及东非的联系。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西方的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航海提前了将近一个世纪,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至今,许多非洲国家还保留着郑和的遗迹,如爪哇的“三宝垄”、泰国的“三宝庙”、印度古里的纪念碑等。

课堂在线

智慧点评

六百年前的海上航行可比现在困难多了!郑和和所有船员经受了无数挑战,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总航程在七万海里以上,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船队不仅加强了明朝和南洋各国的联系,还繁荣了明朝经济,弘扬了中华文化,意义十分重大,也让郑和流芳百世。

要点掌握

1.1405年,郑和开始第一次下西洋,先后到了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国家。

2.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行程七万海里以上,是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

考点追踪

1.明成祖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

2.郑和下西洋有哪些重要的历史意义?

课本里学不到的趣味知识

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

郑和的船队集中了明朝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比如,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称“牵星术”,在那个时代处于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船队还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探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郑和航海图》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精度相对较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