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
“聚人”的城市
产业时代人跟着产业走,消费时代城市由人而生。
前面的内容分析了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发展逻辑的转变。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有许多城市出现衰落的迹象,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税负。如果税负太高,资本和产业就会“用脚投票”[3],这个城市必定会走向衰败。以美国为范本去看,其代表城市为芝加哥。
二是工会力量。代表是以产业为基础的底特律,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工会力量太强大,影响了城市中企业的发展。在自由市场的情况下,城市本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自然转型,但工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垄断力量使得城市内的资源配置市场化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城市衰落。工会力量本来是希望能为工人群体谋福利,最后却导致了更广泛的城市衰落,这就是经济学中典型的事与愿违。
这两种城市衰败原因目前在中国的情况都称不上严峻。但是中国又有一些特殊的历史问题。
过去地方政府往往会给企业一些优惠政策,或者企业家可以通过自己在当地的人际关系拿到特殊资源。地方企业依靠政策和资源就能够生存。按照过去20年的逻辑,一家企业想要扩张,选对城市非常重要。城市之间存在“制度之争”,所以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会把总部从广州搬迁到深圳。
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
答案是“聚人”,要建设高密度城市。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过去国家总是担心一个城市的人太多,因为之前的发展依靠资源,而资源有限,人多了就会争夺有限的资源。因此,以往的政策会推动“逆城市化”发展、限制人口流动,大城市限人限地、小城镇反而给人给地,最后造成了一系列资源错配的问题。
未来的思路转向已经非常明确,就是人口进一步城市化,形成大都市圈,这是全球发达国家发展都经历过的进程,美国如此,日本、韩国也是如此。
之前担心城市人口流入过大,未来转变成担心城市人口不够多。从近几年的城市人口流入流出数据来看,每个省内人口还持续流入的城市往往是省会城市,这是顺应市场导向后的自然结果。城市的头部化聚集越来越明显,这就是未来10年,新的城市化进程——人口聚集。
城市化发展是从工业化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化的必然过程,过去20年,城市是以工业聚集的,而在未来发展阶段,城市是以消费聚集的。
消费必须要靠人,人足够多,服务业才能兴起,分工才足够细,服务的成本才足够低,才能覆盖更多的人群。
我们试想一下,在人口密度低的农村,如何实现快递、外卖服务的健康发展?而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甚至需要让多个快递员负责一个小区或者一个园区的业务,并且其服务成本比人口密度低的农村还低很多。
总之,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不够高,那么服务水平就上不去,消费也就做不起来。
消费升级到底是什么?消费升级既不是“从在家里吃饭变成去小饭店吃饭”,也不是“从去小饭店吃饭变成去大饭店吃大餐”。这些变化只是花了更多钱,带来的影响都是有限的。
消费升级是一个高端的产品在大众群体内普及,但产品的价格仍然很便宜。消费普及才是真正的消费升级,而消费普及的难点在于距离和密度。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分工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财富水平。制造业已经实现了生产端的社会化大分工——制造汽车、生产衣服、生产家电、生产上游元器件,等等。如今,市面上的所有商品都不是一家公司从头到尾自己制造出来的。未来的服务行业也是一样,分工会越来越细化,如果人口不够密集,服务业就无法蓬勃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新的大消费时代、大服务时代,高密度城市是发展的必然,这就是未来在消费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