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郑国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9章 子产拒赏

此时的郑国,郑简公以下,其实就是郑国六卿加上一个子石在掌控着国家,六卿加上丰氏家族的子石,正好是七穆。

而子产作为七穆的国氏家族宗主,此时在郑国卿级班子中的排名并不高。

因为郑简公继位时年纪实在太小,仅仅五岁,所以郑国的政治局面是这样的:国君基本是个摆设,国政由七穆把持。

七穆,乃六卿一上大夫。六卿中,排名第一的是执国大夫,正卿。排名第二的是执政大夫,正卿,具体负责国政治理。

这里,我们再排一排七穆,这个我们是经常要理一理的,否则很容易搞乱。

执国大夫子展,即公孙舍之,罕氏家族,穆族二代。

执政大夫良霄,即公孙宵,良氏家族,穆族三代。

卿大夫子西,即公孙夏,驷氏家族,穆族二代。

卿大夫子产,即公孙侨,国氏家族,穆族二代。

卿大夫游吉,即公孙吉,亦称子太叔,游氏家族,穆族三代。

卿大夫印段,即子石,印氏家族,穆族三代。

上大夫子石,即公孙段,丰氏家族,穆族二代。

整理郑国七穆是一项相当辛苦的工作,如印氏家族和丰氏家族,都出了个子石,其实是两个人。

其中印氏家族的子石已经为卿大夫,而丰氏家族的现在仍旧是一介上大夫。

为了区别两人,我们把印氏家族的子石称印段,丰氏家族的子石称子石。

很显然,在当时的郑国卿大夫中,子产仅仅排在第四位而已。

但讨伐陈国,使郑国获得了无数的陈国财物,子产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

再加上此次出使晋国,又是子产舌战晋国,为郑国获得了荣誉,所以郑简公决定对有功之臣进行奖赏。

首先是奖赏子展。子展获得的赏赐是一辆超豪华马车和一套朝服,以及八座城邑。

子展在他的正卿岗位兢兢业业,无愧于执国大夫一职。

作为穆族第二代的佼佼者,他在七穆中有着自己的核心势力,这是他的父亲子罕留下的。

子罕与子驷、子丰是同母兄弟,这样的血缘关系使这三穆的关系最为密切。

自己有能力,且有实力,而且又与子产这样的大能人关系处得不错,经常听取子产的意见建议,所以子展的工作相当出色,威望也非常高。

那个时候的郑国,正因为有子展把控着大局,所以谁也不敢乱动。子展获得国君的重赏,当之无愧。

郑简公奖赏给子产的仅仅比子展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一辆豪华马车,但马车上的饰品比子展那辆少了一点。

也有一套朝服,但朝服的等级也稍低了一点。也奖励了城邑,奖励的是六座城邑。

“子产受之无愧,应该奖赏,子产为郑国立了大功啊。”郑国人都认为郑简公这样的奖赏非常到位。

“望爱卿戒骄戒躁,继续为郑国作出新的贡献。”郑简公这样勉励子产。

“主公如此厚爱,臣感激涕零,定当竭尽全力,忠君奉国。然臣目前封邑已经足够养活家人,故无需再赏城邑了。”子产先是以谢恩,再是拒绝了城邑。

“那不行,寡人此举,已经和执国、执政两位爱卿商议过了。大家都没有意见,收下吧,这是爱卿应得的。”郑简公坚持要赏赐。

“子产,收下吧,这是你为郑国所作贡献的奖赏,是你的光荣。”子展也来劝子产,大家都纷纷表态,子产应当收下这份奖赏。

但子产仍旧坚持不受城邑,但实在拗不过大家,最后接受了三座城邑。

子产的理由是自己在卿级班子中的地位与所得奖赏不匹配。

自己排名第四,第一位的子展是六城,那第二位的良霄是五城,第三位的子西是四城,自己最多只能得三城。

子产家里很富庶吗?

当然不是。

子产已经看到了郑国政坛上存在的危机,他想起了自己的叔叔子张。

子张去世前,除了留给儿子必要的土地外,其余的土地全都还给了郑国公室。

子产深知子张的用意,这才是真正保全家族的明智之举!

虽然,眼下的郑国政坛,貌似风平浪静,那是因为郑国的外部环境实在太恶劣了。

夹在晋国、楚国两强争霸夹缝中,大家无可奈何地都把心思用在了国际事务上。

但一旦世界和平了,或国际矛盾稍稍缓和,那国家的内部矛盾便会显现出来。

如晋国的内部矛盾,主要在卿大夫之间的争斗中爆发,郑国的内部矛盾,主要就在七穆之间爆发。

子产所在的国氏家族目前势力相对较弱,所以,作为宗主的子产必须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引起其他家族的忌恨,更不能随便选边站队。

在春秋江湖上,最血腥的往往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国家内部的权力斗争。

一家之主如果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极有可能轻轻松松就导致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剧。

多作奉献少要功劳,这便是子产的理念,在官场上保全自己的理念,低调的理念。

如果良霄也能这样做,那良霄这个执政大夫一定做得很好。

作为执政大夫,良霄的工作量当然也是大的。良霄做了不少工作,自己总认为功劳很大,于是良霄便经常自以为是。

良霄总以为国君应该多赏赐他,但他确实没有什么特殊的表现,所以大家也不怎么鸟他。

于是,良霄经常发牢骚。

身居执政大夫高位,却总是自以为是,那一定会有许多麻烦。而良霄却往往看不到这样的麻烦,这便为自己种下了祸根。

而这种祸根,总有一天会将良霄自己置于死地。

楚国与晋国终于达成和平协议了,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调解下,楚国、晋国签署了和平协议。

同时签署这个协议的还有齐国、秦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宋国、邾国、滕国等共14个诸侯国。

于是,整个春秋江湖便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各国间停止战争,一切国际争端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

全世界的诸侯国都尊晋国、楚国为共同的江湖盟主;

除了齐国和秦国外,各国都要向晋国和楚国朝贡。

就这样,世界被划分成了四个世界:

第一世界,楚国和晋国,同为盟主,享受着各诸侯国的进贡。

第二世界,秦国和齐国,不需要缴纳保护费,享受着自己附庸国的纳贡。

第三世界,卫、郑、宋、曹、陈、蔡等国,既要向楚国纳贡,同时也要向晋国纳贡。

第四世界,那便是各诸侯国自己的附庸国,继续向自己的宗主国纳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