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十五、十六世纪中国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巡行与访友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寄托自己身心情感的重要方式,是投身到自然的山水之中,王守仁也不例外。

在“审录”江北的过程中,王守仁周游了江南、江北不少地方。所到之处,探胜访古,吟诗会友,诗文唱和,论道谈经。

弘治十四年秋天,他到了凤阳望谯楼,有诗:“客思江南惟故国,雁飞天北碍长风。”[7]

由凤阳,南下到庐州府的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当时,他和当地官员王璟,有所交往。[8]

这时,王守仁的身体状况不太好,“感微寒”,有点发烧,所以对于王璟送的礼也无法亲自面见答谢。王守仁对于前辈和地方先贤,颇为尊重,注意恪守为后辈的礼节,于是派门人前往致谢。

经无为州,王守仁沿江南下,弘治十五年正月元旦,王守仁到了池州。当日,就游了九华山。后写了《九华山赋》等文字。[9]在游山时,宿无相、化城诸寺,曾和佛道人士、隐遁“异人”相遇,与之交往,并探索佛、道和儒学精微。[10]

可见王守仁在思考探索人生。一方面,他关注周濂溪、程明道等人的学说,抱有好感,想由此探究儒学的真谛;另一方面,对神仙、道教、佛教也没有完全放弃,也在思索。这在《九华山赋》中表现了出来。赋中曰“逝予将遗世而独立,采石芝于层霄”,这样可以脱离“豗嚣”,有着出世的意欲。而看到国家所面临狂寇的猖獗,看到百姓的艰辛现状,又涌动着“欲请长缨于阙下”的壮怀。[11]既担心自己“力微而任重,惧覆败于或遭”,[12]又感慨人生短促,自己不应“同草木而腐朽”,当不避“群喙”,勇敢前行。[13]

总之,在这时的王守仁身上,时而显现出一种矛盾心理:既抱有济世之宏愿,想要努力担当重任,又受到世间宵小讥讽,想要遁隐出世。

弘治十五年(壬戌)正月,王守仁仍在池州。其间,趁公务之余,又到当地的名山——齐山游,撰写了《游齐山赋》。[14]

在此赋中,他首先说:“适公事之甫暇,乘案牍之余辉。”在新年之际,到齐山一游。登山观览,当时雨后日出,霓虹麾彩,峰岩开豁,山色鲜朗。望着变幻的景观,俯视滚滚东去的长江,他感慨:“叹人事之倏忽,晞草露于须斯。”认为:“敬长生之可期,吾视弃富贵如砾瓦。吾将旷八极以遨游,登九天而视下。”颇有想要出世求仙的气息。[15] 但又“叹仙质之未化”,顾及“君亲”,所以难以舍弃独往,[16]还是有着矛盾。这种来回反复、权衡斟酌,反映了王守仁这一时期的思想,处在养身独善与济世安民的交织反复之中。

从池州出发,王守仁到了芜湖。在芜湖,他造访了刑部郎中李贡[17]。然后,顺江而下,到镇江,游历北固山、京口三山的寺院,并撰有《游北固山》《赠京口三山僧(四首)》《屋舟为京口钱宗玉作》等诗。[18]

弘治十五年三月,王守仁南下到苏州,访吴氏海天楼。作《姑苏吴氏海天楼次邝尹韵》,有曰:“晴雪吹寒春事浓,江楼三月尚残冬。”[19]可见当时境况。

路过吴江,又写了《登吴江塔》《仰高亭》等诗。“秋兴绝怜红树晚,闲心并在白鸥前。”“莫向病夫询出处,梦魂常绕碧溪烟。”(《仰高亭》)诗情画意之间,透漏出生病的懒散。

在上述游历的过程中,王守仁结交了各个方面的人士,了解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情况,接触到了不少佛、道教的寺院和人士,探讨了养生和各种教义,对他的思想变化当然有影响。在这样的行程途中,王守仁也写了不少诗文。此时他对于诗赋之作,依旧抱有一定的热情,这是他创作丰盛的时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