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那许多“不敢”
你好,我是李一诺。感谢你翻开这本书。
这本书也许你只是随意翻看,也许是特地买来看的,也许是朋友赠予的,但不管怎样,你在此时此刻翻开这本书,并非偶然。
为什么并非偶然,等你看到最后,就会有答案。我很高兴和你一起踏上这段与答案相遇的旅程。
很多朋友知道我,是因为我的一些外在标签:清华大学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曾经的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奴隶社会”公众号和一土教育的联合创始人,有马甲线的三个孩子的妈妈,等等。
此刻的你也有许多外在标签,它们来自社会的评估体系。用好标签,有时候可以提高我们认知事物的效率。但是人何其复杂?外在可见的只是皮毛。
每个真实的人都远远不是这些标签可以定义的。
今天我们能因这本书相遇,是借由了这些标签。但我想让你能真正看进心里,能和我一起经历这趟寻找人生力量之旅的,不是性别、学历、职业、成就等表象,而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情感共鸣,那些不间断的自我怀疑和恐惧,那些在自我怀疑的空隙里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渴求,那些在孤独中发出的对生命和世界的追问。
从“不敢”到发光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工作16年,其中运营公众号7年,做妈妈也有11年了。
说实话,这一路走来的过程不是由一个个奇迹故事串起来的,恰恰相反,是从一个个“不敢”中跌跌撞撞而来的。
每一个“不敢”在当时都理由充分、天经地义。但陷在那些天经地义里时,我却看不到出路。
最终,每一次走出“不敢”,都是因生活的推动,从“不敢”到不得不转身面对困境,不得不“敢”。
这些年我收到过很多朋友发来的人生追问,这些问题各式各样,大多关于人生的困境以及随之而来的无力感,譬如:
→我是大学生,很快要毕业了,但是感觉对未来很迷茫。周围人似乎都很厉害,而我无比“菜”,面对未来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我该怎么办?
→我是个24岁的女性,临近硕士毕业,工作很难找,内卷严重。我到底该读博、考公务员,还是进企业工作,或是出国留学?
→我28岁了,觉得事业还没起色,每天就已经很忙、很累了,做的很多事好像无意义,内心又找不到奋斗的方向。我的出路在哪里?
→我是个34岁的职场妈妈,有两个孩子,现在教育领域纷繁复杂,散发着焦虑,社会竞争激烈,时间永远不够用。我到底要怎么处理这一切?
→我离婚了,觉得自己很失败。如果说外界关系都是内心的投射,是不是说明我本身就很失败?我还能有幸福吗?
如果你也在这些问题中看到了自己,我想说:
这些问题,不仅你有,大家有,我也有;以前有,今天有,以后也会有。
我们每个人面对的各种人生难题看似不同,但背后其实有共性。如果刨根问底,就会发现问题的底层总是我们无法面对的某种恐惧。
我们遇到困难的第一反应常常不是直面,而是逃避或者求助,几乎有一个固定句式:
这是我的情况。这么难,你说我该怎么办?
其实,我给不了你答案,也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一个看似残酷的真相是,人生所有的难题最终都要自己去面对和处理。说看似残酷,是因为一旦你开始面对,就会发现以前不曾了解的新大陆。
如何面对这些难题其实是有方法的。比如,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面对这个选择,我到底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这件事,为什么对我重要?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如果没那么重要,那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更深层的恐惧是什么?
→这件让我恐惧的事,是真实存在的吗?
这些问题似乎没有直接回答你的问题,然而经由这些问题,我们才会慢慢接近困境的本质,而所有困境的本质,都是我们内心底层的某种恐惧和不自洽。
从错位到自洽,正是通往真正的人生幸福的道路。
走这条路需要的是一遍一遍地“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这是圣严法师的十二字箴言。
这条路,便是通往光的路径。
做自己的太阳
有一次读者线下聚会,一位读者朋友对我说:“一诺,你就像我们的太阳,任何问题到了你这里,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一方面,我觉得这似乎是极其重大的信任;另一方面,我觉得有问题。因为我们每个人生命里真正的太阳不应该是别人,而应该是我们自己。这不是说我们不可以从别人的身上收获力量和勇气,而是这些力量最终要变成我们自己的光和亮,才能照亮我们自己的人生路。
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媒体报道人生赢家,也有人说我符合人生赢家的一些定义。
但人生赢家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赢谁呢?如果向外求,那你永远不会赢。
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和发挥自己的心力。当能够面对内心恐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坐在一座大金矿上,这里面有光,有热,有无限的包容和能量。你也会意识到,原来自己如此富有。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一点,大概就是我这些年运营公众号、写文章、做教育的初衷吧。
所以,本书虽然是讲我个人从“不敢”到“敢”的故事,但我希望你能在这些并不光鲜的突破历程里,看到你自己。
那个坐在金矿上,可以成为太阳、照亮世界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