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沉睡在帝王谷的年轻人——图坦哈蒙陵墓
在埃及古城底比斯西南,有一条绵延数百里的山谷。这条山谷险峻幽远,荒无人烟。几千年来,这里一直保持着远古的宁静,只有风声在山谷中回荡。有一天,这个山谷像是突然醒来了,热闹了许多。很多人从各地纷至沓来,朝圣似的涌向山谷。山谷中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如此吸引人们的好奇心?原来,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座法老的陵墓,大量珍贵文物和精美随葬品使这条看似平凡的山谷一下子声名显赫起来。其实,这条山谷早在古代就已经久负盛名了,许多名噪一时的法老死后都安葬于此。由于这是法老安息的神圣之地,在灵魂不灭观念盛行的埃及是不容许常人前往的,所以千百年来除了偶有大胆的盗墓者闯入外,人们对它只是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它的盛名渐渐幻化成一个神话,在现实中一点一点被人遗忘了。如今,神话又变成了现实,许多法老的陵墓被发掘出来,得以重见天日。这就是闻名埃及的“帝王谷”。图坦哈蒙陵墓便是沉睡在此的众多法老墓穴中的一座。为何这位年轻国王的陵墓保存得如此完整?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图坦哈蒙短命而亡?所谓的“法老的诅咒”真的存在吗?正是这些难解之谜促使着一批批探险家走进了这片曾经十分神圣的“帝王谷”。
法老们沉睡的圣地
法老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这个山谷中呢?我们知道,随着古埃及国力的日渐衰退,兴建豪华的金字塔已使统治者倍加吃力,加上盗墓活动的猖獗,醒目的金字塔已成为盗墓贼的首选目标。最终,在十七王朝时期,金字塔的建造戛然而止。尔后,一位在埃及历史上颇有影响的法老图特摩斯一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习惯——彻底抛弃了金字塔,选择在山谷的峭壁上营建自己的陵墓。这样的决定,现代人看来也许无足轻重。但在当时,无疑是与延续了一千七百多年的传统观念决裂。
在埃及,有这样一个传统:法老死后,将他安葬的同时,还要在陵墓的附近,再建成一座供奉法老“卡”的神庙。“卡”是人的一个灵魂,它和人的躯体并存。人死后,要指望复活,只有“卡”借助完好无损的遗体外形才能实现。然而图特摩斯一世选择在帝王谷的山崖上建造陵墓,使得他的遗体和供奉“卡”的神庙相距太远,这对“卡”附着于肉身极为不利,严重影响了他的复活。但为了防止盗墓,图特摩斯一世不得不这样做了。
因为在此之前的几个王朝中,盗墓活动日趋频繁。窃贼们不仅偷走大量陪葬品,还撬开棺材,攫取木乃伊身上的宝物,严重破坏了遗体。图特摩斯一世在位之前五百年,有人潜入泽尔王妻子的墓室,在肢解王后的木乃伊时被掠走,仓促中把木乃伊的一支手臂藏在墓室一个洞里。当这支手臂1900年被一位英国考古学家发现时,仍包裹得完整无损,上面还戴着一支贵重的紫水晶和绿松石的臂镯。如此猖獗的盗墓,特别是对遗体的毁损,使在世的法老深感恐慌和沮丧,认为这样下去,复活几无希望。
可见,图特摩斯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图特摩斯为自己选择的山谷位于首都底比斯对面的山区地段。这个山谷面向尼罗河,背靠群山,位置极佳:山谷四周峰峦起伏,犹如天然屏障;谷地曲折蜿蜒、人迹罕至,是建造陵墓的理想之地。自图特摩斯建造了第一座陵墓后,十八到二十王朝的历代诸王纷纷在此营建墓地。这个普通的山谷因此成为众多法老死后的栖身之地,被尊称为“帝王谷”。
修建帝王谷的陵墓时,要先在峭壁上开凿一条坡度很陡的长甬道,然后在岩壁里开凿墓室和修造其他建筑。甬道中一般要设有一至二个厚厚的暗门,以防窃贼轻易进入。甬道之后,是一个宽阔的前厅,前厅的四壁设有暗门,但只有一个暗门通向法老的墓室,目的在于迷惑窃贼。陵墓建成后,图特摩斯还将知道墓葬内部结构的一百多名工人统统杀掉,可见其为了防止盗墓真是煞费苦心。
无论人们在建造陵墓时多么严守机密,在防止盗墓上多么绞尽脑汁,都不可能彻底阻止盗墓行为的发生。许多盗墓贼与陵墓警卫、地方官吏沆瀣一气,贪婪地盗取了墓中那些极具诱惑力的陪葬品,并且毁坏了里面法老的尸体。图特摩斯的遗体在岩洞里放了多久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虽有严密的防护措施,他的木乃伊最终还是被人挖了出来。
这样,从图特摩斯一世开始时,法老们选择安身于岩洞之中以保全遗体的希望又破灭了。为了防止法老遗体被玷污,人们不得不将其木乃伊从陵墓中迁出,另择安葬之地。起初,这一行动是秘密进行的。就在窃贼们夜间偷运赃物的时候,另一伙神秘的人也在夜色的掩护下活动。他们像窃贼一样,在深夜中潜入谷地,费力地挖出一条通往法老陵墓的地道。他们是一些忠于法老的虔诚的僧侣,在保护法老遗体的斗争中,他们无所依靠,只有用“盗墓”的手段来防范盗墓者,和组织严密的盗贼相比,他们的行动必须更加小心、更加诡秘。他们一方面要避开贪婪的盗墓者,以防遭到突然袭击;另一方面,他们又要躲开陵墓的警卫,这倒不是害怕守墓的警卫,而是担心他们中有人走漏消息,窃贼们就会闻风而至。
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僧侣们的防护措施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官方派出军队封锁了帝王谷,派人将法老巨大的灵柩迁出重新安葬。雅赫摩斯、阿蒙霍特普一世、图特摩斯二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许多法老的遗体都相继从帝王谷转移到更为安全的地方。完成迁移后,又一批目击者丢掉了脑袋,秘密总算保住了,从帝王谷迁出的法老遗体平平安安地渡过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不为人知。如果不是后来西方探险家的来临,这些帝王谷中的法老遗体不知何时才能发现。
同图坦哈蒙法老相遇
1827年,意大利收藏家贝尔佐尼来到帝王谷,成功地挖掘出拉美西斯一世、塞索斯一世、阿埃和门图海克佩什的陵墓,这是近代帝王谷的第一次重大发现。1844年,一支德国考古队也来到帝王谷,勘探了整个墓区并仔细测量了墓区的面积。考古队离开时,也认为这里的古迹已经发掘完了,再也不会找到新的东西。尽管如此,1902年,美国人西奥多·戴维斯还是组织了一批人来到帝王谷挖掘。他们连续挖掘了12个冬天,戴维斯收获甚大,他发现了图特摩斯四世、西普塔赫、霍连姆赫布等法老的陵墓,甚至还发现了埃及历史上有名的宗教改革家阿蒙霍特普四世即埃赫那吞的陵墓。至此为止,似乎应该认为帝王谷已经被发掘殆尽,不会再有什么了。
然而,不久之后的一次发现竟成为帝王谷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1914年,两位英国人来到帝王谷,他们满怀信心,认为帝王谷里还会有重大发现。两个人中一个是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另一个是考古爱好者卡纳冯伯爵。
卡特出身贫寒,自幼从靠制图和画水彩画谋生的父亲那里学得了一手绘画的本领。17岁时,他作为文物绘画者来到埃及。1899年,他被任命为埃及文物局的一名监察员。1908年,他结识了当时出资在埃及从事多项考古挖掘的英国勋爵卡纳冯。卡特向卡纳冯提出资助寻找图特哈蒙墓的要求,卡纳冯欣然同意。帝王谷干旱无雨,终年酷热,夏日犹如火炉。考古挖掘一般于10月底开始至次年3月止,这一段时间称为一个考古季节。1917年秋,卡特选择了一块三角形的地带,领着50名民工开始挖掘。这块地方位于已经发掘的三位法老陵墓之间,面积约一公顷,但工程极其浩繁、艰苦,他们必须用镐、锄、篓等简单工具,将几十万立方米的大小石块和沙砾刨开、运走。卡特连续挖了几个季度,收获不大。这时,卡纳冯灰心了,准备打退堂鼓。1921年,纽约博物馆在鉴定收购到的几件埃及文物时,意外地发现它们竟是图坦哈蒙木乃伊时的器皿,有的还是木乃伊安葬仪式上的用品,这些东西无疑是证明图坦哈蒙墓存在的铁证。消息传来,卡特不胜欣喜,坚信一定能找到图坦哈蒙墓,卡纳冯也同意继续承担一季的挖掘费用。
1922年11月4日的清晨,卡特来到工地,见工人们与往日不同,正围着一圈在静悄悄地观看什么。卡特快步上前,民工队长兴奋地报告说,当他们拆除一座石屋的断垣时,发现一条呈45度通往拉美西斯六世陵墓下面的岩石台阶。在小心翼翼地挖掘和清理出16级台阶后,露出了一座门,门上用胶泥封着胡狼形的守墓神安努比斯女神图案。凭着在埃及多年考古的经验,卡特确信它是王室的封印,一座新的王陵发现了。卡特让民工们掩埋石级,急忙回到卢克索,致电在伦敦的卡纳冯:“我们终于在出谷里找到一座重要的陵墓,封印完好。恭候您的光临。”
11月23日,卡纳冯带着女儿赶到帝王谷。在第一道门上,他们见到至少有两处开启与封闭的痕迹。打开后,里面是一条堆满碎石、长7.6米的甬道。将乱石运走后,露出了与第一道门类似的第二道门。在举行正式的开门仪式时,卡特的心情又紧张,又激动。他攥着铁杵,发颤地在门的左上角凿开一个小孔,点燃蜡烛,移近孔口,试探着是否有腐败的毒气泄出,然后把孔凿大,探首向内窥视。卡特在其所著的《图坦哈蒙之墓》一书中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起初,我什么也看不见,洞里一片漆黑,散发出的热气使烛光摇曳不停。慢慢地我的眼睛适应了微弱的光线,里面的物体渐渐地显现出来了:有奇形怪状的动物像,各种神灵的雕塑,闪闪发亮的金子……我惊得哑口无言。卡纳冯在一旁忍不住追问:‘你看到什么没有?’‘有,有,全是了不起的东西!’我回答说。”
随后,卡特把孔开大,钻进室内。室不大,深36米,宽8米,高2.3米,墙上涂着白泥灰,地上堆积着许多随葬物。它似乎是一间仓库,看样子盗贼并未光顾过。在手电筒的照耀下,有的物品显得怪模怪样,令人毛骨悚然。沿西墙有一张闪烁光芒的金色躺椅,它的四侧和四个椅脚都雕刻着怪兽图像。门的右边肃立着两尊真人般大小的塑像。像身涂着黑色,下身穿金裙衣,手持金杖和哑铃式的金锤,脚穿金凉鞋。两像相对而立,威严如卫士。这是两座图坦哈蒙法老的塑像。此外,室内还有许多镶嵌精巧的箱、匣、雪花石膏的花瓶、包金的战车等等。卡特打着手电筒仔细搜索,在北墙找到另一道用胶泥封印的石门。他撬掉几块石头,钻进去,发现是一条狭窄的通道,它的尽头有两扇橱门式的双开门,门上了闩,但未加封印。这是一个巨大的包金木“柜”,“柜”长5米,宽3.3米,高2.75米,它的顶部几乎碰到石室的天花板。门启开后,照见一顶薄薄的亚麻布纱帷,上面挂有几十枚镀金的蔷薇花饰。卡特轻轻掀起纱帷,露出了第二道门,门上包着一层金箔,雕刻着古埃及文字。通过这道门,又见另一扇敞开的门。这是一间正方形的屋子,中央高台上匍匐着安努比斯神。
1924年2月13日,卡特打开第四个木“柜”,见到一具长2.75米、高和宽都为1.5米的洁白的石英岩棺。这时候,卡特才恍然大悟,原来四个木“柜”是石棺外面的四个木套(木棺)。吊起一吨重的棺盖,又见一具图坦哈蒙人面形的贴金木棺。图坦哈蒙头戴王冠,两手执着权杖与鞭子交叉在胸,脸部端庄、清秀、和蔼。这是一件华丽、高超的古代工艺珍品,在灯光照耀下,棺面嵌着的各种宝石和琉璃光彩夺目。移开棺盖,一块薄如蝉翼的亚麻布罩着又一具图坦哈蒙脸型的木棺,它比第一具木棺更精美。再一次掀起木棺盖,卷起复盖的亚麻布,人们惊奇地看到,它竟是一口长1.8米、厚1.5公分、重达110公斤的纯金棺。棺的外形为图坦哈蒙法老,貌似死神奥西里斯,两手依然交叉在胸。打开金棺盖,终于显露出图坦哈蒙的木乃伊,不过,他的头部罩着金面具,身上裹着金铠甲,金面具按图坦哈蒙生前的脸型铸成,头戴“奈姆斯”王冠,额上装饰着法老的标志鹰和眼镜蛇,下颌蓄着长须。就这样,图坦哈蒙法老安眠于有4层木棺、1层石棺、3层内棺,共8层棺廊之中。在墓室以东的一间石室内,卡特找到了藏有图坦哈蒙木乃伊内脏的小金棺。木乃伊除了戴着金制面具的头部外,全身都浇以一种黏稠的油膏,用以防腐。因为年代久远,油膏已发生氧化作用,严重烧坏了木乃伊,这是发掘过程中唯一遗憾的事。
卡特轻轻地摘下面具,慢慢剥去木乃伊脸上的裹布。图坦哈蒙的面孔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一个青年人的面孔,线条柔和,极富教养;这张脸恬静而安详,宛如刚刚睡去。三千多年来,图坦哈蒙第一次接触到生人的目光。人们满怀虔诚之心端详着图坦哈蒙的脸庞,就像在参拜三千多年前的法老,那种感觉十分复杂,难以用语言描述。历史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既显得近在咫尺又好像远不可及。昨天和今天已没有时间界限,它们神奇地交融在一起。金棺上年轻的法老的箴言格外醒目:我看见了昨天,我知道明天。卡特跨越三千年时空,终于找到了法老。
疾病还是谋杀?
1925年11月11日,开罗大学解剖室内气氛十分严肃,这里正在进行一次紧张的、史无前例的解剖手术,解剖的对象便是大名鼎鼎、轰动世界的图坦哈蒙木乃伊。此时此刻,他平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头部的金面具和身上的金铠甲已摘下,露出了亚麻布包扎的躯体。亚麻布由于长期的碳化,已变得十分酥脆。解剖师不得不在它的外表涂上一层石蜡,等石蜡冷却后,用锋利的手术刀小心地在外层中央切一道口,将绷带一层层解开,每两层绷带之间都发现了一些随葬物,包括俄赛利斯和伊西丝神像、权杖、护符、腰刀、手镯、戒指等,计143件。剃得干干净净的木乃伊头上戴着一顶镶嵌珍珠的刺绣小帽。用柔软的貂皮刷子轻轻剧去腐烂的皮屑,显露出图坦哈蒙的真面貌。他的皮肤灼伤似的黝黑,两眼微开,眼睫毛很长,鼻子由于受压略呈扁平,鼻孔内塞着编织物,上唇微微上翘,露出两排大门牙,耳朵不大,耳垂上扎有针眼,左面颊有一处凹进,好像是一块伤痕,头骨内塞有填充物,腹部有切口,内脏已由此取出。木乃伊的手、脚、生殖器分别包扎,两手戴有13只手镯,交叉状置于胸前,右手放在左臂上,左手在右边肋骨上。木乃伊的躯体萎缩、纤弱,全长1.65米,估计生前身高1.7米以上。检查骨骼表明,他死于18岁至20岁之间。
由于图坦哈蒙木乃伊已有腐烂现象,无法保存,遂于解剖后运回帝王谷重新葬入他的墓内。图坦哈蒙陵墓的发现和木乃伊的解剖,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为什么图坦哈蒙陵墓不同于其他王陵,开凿于地下,规模小,风格不同?为什么随葬物凌乱堆积而不是有秩序地陈放?为什么他年轻即夭折?他的左颊伤痕是怎么回事?死因何在?人们进行了种种的猜测与推理,有人说他是被杀,有人认为是病死,甚至有的更为具体,说是死于肺痨病。
1961年,英国利物浦的哈里森博士携带一架手提式X透视机专程前往帝王谷,给图坦哈蒙木乃伊做透视检查。50张X光照片使他得出如下诊断:后脑勺有裂痕,可能遭重击后死亡。他的观点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有人支持,也有人持异议。反对者认为后脑勺裂痕可能是受金面具长期重压的结果,X光照片无法区分被打死时的溢血还是制作木乃伊时的出血;支持者认为,木乃伊的脑汁是用勺子从鼻孔里掏出,后脑勺裂痕肯定是伤痕,并从历史上图坦哈蒙的处境加以论证。图坦哈蒙究竟何许人也,史籍记载甚少。只知道他是第十八王朝第12位法老。公元前1380年,埃及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法老,反对当时盛行的崇拜阿蒙神之风,创立笃信阿吞神的一神教,自称是阿赫那吞(意为阿吞神之奴仆),并将首都从底比斯往北迁到特勒阿玛尔纳。他去世后,塞门·卡莱阿执政三年,病故后图坦哈蒙继位。图坦哈蒙原名图坦·安赫·阿吞,他的亲缘关系不详。有人认为他与塞门·卡莱阿同为阿赫那吞之子,也有人说他们是阿赫那吞的同父异母弟弟。但有一点大家是公认的,他们都是阿赫那吞的女婿(古时兄弟姊妹间通婚是常事)。阿赫那吞死后,阿蒙神祭司的权势剧增。图坦哈蒙约八九岁时登基为新法老,在特勒阿玛尔纳居住约两年,在祭司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放弃信仰阿吞神,将首都迁回底比斯,并更名为图坦·安赫·阿蒙,表示忠于阿蒙神。他在底比斯继续当政六七年,于公元前1350年莫名其妙地死亡。图坦哈蒙在位时年幼无力,大权落在老臣阿伊和军队司令胡尔·麦赫手里。阿伊老谋深算,是图坦哈蒙的岳母纳菲尔蒂蒂的奶妈之夫。图坦哈蒙死后,他上台当了法老。1954年在卢克索发现一块石刻,上面刻着阿伊是图坦哈蒙的摄政王,在一枚戒指上还把阿伊和图坦哈蒙王后的名字刻在一起。这使一些历史学家们怀疑,图坦哈蒙生前名为法老,实为傀儡,处于无权无势的地位。阿伊害死了图坦哈蒙,并娶了比他小几十岁的图坦哈蒙遗孀为王后。此外,古代赫悌国有一篇记载:古时埃及有一位公主(佚名)秘密地写信给小亚细亚的赫悌国国王,信里说她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夫君,膝下无子女继承王位,她不愿下嫁臣民,切望国王派一位王子前来和她完婚,并继承埃及国王的王位。赫悌国国王见信后十分犹豫,担心它是一个骗局。于是公主再修书一封,表明她的诚意。国王见到第二封信,决定派一位王子前往埃及,但不幸的是埃及军队司令获悉此事后在途中杀死了王子。历史学家们分析,这位公主便是图坦哈蒙的王后。看来,图坦哈蒙遇害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这个论点成立,图坦哈蒙墓小而凌乱的原因也就容易解释了:年轻的图坦哈蒙突遭暗算,来不及建王陵,匆忙地葬入一位高级官吏的墓地,由于墓小,生前用品只好作为随葬物堆放墓内。
法老的诅咒
1922年11月19日,人们在发掘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哈蒙墓时,在甬道里首次发现了这样的咒语:谁扰乱了这位法老的安宁,展翅的死神将降临他头上。在主墓室一尊神像的背面,又写着另外一行咒语:我是图坦哈蒙的保卫者,是我用沙漠之火驱赶那些盗墓贼。
事后,花费巨资赞助并参与了此次发掘的卡纳冯勋爵在5个月后死于开罗一家医院。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在连续发烧了12天后,半夜1点50分护士进屋告诉我父亲已去世。当我走进他房间时,全医院的灯光突然熄灭了。我们询问了电力公司,他们对突然停电提不出合理的解释。”到1929年,直接或间接参与这次发掘的人员中,有22人死因不明,包括第一个解开图坦哈蒙裹尸布,给他用X光透视的雷德。他在拍了几张X光片后,身体忽然极度虚弱,第二年回到伦敦就死了。
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学者菲利浦·范登堡写了一本题为《法老的咒语》的书,在欧美风靡一时。他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意外”的死亡,以论证和解释法老的咒语。书是以开罗博物馆馆长加麦尔·梅菲兹之死开头的。在梅菲兹死前的一个星期,作者曾采访了他,问他是否相信法老咒语。他回答说:“要是你把这些神秘的死亡事件统统加在一起很可能你对这些咒语深信不疑,特别是在古埃及的典籍中,像这样的咒语比比皆是。”他接着说道:“我不信这个邪。我一辈子与法老的陵墓和木乃伊打交道,你瞧,我不是活得挺好嘛……”谁知,在一个星期后,当开罗博物馆准备把图坦哈蒙的金面具和其他珠宝运往伦敦展览,以纪念发掘图坦哈蒙陵墓50周年时,梅菲兹却死了,终年只有52岁。
范登堡列举的另一个著名人物是商博良。在他成功地识读了埃及古文字后,1827年,法国政府赞助他率领一支探险队前往埃及,从事金字塔的实地考察研究,从而实现了他童年时的梦想。但他1832年平安地返回法国后,却突然中风去世,年仅42岁。法老咒语真的有如此威力吗?还是仅仅是巧合?
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这些“意外”事件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研究,并作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他们指出,在古埃及,法老死后,随葬品除珍宝、工艺品、衣服和兵器外,墓中还放置了许多水果、蔬菜和其他食品。后者因年长日久便腐烂成为有机物质,于是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霉菌。这些霉菌在空气稀薄的墓穴中,可以生存几千年,并变为一种肉眼难以看到的细微尘埃,黏附在墓壁上。人们吸这种霉菌后,肺部因为感染而急性发炎,出现高烧现象,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亡。此外,部分学者认为,法老们为了惩罚非法侵入陵墓的人,他们把有毒的物质或病菌置于墓中的物体上,甚至依附于木乃伊身上。例如,在陵墓内彩色壁画的颜料里,就含有砒霜等剧毒,在墓内点燃在砷溶液里浸泡过的蜡烛,就能马上制造出毒气,在不通风的情况下,这种毒气可经久不散。长期以来,人们对埃及木乃伊为什么呈黑色感到奇怪。答案就是细菌作用的结果。因为不见阳光、不通空气的墓室是细菌滋生的良好温床,但它们要靠动植物来供给养分,涂于尸体外表的油脂、松脂甚至于尸体本身都成了它们取得养分的来源,尸体因而发生分解,炭化变黑。于是,那些经常接触这些有毒物质或气体的人便易引发各种怪病,直至死亡。
当然,以上的解释并不能令所有的人都信服,关于“法老的诅咒”的研究仍在继续中。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法老咒语本身对人体是没有直接危害的。否则,每年就不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去参观金字塔和法老的饰物、木乃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