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做人 精明做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做事有一条真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总会犯一些错误,其中大部分原因就是目光过于短浅,只注重近期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结果。在职场中,做事时你必须深谋远虑,只有这样,你才能适应职场,从而在竞争中胜出,稳步晋升。

福祸就是一线间的事

祸患起于细微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祸患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事情初期的怠惰和松懈。就好像有人患病一样,开始病情轻微,对身体好像没多大影响,就自以为体质好,能抵御得了,因而抱着无大碍的心理,结果往往因为延误了治疗而酿成重病甚至丧生,后悔时已经迟了。“有病早治,无病防身”,这句话也可以运用到日常工作和事业经营管理上去。

怠惰松懈、马虎随意,或焦躁厌烦、急功近利等,都可能导致对细微问题的忽视,或是不能觉察,或是有所觉察而认为无所谓,都因一念之疏忽,造成了事情的恶化,而后果严重时又惊慌失措,以至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种教训在日常生活中可说是屡见不鲜而且很深刻的。

现实生活中,小人如没有过人的才能,就无以为乱大局,如果他们的才能肯为企业重用,尚可容于君子。但是,往往他们不知天高地厚,唯恐天下不乱,一旦有机会,就会跳出来,蛊惑人心,兴风作浪,是企业的不安定因素。

判断这样的人处理这样的事,有时必须从细微处着眼,一旦发现有不利的苗头,就应立即采取措施,断然扼制于未然。

智慧宝典

中国人最喜欢用“好”、“坏”来评价人和事。人有“好人”、“坏人”的区别,事情也有“好事”、“坏事”的差异。其实,“好”与“坏”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判断,有时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世事无常,祸福相依,在许多情况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又可以演变为“好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想做一番大事,若不能体察细微之处的种种情势,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

学会自我掌握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虽然掌握着大量财富,但是非常节俭。他有一双穿了多年的光头皮鞋,一直不忍舍弃。有一次出访英国的时候,在出访之前,洛克菲勒换了身笔挺的西装,穿的却还是那双光头皮鞋。看到这种情形,随行人员建议他换一双,而洛克菲勒却说:“没关系,反正在英国没有人认识我。”

访问结束之后,洛克菲勒一行就要返回美国了,那位随行人员想,在英国没人认识洛克菲勒,这次回美国可是人人都认识他,这次他该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了吧。于是,他又建议洛克菲勒换掉那双光头皮鞋,谁知洛克菲勒笑呵呵地说:“没关系,反正在美国都已经认识我了。”

洛克菲勒不以他人的眼光行事,而是凭借自己的意志决定事物的好坏,实在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遇到事情的时候,断然判定是好是坏,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常常让我们的思维固定化,对事物抱有某种成见,很难与人正常相处,也很难把事情处理得圆满妥当。

智慧宝典

做人做事,必须从总体上有一个全局的把握。但是,以“好”、“坏”来评价,总是缺乏客观依据,更多的是主观想象。

骄傲易生祸端

人生得意须尽欢。遇到好事的时候,享受成功的喜悦、掌声,内心产生一丝轻狂是自然的事情。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如果终日骄横行事、目中无人,只能使我们成为他人眼中不受欢迎的对象。在必%要的傲气之外保持一份谦卑,会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是全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前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虽然革命胜利了,但是更要忍耐骄傲、躁进的冲动,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否则就可能大意失荆州。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个人成长的过程永远没有止境,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到勤奋努力上,并注意不断提升自我境界,可以使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不可否认,遇到高兴的事情后,人们喜欢倾听赞美的言辞,但是面对外在的夸奖,我们要保持冷静思考,不能恃宠而骄,最后断送美好的发展前程。我们常常说“捧杀”一个人,这是有现实依据的。因为在夸耀中,当事人变得骄傲自满,很容易裹足不前、自取灭亡。所以为人处事要力戒骄奢。

智慧宝典

“骄兵必败”,一支傲气十足的军队会产生轻敌思想,最后失去强大的战斗力。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一个人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比如,在企业内部,如果从普通员工到上层领导都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最后只能是长胜将军败走麦城。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一定要力戒自己的傲气,踏踏实实做事,专注于日常行动的点点滴滴。

辩证看待得失

“好事”与“坏事”,“祸”与“福”,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因此,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单纯从好坏上给出评价,而要善于把握事情的发展趋势,进行总体的评判。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诱惑,当人们追逐美好的事物时,常常出现两种结果,即好与坏,得与失,它会深刻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包括处世态度、生活哲学等。一个成功人士和一个普通民众的心境是不同的,就在于他们的得失存在差异。在人生过程中,我们可能左右不了自己的成败得失,但却可以掌控自己的心境,以辩证的观点看待生活中的得失,可以使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从容面对人生各种挑战。

在商业活动中,投资人面对利益的诱惑,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些人获得利润后,不懂得进退之道,一味推行“资本扩张”战略,结果贪图一时的规模而使企业失去了正常运作的基础,结果导致彻底破产。生活中,一些人面对美食的诱惑,难以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结果导致肥胖,或者引起身体疾病复发,这些都是贪得一时失一世的深刻教训。

遇到坏事,辩证看得失,这是我们保持良好人生状态的关键。积极乐观的人说到底是对得失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遇到困难、面对失去时,往往会对着镜子给自己微笑、鼓励,提醒自己敞开胸怀,不要让失去的事物干扰自己未来的快乐;而在受到利益的诱惑时则会不贪心,懂得适时退却的道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坦然的心态,养成辩证看待得失的个性,才能收获快乐和幸福。

智慧宝典

执著追求但不贪婪。在获取成功的道路上,执著追求是我们奋勇前进的必备素质;但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是不正确的。有时候,一时的贪婪会使我们陷入危险的境地,这种做法是短视行为,不值得提倡。

保持平常心态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我们在生活中要扮演各种角色。渴望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每个人的目标,但是在整个行进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让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善于思考、感悟人生,才能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倒下,在平淡中体验到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有一次,一位弟子问慧海:“师父修道,需要用功吗?”慧海回答说:“是的,当然需要用功。”弟子又问:“那么,应该如何用功呢?”慧海说:“这很简单,当我们感到饥饿就吃饭,感到困乏就睡觉。”弟子疑惑不解,于是接着问:“天下的人都和您一样用功修道吗?”慧海说:“当然不是。有人吃饭时,不肯用心吃,会有很多要求;睡觉时不肯好好睡,而是胡思乱想。”

慧海的描述反映了生活中许多人的真实心境。人们在希望获得宏大的伟业时,只专注于崇高的目标,在日常事务上却不肯认真对待,结果失去了许多快乐和幸福。吃饭睡觉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许多人却不能把这两件事情做好;自己在事业与情感上遭遇挫折时,不能奋发图强,而是沉迷于失败的回忆,这些都是不能保持平常心的表现。生活的艺术就在于把日常中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好。

智慧宝典

遇到挫折打击时,保持一颗平常心最重要。所谓“平常心”,是指人们在任何环境中、任何条件下,都能以平常心泰然处之。在生活中,我们既要有积极向前的斗志,又要有坦然面对结果的勇气。在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要赢得起、输得起,得意不忘形、失意不落魄,越挫越勇。具备了这种心态后,我们才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世间的万物,从而在思考中感悟人生,提升自我。

防患于未然是最要紧的工作

凡事都有征兆

春秋时,秦武王派甘茂进攻韩国的宜阳(公元前308年),甘茂担心会遭人诬陷毁谤,于是对武王说:

“以前,曾参住在费邑的时候,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人家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才不会杀人。’继续自在地织布。不久,另一个人又告诉她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依旧自在地织布。不久,又有第三个人向她说:‘曾参杀人。’他的母亲立刻丢下梭,离开织机逃走了。”

“以曾参的贤明和母亲对他的信任,有三个人接连造谣,他的母亲都怀疑、害怕了。我去攻韩国,小人进谗言则无处容身,请主公明察。”

这就是“深谋远虑”,“老谋深算”,是处理当前与将来长远关系的至高准则。封建时代,很多大臣就是在这个题目上做文章,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卢绾。发兵之后,有人揭发樊哙在刘邦生病时与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杀绝。刘邦很生气,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立即在军中把樊哙斩首。

陈平接受任务后,私下里同周勃商量说:“樊哙是功臣,又是吕后的妹夫。皇上只是一时恼怒,想杀掉他。但是皇上已经病重,未来是什么情况,并不明白。所以还是不把樊哙马上斩首,只是把他押回来让皇上自己下命令杀掉为好。”周勃也同意这样做。

后来,在押送樊哙回京的路上,陈平听见刘邦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回向吕后报告逮捕樊哙的经过,吕后叫他把樊哙放了。因为他没有照刘邦的旨意杀死樊哙,所以吕后还是信任他的,又让他做太子的老师。以后吕后家族要为樊哙报复陈平,在吕后那里也通不过了。

智慧宝典

有时候,事情虽然还没真正发生,迹象其实已经显露。如果不能从初期的迹象去掌握即将发生的事实,就会像无知的雀鸟,筑巢所在的柴薪已经冒起烟火,还优哉游哉不知躲避防范,这是非常危险的。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只要见到一点迹象,就能判断出事情未来的发展,采取适当的行动。

切勿以卵击石

生活中,免不了与上级打交道。领导往往有着很强的尊严感。行使权力、发布命令,使事情向着自己所预想的目标发展,会给他带来这种感觉。而尊严是一个人最敏锐、最脆弱的感觉,侵犯尊严便等于是对人的污辱和蔑视。这在自认为理所当然地享受人尊重的领导的眼里,是绝对不能被容忍,更不能被谅解的。

许多时候,下级的冲撞会使领导下不了台,面子难堪。如果领导的命令确有不足,采用对抗的方式去对待领导,这无疑会使他感到尊严受损,以敌意来对抗敌意。特别是在一些公开场合,领导是十分重视自己的权威的,或许他会表示,可以考虑你的某些提议,但他绝不会允许你对他的权威提出挑战。

下级冲撞领导,一般都会使用比较过激的言辞,特别是一些很伤感情的过头的话,这些话会像一把把尖刀直刺向领导的内心,这势必会惹得他怒火中烧,大发雷霆,视你为敌。在这种情形下,你可能是出于某种忠心才说的,但如言辞不当,反而会使领导认为你是一直心怀不满。他会想:“这家伙隐藏得好深,竟骗过了我!原来他一直对我有意见、一直是三心二意,今天终于暴露出来了!”一种算总账的仇恨就会像火焰一样地烧起来,以至于失去冷静的分析。

智慧宝典

对抗会使领导失去理智。一旦尊严受损,便觉得权威受到挑战,在面子感到相当狼狈难堪时,会使他把事态看得十分严重,一时也不会考虑什么是非曲直,只有一味地宣泄。在此种情形下,领导一般都会十分激动,甚至是头脑发昏,恼羞成怒。失去冷静的判断,你就成了他的第一号敌人,过激行动常常会因此而发生。即使是当时比较克制,事后也会是越想越气恼,他会找机会报复你。

不要过于激动

三国时,诸葛亮初展才华,火烧博望坡,杀得曹军大败。曹将夏侯惇对曹操说:“刘备如此猖狂,真是心腹之患,不可不先下手为强,除掉它。”而曹操也认为,刘备、孙权乃自己统一天下之大障碍,所以决定发兵讨伐,扫平江南。

而有一大夫,叫孔融,却以刘备是汉室宗亲,孙权虎踞龙盘为名,称曹操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因此惹得曹操大怒。孔融退出,仰天长叹:“以最不仁义去讨伐最仁义者,怎么能不败呢!”结果被人听去,报告了曹操,曹操于是大怒,诛杀了他的全家。

据说,早就有人对孔融说过:“你这人刚直得有些过分了,这是你自取祸患的根本。”

孔融不谓才不高,但他未领会主人的意图和决心,出言不逊,特别是以“最不仁”来形容曹操,这怎么能不使曹操心怀懊恼,必欲杀之而后快呢!

智慧宝典

下属在与上司说话时切勿激动,要时刻提醒自己,即使自己是对的,也要注意态度、方式方法和时机问题,不要冲撞上司,引起上司的怒火,使他怨恨于你。

居功自傲不好

对于许多聪明人来说,人生的最大害处不在外部,而在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业,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往往比无所作为的人更惨。所以,一个做大事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不论任何好事,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绝对不可以功高震主,否则轻则招致他人怨恨,重则惹来杀身之祸。自古以来,如果能与别人共同拥有功劳和荣誉,就可以避免别人的加害。

事实证明,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才能防患于未然。同样,对那些可能玷污行为和名誉的事,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主动承担一些过错,引咎自责,具备这样涵养德行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汉代时晁错自认为其才智超过文帝,更是远远在朝廷诸大臣之上,暗示自己是五伯时期的佐命大臣,想让文帝把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委托给自己。这正是功高震主的表现。唐宣宗初即位,看到功高权重的李德裕,心里忌惮,很不平衡,以至头发被汗水浸湿了,这与汉大将军霍光为汉宣帝护卫车乘,而宣帝严惮心畏,像有芒刺在背有什么区别?功劳高了,人主震慑,这样的功臣当然会有自我矜傲的表现。

而韩信可谓功高盖世,但因为其声名显赫,位高震主,最终也下场可悲。秦末韩信从项梁、项羽起义,为郎中。其献策屡不被采用,投奔刘邦,被萧何荐为大将。楚汉战时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奇兵占领关中。后来,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成皋间,他被委为左丞相,领兵破魏、代,平定赵、齐,被封为齐王。后与刘邦会师于垓下,击灭项羽。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因受人诬告谋反,降为淮阴侯。陈叛乱时,有人告韩信与其同谋,欲起兵长安,被吕后诱杀未央宫。

智慧宝典

从韩信之死来看,功臣的后路极难自保。功劳很高、使人主震慑惧怕的功臣,如果再有什么居功自傲的表现,恐怕就得不到安宁了,弄不好反而招来灾祸。

学会功高自保

如何使自己避免功高震主以求自保呢?有人总结出如下几条:

1.忠实执行命令

从历史上看,循吏最易保全。《史记·循吏列传》中,司马迁所说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规,忠实执行命令,能知时务、识大体的臣子。

后世人以为只有慈爱仁惠、和善愉快、以仁义为准则的官吏才称得上“循吏”,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是遵守法令,严格地约束自己,这才是循吏的作为。在一个组织里,注意按照规则办事,就是守法的表现。

2.不参与利益争夺

即不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自己所执掌的权力中去。《论语》中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即舜和禹真是很崇高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一点也不为自己。把自己的私利参与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洁的举动,似乎可得一时之利,但最终为人们所厌恶,他的功劳再多,苦劳再大,也终会抵消。

3.早做打算

古人说:“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如果身居高位时一天应比一天更谨慎,如同行走在危险的高崖之上,即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终的人也太少了。所以,位置越高,权力越高,怀疑猜忌的人越多,不可不防,不可不早做撤退的打算。

4.时时谦让,功成身退

古人说:“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殒于深渊。”即身居高位所面临的危险惊心动魄,就像以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惧,所以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时时谦让,功成身退,可得善始善终。

5.多请教上司

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你的上司,他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在做事之前一定要主动向你的上司请教,探听他的意见,这样在办事时就有所凭借,既能保全自己,又显示了自己的谦虚。

智慧宝典

避免功高盖主,才能让自己获得安全的工作环境,否则,你将受到来自上司的巨大压力。

巧亮自己底牌

即使仅仅出于安全的考虑,以伪装的面目出现也不一定就是最佳方法,有时倒还是把自己和盘托出,让别人透彻地了解自己更加有效。

西汉三杰之一的陈平,有一次只身逃亡,船上的艄公看见他身带宝剑,知道是个军官,就觊觎他的钱财,陈平怕他由于误会而害自己性命,就故意脱了衣服光着膀子帮他摇橹,艄公见他除了一把剑之外,再无分文,也就不多费手脚了。

陈平曾为刘邦六出奇谋,功劳很大,这种让别人“洞烛”自己的小计只能算儿戏,但唐朝中兴名臣郭子仪在功成名就之后,一直保持这样一种胸无城府、一无遮拦的状态。

中国历史上多的是功高盖主的大臣,但能够善始善终的则寥寥无几,郭子仪却是其中之一。他历经唐代七朝,身居军政要职60年,被唐朝史臣裴洎称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这不能不部分归之于他的这份厚黑功夫。然而,要是把它仅仅看做一种谨慎,那是对人性、对古人的人生境界的低估。

智慧宝典

人生活在世界上,大部分时间里和大多数场合中都在演戏,都在扮演种种角色。在古代中国这样礼法烦琐的国家里,每个人都会感觉到这套角色服装的沉重,它像盔甲,更像桎梏。所以,能够摆脱这种种束缚,做到心灵之门洞开,无所隐匿,一切话都可以说于人前,一切事都可以做在当面,实在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以不变应万变

在古代兵法之中,危战是在人们处于潜在危险环境中的作战方法。人善于在安全时觉察到危险,而采取预防措施,这就是危战之术。《孙子兵法》中说,想要获得胜利,也不要忘记败的可能。也就是说要居安思危,假设万一失败的话,要事先制定好应变措施。由此可见,未雨绸缪,绝非杞人忧天,而是为了确保获胜,所以必须小心谨慎,以防患于未然。

同样,智者永远都不会满足现状,因为他们的目光总是投在远处,总能居安思危。

战国时,智伯想讨伐卫国,就给卫君送去四百匹布和一块玉璧。卫君很高兴,群臣都祝贺,只有大夫南文子面有忧色。卫君问他:“大国与我们交好,而你面有忧色,这是为什么?”南文子说:“无功而受赏,没出力而得到礼物,这是不能不明察的。送四百匹布和一块玉璧,是小国间的礼节。而大国这样做,大王就要有所提防了。”卫君把南文子的话告诉了边境部队,部队加强了防范。后来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等到了边境,见到卫国已有准备,就回去了。智伯说:“卫国有贤人,已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

俗语说:“无功不受禄。”智伯无缘无故地送卫国重礼,必定是有所图谋,南文子料定智伯是故意作出与卫国交好的姿态以掩盖起兵袭卫的真实目的。

智慧宝典

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像智伯这样的人,很善于用虚情假意打动对手,使对手麻痹大意,而出其不意地采取行动。南文子对智伯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有所警惕,清醒地认识到别人根本不会无故地给你好处。这等违反常理之事不可不查明原因,以防后患。南文子的这一韬略可于今日在各种情况下借鉴。

眼光必须放得长远些

知止所以不殆

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由此可见,“知足常乐”、“知足常安”。

老子说:“知止所以不殆。”“知止”,适可而止、适时而止,见好就收。“殆”危险也。

三国时代曹操,之所以能力挫群雄,统一北方,这与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分不开。他遇事“知止”,看风使舵,及时避险,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一次,他挥师进攻被刘备占领的汉中,初战告捷后,正在思考下一步部署,此时大将司马懿进言道:“应立即加紧进攻,乘胜追击,将大军推进蜀地,消灭刘备。否则,就会延误时机。”

然而曹操却说:“人最苦于不知足,既已得陇后,何须再贪蜀焉?”意思是说:不要冒险攻蜀了,见好就收吧。知难而退,也是一种战略。

几年后,刘备气势汹汹又攻入汉中,曹操亲自率兵应战。刘备采用“以逸代劳”、“釜底抽薪”战术,切断了曹军的粮草补给线。精于战略战术的曹操对此深感不安。他深知荣师远征、粮草不济的危害,战则不利,因而有退兵之意。夜晚,巡夜官前来问当晚的口令,曹操正吃鸡肋,信口说了声:“鸡肋。”诸将不解其意,唯有主簿杨修知曹操心思,他悄悄吩咐士兵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问杨修何以知之,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汉中犹如鸡肋,居之无益,不若弃之,是以知之。”后来曹操以蛊惑军心杀了杨修,但还是退兵了,保住了曹军的元气。

智慧宝典

曹操遇事知道适时而止,适可而止。所以,得以维持政治、军事的优势,最终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而后来的子孙们不“知止”,导致了司马氏的篡权。可见,人贵“知止”。

强者必当自强

个性懦弱的人常自惭形秽。在人际交往中,懦弱内向的人,对于别人的误解、责难爱用“我没有这样想”,“事情是这样的”,“你误解了”等话来为自己解释。而外向的人、强悍的人,则常用攻势。

小张一直被上司误解、发难,他从心理咨询专家那里学到了自我肯定的训练方法。有一天,他吃过午饭回到办公室独自待着(因为大家欺侮他,不如自处轻松),经理走进办公室大声吼道:“你太糟糕了,你怎么把复印室弄得乱七八糟!”

小张习惯地想解释说:“我今天可连复印室都没进呀。”但马上想到刚学到的自我肯定的办法。即从容地从桌边站起,目不斜视地盯住他平时敬畏的上司,大声地说:“你马上向我道歉!”经理被平时像绵羊似的小张的举动惊呆了:“为什么?”“为什么,就是因为你不问清楚而随便大声吼叫就必须首先道歉!”

结果,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反驳成功了,从此他在同事眼里的形象再也不是一个忍气吞声的出气筒了。至于对别人的要求自己无力相助,或心中不想接受,同样需要不加解释地回绝,千万不要拖泥带水,吞吞吐吐。

智慧宝典

个性懦弱的人常会错失良机,他们永远等待机会,但这样是不行的。克服了性格弱点,勇于肯定自我,只要善于抓住机会,同样可以大出风头。

拥有一点锋芒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吃柿子专捡软的捏。生活中一些蛮横霸道的恶人之所以能够得意一时,就是因为社会上老实人太多。他们作威作福、发火撒气,往往找那些软弱善良者,因为他们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

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受气者,他们看起来软弱可欺,最终也必然为人所欺。因为一个人表面上的软弱事实上也助长和纵容了别人侵犯你的欲望。

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虽然不必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让那些凶猛的人觉得你不好惹才是。对于那些没事找事的恶人,你只能是“腰里别副牌,谁来跟谁玩”。

树立一个不好惹的形象,是确保自己不受欺侮的一条很重要的处世技巧。这一形象在时刻提醒别人,招惹你是要承担后果并付出更大代价的。

智慧宝典

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只要能够显示出你是一个不容欺侮的人,你就能够做到不受气。当然你不必现还现报,立竿见影,只要能抓住一两件事,大做文章,让冒犯者尝到你的厉害,就能收到一种“杀鸡给猴看”的效果,起到某种普遍性的威慑作用。

树立硬气形象

对外界树立硬气的形象,有助于保护自己。那么,硬气的形象到底有哪几种呢?

1.泼辣的形象

所谓的泼辣,便是敢说别人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敢为别人不好意思表现的举动。谁敢让他受气,谁当面就会下不来台。他敢哭敢闹、敢拼敢骂,口才好,又敢揭对方的老底儿,所以,很少有人敢惹这种人,以免自讨没趣。

2.爱玩儿命的形象

其实,人类一切的弱点都可归结为一个“怕”字。那些爱玩儿命的主,往往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以玉石俱焚的态度来表现自己的意志,这种游戏自然是常人不敢玩,而且也玩不起的。

3.有仇必报的形象

人人都知道,仇恨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而其最可怕的地方莫过于它的爆发没有时间的限制,令人防不胜防。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里并非提倡人们动不动就去玩儿命,而是说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应该做到还以颜色。

4.实力派形象

塑造实力派形象,就是要你在平时注意展示你雄厚的力量,比如,令人羡慕的专业本领、广泛的人际关系、神秘莫测的后台等,这些都会在周围的人群中造成一种印象。如果你是一个能量巨大的人,不发威则已,一旦发威,则后果难当。那么人们一般不敢招惹你,持有这种形象的人也很少受气。

智慧宝典

树立一个不好惹、不受气甚至敢玩命的形象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一形象,就好比是种下了一棵大树,从此,你便可以在树荫下纳凉,再也不用担心别人敢平白无故地欺侮、招惹你。

轻松应对“揭短”

在日常工作中,你可能常常遇到同事对你善意的“揭短”,而你的沉默有可能被误认为确有其事,所以,设法改变处境比保持沉默要主动,但有一点应明确:你不能采用气愤的话予以还击,幽默的解嘲是最好的办法。

在对付“揭短”时,尤其要注意:

1.尽量不怀疑他人别有用心

如果我们神经过敏,对别人的每一句话都琢磨一番潜台词、话外音,那就会自寻烦恼。因为在许多场合,对方往往是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的玩笑话,根本没想到会伤害你。不知者不为过,我们何必胡乱猜疑呢?

2.不可反唇相讥

有人听不得半句“重话”,动辄连珠炮似的反讥,常因此挑起唇枪舌剑,使良好的关系破裂。一般说来,开玩笑的人若是得到严肃的回报,脸上常挂不住。所以我们不能为笑话失去一个朋友,甚至给人留下心胸狭窄的印象。

3.泰然处之

遇到人“揭短”,如果羞怯万状,既不能正常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机智地改变处境,以致失态,那就显得有些“小器”了。而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暂时把“揭短”抛置一边,寻找别的话题,或点起一支烟,端起一杯茶,转移别人的视线等,才是上策。

智慧宝典

被别人揭短后,你一定要判定同事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是开玩笑而已,那么你就没有必要放在心上。如果同事是出于刻意的攻击,那么你也要从长计议,不可以因为一时气愤而丧失冷静,以后在工作中对这样的同事认真防范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