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处世哲理故事全知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正直而不清高

故事1 正直无私:蔺相如感动廉颇

【金玉良言】

人和人的关系而言,应当互相尊重和互相亲爱。把正直的放在不正直的之上,百姓就信服;把不正直的放在正直的之上,百姓就不信服。

【故事精选】

战国时期,蔺相如身为赵惠文王手下的大臣。公元229年,赵惠文王与秦昭襄王相约会晤于秦池,商谈盟约,蔺相如也一同前往。饮酒的时候,秦王为了显示权贵,借着酒意要求赵王为他弹奏。由于在秦国的地盘上,赵王无法推托,只得弹奏一曲。秦王故意让属下的御史记录下这件事,作为史料,羞辱赵国的用心十分明显。蔺相如见赵王受辱,立刻挺身而出,拿起桌上的瓦器,不卑不亢地走到秦襄王面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声,我特奉上乐器,请求秦王击瓦助兴。”秦王不理会,蔺相如继续捧着瓦器,态度强硬地说:“秦王你若不答应,我离你这么近,足以和你同归于尽。”秦王被蔺相如的气势所吓住,也考虑到自己的安全,无奈之下也拿起瓦器,敲击了几下。蔺相如立刻让随行的史官也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演奏。

秦、赵渑池之会以后,赵王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就任命他为上卿,地位在当时的赵国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十分不服气,对人说道:“我身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蔺相如只不过是耍嘴皮子的功劳,反而地位比我高,况且蔺相如本是出身地位卑贱的人。我位列他之下,感到羞耻,十分不甘心。”并扬言道:“我如果碰见蔺相如,一定要当面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话以后,就故意躲避着不见廉颇。他每次上朝的时候,常常推说自己有病,不愿与廉颇争位次的先后。过了一些时候,有一天,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地看见了廉颇,就连忙令车夫掉转车子躲避,不让他看见。蔺相如的家臣实在看不下去了,一起劝他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而来投靠您,只是仰慕您崇高的节操。现在您比廉颇职位高,他口出恶言,您却怕他、躲他,这种胆小也未免太过头了。我们作为普通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您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走吧!”

蔺相如长叹一声,拦住他们,说道:“大家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家臣们回答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接着说:“像秦王那样威严的人,也听凭我在朝堂上大声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我即使愚笨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到那个程度吗?我之所以避让他,是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很重要一点是因为我们两人在赵国的缘故。一文一武正好辅助国家,现在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急难放在首位,而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家臣听罢,没有人不为蔺相如博大的胸怀所感动,纷纷退回了自己的居所。

后来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中,他深受感动,便脱去上衣,露出肩膀,背上抽打人用的荆条,来到相如府上请罪,说道:“我这个庸俗卑鄙的人,想不到您胸怀宽广到这种地步。”蔺相如赶忙帮廉颇抽去荆条,让他穿上衣服。两人终于和好如初,并结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孔子这看似简单的回答却是为人处世的一番大道理,孔子教导我们做人一定要胸怀磊落、光明正大。

【处世妙方】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蔺相如刚正不阿、顾全大局的情操完美的体现了这句话的内涵。

花有花品,人有人品。儒家大师们历来强调,做人不能没人品。孔子曾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一个人品好的人,周围就会聚足人气,而且芳名远播,形成一种无形而又无价的品牌,使自己成为受人尊重、受人拥戴、受人信赖的人,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孤独。

故事2 一身正气:海瑞流芳百世

【金玉良言】

一身正气就是指一下人在做事,做人上,为人正直、真诚、无私、公平、廉洁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大义凛然,碰到原则性的问题绝对不会犹豫。

【故事精选】

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是倾力反对贪官污吏的政治实干家,是敢于冒死骂皇帝荒淫无道的忠勇之臣,是为腐败官场所不容的刚直不阿的坚贞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爱戴的“海青天”,是被史家誉称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儿大丈夫。

海瑞为官一生,为民为国操劳一世,其以一人之身反抗满朝贪污腐败的高风亮节,在明朝时期朝纲不举、政事不修的萎靡社会风气中,注定了其悲剧性的命运。

海瑞在福建省南平县任了将近四年的县学教谕,虽屡屡冒犯上司,但由于其为人正直,业绩斐然,深得一些正派官员的交相推荐,嘉靖三十七年海瑞终于得到京师吏部的垂青,被委以浙江淳安知县一职,这一年海瑞已经四十六岁了。在海瑞上任之前,淳安县的风气之颓废,治理之混乱出乎海瑞的意料。海瑞到淳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革除县府各官的“常例”。所谓的“常例”是明朝中后期各级官吏敲诈勒索下级官员和黎民百姓的一种较为文雅的叫法,即官吏们为了应付各种排场开销和交际应酬之需,想出各种名目向下摊派,此事于民有百益而无一害,但却把所有的同僚全都得罪了。众官除了俸薪外丝毫不敢侵占一厘民脂民膏,他们都过上了清贫的日子。不少官吏也学着海瑞一样,督促自己的家人或织布、或垦田,以作日常周济之需。

在京师做低级官员时,面对昏庸的皇帝和颓废的朝政,海瑞毅然买好棺材上疏死谏,写了一篇名为《治安疏》(又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著名奏章。海瑞这篇奏疏被史家们看作是“史无前例”的天下奇文,就在于它几乎全盘否定了一个拥有至高无上皇权的一国之君的人格,他抨击嘉靖皇帝其实是一个自私、虚荣、残忍、多疑和愚蠢的君主,连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都没有尽到,更别说作为一个君王。嘉靖皇帝虽被气得暴跳如雷,但不得不承认海瑞的旷世忠耿,想杀了他,又怕落得个杀忠臣的千古恶名。海瑞出狱后受到了朝中六部的中下层官员和京师百姓的夹道欢迎。户部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赢得了整个京城人的敬仰,除了人们崇拜海瑞的赤胆忠心外,更代表了朝政颓废已久的官吏民众之民心所向。但在海瑞坐牢期间,其两个儿子却不幸被瘟疫夺去了性命。

在苏州、南京做南直隶等高官时,海瑞开始展开一场肃贪倡廉的行动,声势浩大地在南直隶境内展开。海瑞上任一个月后,被送到南京刑部的贪官就有100多人。有一个县从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一共被抓了10多人,几乎把一个县衙门的官吏全抓空了。海瑞在南直隶境内的反贪行动初见成效后,接下来他便向以乡官集团为首的地方豪绅开战了。海瑞在处理乡官豪绅兼并农民土地问题上遇上了难题。江南最大的乡官、海瑞的恩人、前内阁首辅徐阶是江南占田最多者,也是民愤最大者,在法与情的较量中,海瑞做出了果敢的抉择。为此,一个以前内阁首辅徐阶为首的反对海瑞的乡官缙绅集团,就在海瑞力督豪绅大户退田的幕后,悄然成立了。江南乡官缙绅们走的是三管齐下的路子,他们一方面唆使朝中高官弹劾海瑞;另一方面,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吏部尚书等高官重臣,交相致函海瑞,软硬兼施,欲使其妥协;再一方面采取走海瑞母亲的路子,企图逼海瑞就范。在江南高官云集的宦海中,海瑞几乎找不到一个支持者,但海瑞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终于完成了乡官退田还民工作。因遭乡官的报复,海瑞为此失去了第三个、也是其唯一的儿子海中行。海中行是被子人捂死后丢进了苏州河,此案一直没有了结,海瑞又陷入了新的麻烦和灾难之中,失去儿子的海瑞之妻吴氏吊死在自己的房间。灾难性的打击接踵而至,吴氏自杀半个月后,海瑞夫人王氏因病情急剧加重而去世。随后,海瑞因得罪了满朝文武,被迫罢官,归老家海南。

十五年后海瑞以七十二岁的高龄东山复起,任南京右都御史,再举反贪污腐败的大旗。对罪大恶极的贪官实施剥皮的极刑,声震天下,受到贪官集团的合力反对。

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海瑞死于任上时,家里的钱竟不足以办丧事用。真正为海瑞的去世悲嚎不已的是江南的黎民百姓。南京的市面早已罢市数日,只有两种营生的店铺才开门,并且生意兴隆。一是布店,而且只卖得出白布黑纱,南京的市民家家都为海瑞披麻带孝,供奉灵堂;另一个是画店,海瑞的头像在画师的笔下还未彻底完成,旋即就有人迫不及待地抢购而去,画师们的手都画肿了,海瑞的头像还是供不应求。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海瑞的灵枢由京师运回海南岛,丧船由秦淮河出发,两岸挤满了南京的市民学子、士绅官吏,还有当年南直隶境内的百姓们。船走了二十里、三十里、五十里、八十里、一百里!两岸的哀嚎、两岸的泪水、两岸的依依惜别之情,依然如在城内。

【处世妙方】

为人要正直,欲正人必先正己,己不正安可正人。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地。”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能愧对天地,愧对自己的良心,做人必须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古人云:“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看重做人的气节,刚正不阿的人,受到人们的钦佩;奴颜媚骨、阿谀奉承,为人所不齿。一个人要有正气、有骨气,这是做人的原则,同样也是做人的“德”。

故事3 正气凌然:苏武千古留名

【金玉良言】

做人困窘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困窘时不失掉义,所以做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困窘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故事精选】

西汉时,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受命出使匈奴,同行的还有副使中郎将张胜、兼吏常惠。

正当他们准备回国的时候,以前投降匈奴的汉将虞常来拜见张胜,对张胜说,他和过去一起投降匈奴的那些人准备谋反,张胜答应了。

这天,单于出外打猎,宫中只留下王后和几个孩子。虞常准备第二天动手,但就在这天夜里,手下有一人叛逃,并将虞常谋反的事告诉了王后,于是虞常被抓。

张胜知道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苏武,苏武说:“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肯定会牵连到我们,与其被侮辱之后死,不如现在死了。”当时苏武就想自尽,在张胜和常惠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果然不出苏武所料,虞常把大家都招供出来了,于是单于就召见苏武等人。苏武对常惠说:“如果屈了自己的节操,辱了国家的使命,即便是活着回到汉朝,也没有脸面见人了。”于是拔刀自刎,又被常惠等人阻拦。

单于十分佩服苏武的气节,于是让苏武留在匈奴。但是苏武对荣华富贵毫不动心,单于没办法,只好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吃的。后来又把苏武押到没有人烟的北海去放羊。没有吃的东西,苏武就挖野鼠洞里储存的植物种子吃。就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苏武始终不肯丢掉自己的气节。

汉昭帝即位后数年(公元前89年),匈奴和汉朝恢复了和亲,汉朝派使者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骗说苏武已经死了。当时常惠想了一个办法,私下告诉一个使者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找到一封系在鸿雁脚上的信,信上说苏武正在某个沼泽中。这个使者依靠常惠的话,责问单于,单于大惊,只好放回了苏武。苏武流放匈奴十九年,渴餐雪,饥吞旃,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正是一腔赤诚,正气见于天地;不慕荣华,甘受放逐,于艰苦卓绝中,成就了万世美名。

【处世妙方】

苏武在匈奴期间,完全可以得到官位,可以享尽荣华富贵,但苏武却坚守节操,不变不移,从而青史留名。孟子曾说过:“不要我所不要的东西,不干我所不干的事。求我所必求,为我所必为。”这就强调一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和节操,不要成为外物的奴隶。朱自清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位傲气凌人,不可一世的人,肯定人见人烦;一位傲骨嶙峋,正气昂然的人,则人见人敬,因为,你高尚的人格会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能够征服所有的人。一个人具有一身正气,铮铮铁骨,才算做真正屹立于世间的大丈夫,才是一个受人尊重的智者。

故事4 自讨无趣:张之洞清高失礼

【金玉良言】

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故事精选】

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在兴办民用工业方面颇多建树。他先后创办了湖北织造局、汉阳铁厂,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钢铁厂。他还创办了教授近代科学文化的两广书院。

张之洞生于官宦世家,从小饱读诗书,颇有学识。据传,同治二年(1863年),他参加殿试对策。当时,他掘弃一切格式和忌讳畅论时事,很得阅卷官赏识,欲点他为状元,后因慈僖干预,得了个第三名。

张之洞常年宫居高位,又满腹经纶,故自命清高。他喜欢与文人名士交往,对僚属多不放在眼里,属下多有不满,但又都无可奈何。有一位布政使颇有点名气,但也是张之洞的下级,也不为张之洞尊重,张多次对他失礼。这位布政使对张十分不满。有一次,他又去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之后,向张之洞告辞。按清朝官场礼仪,张之洞应将布政使送至仪门,但张之洞送到门厅就止步停下了。这时布政使回过头来,故作神秘地对张之洞说:“请大人多走几步,下官还有儿句话要告诉你。”张之洞认为布政使另有重要内容要说,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还不见布政使开口,这时两人己走到仪门,张之洞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布政便有点得意地说:“其实我只想告诉大人,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现在大人既以按规定把我送到仪门,就请你留步吧。”说完长揖施礼而去。张之洞听罢,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又不好发作,因为这位布政史所为符合清代官场礼仪的。

【处世妙方】

老子有句话,叫做“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说不要光芒毕露,不要故作清高。

待人处世,格守中庸之道,就会有好的人际基础。相反,那些清高无礼,对别人进行冷嘲热讽的处世方式,不仅与中庸之道背道而驰,而且也会自取其辱,受到别人的攻击与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