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中庸》谈品格的故事》:善良而不懦弱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个人都渴望取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取得成功?如何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取得成功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又需要以什么为前提呢?
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获得成功和调节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这就是一个人的品格。
一个人的品格,是一种独立于外貌和才能之外的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和向往。一个人可以貌相不惊,才智平平,无功可炫,无能可显,但在人格上却可以卓然而立,楷模万众。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在修炼品格时,中庸之道同样主张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防止“过犹不及”。因此,符合中庸之道的品格往往能做到善良而不懦弱、正直而不清高、原则而不呆板、自知亦能自嘲……
故事1 行善积德:梅父推迟完婚
【金玉良言】
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故事精选】
梅兰芳的父亲,小时候学拉胡琴,学成后,跟随名伶戏子到处表演,积攒了五千多两银子,这时家中来信催他回去完婚。
有一天,他乘马车返乡,走到京南的时候,看到道旁有许多茅棚,所住的都是灾民,因为遇到灾年,许多人都成群结对的奔来京南。梅君一见,顿生恻隐之心。心里想,我现在有五千两银子,如果舍去三千两,剩下两千两,也足够回去完婚的了。当即拿出三千两,布施灾民。但是灾民太多,三千两银子根本不够用,还有许多灾民苦苦哀求,梅君确实心有不忍,又将余下的两千两银子取出来全部分给灾民。多年的血汗钱,一天之内全都散尽,而他心中却十分安慰,但是,这次回家怎么完婚呢?梅君拿定主意,决定推迟几年再完婚,于是又回到北京。梅君又在北京工作了三年,才回去完婚。
有人这样评论这件事:因为有着一件大阴徳的事,所以天赐佳儿,梅兰芳名震全球,富甲伶界,虽然不是高官贵禄,但生活安定富足,光宗耀祖,留名后世,成为一代宗师,老天给梅父他家的善报厚福也不轻呀。
【处世妙方】
荀子说,人的本性看起来如果是善的,那就是他努力伪装出来的,人性本来就是丑恶的。其实,“善”和“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先修养自己致诚致信,自己先做到对他人“善”,那么,别人“善”的大门才会向你开放。
只有真正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有可能去爱别人,如果“仁”于心中,而不用之,那也不能算是仁者。将“仁爱”存于心中,才能去爱别人,别人也就会用同样的“仁爱”待你。所以,修养本心,要依靠“仁”来完成;交往处世,要依靠“仁”来维系。
故事2 一心向善:赵叔平以豆自检
【金玉良言】
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故事精选】
北宋时期的赵叔平,自幼学习刻苦,天圣年间一举考中了进士。他一生注意品德修养,乐善好施,与人无怨,受到世人好评。
赵叔平认为,人生一世应该多做善事,不做恶事。无论做善事,还是做恶事,都受思想支配。因此,他特别注重正心克己,不断清除私心杂念,使善心永远战胜恶意。
为了检验自己的善恶之心,赵叔平曾找来三个器物,用一个器物装黑豆,一个器物装白豆,中间的器物空着。头脑中若有一善念萌生,他就取一个白豆投入中间的空器中,若有一点儿私念或恶意,就取一个黑豆投入中间的空器中。到了晚间,再把空器中的白豆和黑豆倒出来数一数,以检验一天中的善念和私心杂念各有多少。
第一天过去了,赵叔平书了数空器中的白豆和黑豆,结果是黑豆多而白豆少。知道自己克己修养功夫还差得远。
第二天,赵叔平又数了数空器中的白豆和黑豆,仍然是黑豆多而白豆少,但和第一天比起来,黑豆少了一个,白豆增加了一个。
第三天,仍然是黑豆多白豆少,但和第二天比起来,黑豆又少了一个,白豆又增加了一个。
过了一段时间,白豆和黑豆一样多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白豆多而黑豆少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空器中只有白豆而无黑豆了。赵叔平的心中只有善意而无私心杂念了。
赵叔平就是这样严于克己,只要头脑中私心杂念一闪,就要立即去掉,永远使心地纯一为善,一辈子不做坏事。
【处世妙方】
善良是一种道德修养。要获得这种道德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向品德才能好的人学习,即“见贤思齐”。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汉代杨雄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这都是要求向品质好的人学习;二是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检验和反省。见到有贤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在内心做自我反省。这种人的修养境界是很高的。
故事3 至仁至善:武训行乞办学
【金玉良言】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故事精选】
武训,山东堂邑县(今冠县)人。乞丐,开始有姓无名,因为他在家族子弟中排行第七,因此称为武七。武七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跟随母亲在街市上行乞,一旦行乞得了钱,就一定会买美味的食物侍奉母亲。后来他的母亲也去世了,武七稍微一长大,就或者卖苦力,或者行乞谋生。由于恨自己不认识字,武七发誓要积累钱财设立义学,所以将所得的钱财寄放在富家借贷生息,累计借贷给三十多人,后来用积下的钱买下了二百三十多亩田,依然像从前一样行乞。还是穿着破旧的衣服,只能盖住小腿,武七白天行乞,晚上织布。有人劝他娶妻,武七却谢绝了。
这样又过了几年,武七终于在他的家乡柳林庄兴立了他的第一个义塾,这个义塾耗费了四千余串铜钱,武七将自己此前买下的田产全部拿出来作为资塾之用。义塾分为两级,第一级称为“蒙学”,第二级称为“经学”。义塾开学那天,武七先拜见请来的义塾教书先生,然后又遍拜每一个来念书的学生,亲自拿着装满丰盛食物的餐具招待教书先生,然后武七就退避到了义塾门外,等宴会结束之后,才吃了一点剩下的食物。武七说:“我是乞丐,不敢和教书先生行平等的礼”。
武七曾经有一次从外面来到义塾中,遇到教书先生白天在睡觉,他就默默地跪在床榻之前,教书先生从睡梦中惊起;遇到学生嬉戏,他也如此:教书先生和学生们因此都相互戒勉,更加努力的治学。有学生念书不认真,武七听到了,就哭着劝那个学生用心念书。当地有官吏表彰他的勤苦劝学,就给武七起名为“武训”。
武训有一次到了一个叫馆陶的地方,有一位叫了证的僧人要在馆陶的鸦庄兴立学塾,但是钱不够,于是武训就拿出了几百串铜钱帮助他建成了学塾。后来武训又积累了千余串铜钱,在临清建立了义塾,武训兴建的义塾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当地县里有一位张家的,名唤陈氏的寡妇,家里很贫穷,割自己身上的肉侍奉自己的婆婆,于是武训就送给她十亩田帮助她奉养自己的婆婆。武训要是遇到孤苦贫寒的人,就会立刻借钱帮助他,但是却终身不去讨要,也不将这样的事情告诉别人。
光绪二十三年,武训在临清义塾外面的屋廊之下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在武训的病很危急的时候,他听到一群学生的念书诵读之声,还睁着眼睛在那里笑呢!当地人被武训的兴学之义所感动,就给武训刻了一个石像,返回了四十亩田,让武训的侄子进行祭祀。山东的巡抚官员张曜和袁树勋先后向朝廷上疏,请求予以表彰,朝廷最后下令建造一座孝义祠祭祀武训。
以上是《二十五史》之一的《清史稿》上面关于武训兴办义学的列传故事。由于武训几十年行乞兴办义学,后人尊称他是“千古奇丐”、“武圣人”。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对武训推崇备至,创办育才中学,提倡“武训精神”。
【处世妙方】
有德之人总是按照良心法则去为人处世,从而能赢得人心,结交知己。因此,孔子强调一个人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然后再将这种修养扩展出来,才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故事4 懦弱无为:李扬下场悲惨
【金玉良言】
孔子的一个弟子(或)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德行与恩惠来对待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故事精选】
东汉末年,有个叫张扬的武官。这个人虽出身武夫,却性格过于温顺。他只知以恩德待人,而不知惩罚奸邪,遇事又犹豫不决。
一次,他发现一名部下谋反,十分恼怒。心想,平时我待他不薄,为何如此忘恩负义?当即令人将他押到帐前,打算严刑拷问,刨根问底,然后处斩,以正军法。谁知那人一到面前,就失声痛哭,连连叩头谢罪。接着,就哭诉自己是偶然犯错,现已后悔莫及,表示一定痛改前非,央求给以自新的机会,立功赎罪。开始,张扬还怒气不消,大声喝斥,说他是背信弃义的小人,死罪难饶。可是,在那人凄怆的哭诉下,心就慢慢软了,竟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谋反者见他动情,就哭得更加伤心,哀求之声极为悲切。张扬终于被哀鸣和眼泪征服了,竟也随着那人放声大哭起来。两人对哭一阵后,张扬的气全消了,于是将他赦免,不了了之。他对反叛者尚且如此放纵,对一般过失自然更加宽大无边。他以为对待部下宽仁厚义,必能使部下知恩图报,那知道,不但不见效,反使将士肆无忌惮,毫无纪律,为所欲为,连他的命令也被当成耳旁风了。
张扬所属将领看他懦弱无为,难成大事,便各找门路自作打算。周围的割据势力也乘机拉拢他的部下。与曹操勾结的部下杨丑首先发难,杀死了张扬,准备率部降曹。杨丑还没有出发,与袁绍暗通的睦固又将他杀死,率部投奔袁绍。曹操乘机出兵,杀了眭固,收编了这支纪律松散的队伍。
【处世妙方】
我们提倡善良,我们尊崇仁爱,因为善良和仁爱是人类生存之根本。但善良也是有原则的,也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不能因善良而变得懦弱,不能因仁爱而变的纵容。这就是过犹不及的道理,这也正是中庸处世之道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