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迈尔斯的品格预言:斯迈尔斯教你22堂品格修炼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多向成功人士取真经

1.节俭的快乐

引言

节俭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尽量避免额外的家庭开支,杜绝浪费,使家庭财富得到不断的积累。

它意味着个人为了明天更加美满的生活而抑制当下的消费欲望,或者是为了家人的幸福而快乐地牺牲自我。

对于主持家政者来讲,勤俭节约是必须遵守的最重要的原则。节俭是一种未雨绸缪和理性消费的体现,它可以遏制人们无限的消费欲望。

节俭并不是说要将所有的积蓄都存入银行,单纯地追求累计数额的增长,而是要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财产的价值。节俭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尽量避免额外的家庭开支,杜绝浪费,使家庭财富得到不断的积累。它意味着个人为了明天更加美满的生活而抑制当下的消费欲望,或者是为了家人的幸福而快乐地牺牲自我。

英奇伯尔德夫人是节俭方面的典型代表。虽然著有《平凡的故事》一书,但她的生活依然很贫困。可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她依然坚持把自己的收入分给妹妹一半。她凭着节俭来扶持妹妹的生活。虽然她们两个人每周的生计只有两英镑,但英奇伯尔德夫人对于能帮助自己的妹妹仍然感到十分自豪。她说:“在寒冷而漫长的冬日,我也曾无数次哭泣,但每当眼泪掉下来的时候,我都会对自己说:‘感谢上帝降福予我们,我那可怜的妹妹才不必为了取暖而走出她的房间,因为每天早晨我都会将炉火为她生好。我必须这样做,因为她现在还太年轻,她还不能独自应对生活的残酷。’”可见,英奇伯尔德夫人的生活虽然非常艰难,但她在为家人付出后,仍然能收获无比的幸福。这种感觉只有身怀爱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因为是自私和奢侈葬送了无数人的美好生活,而爱心却恰恰相反。

2.缓解经济压力

引言

如果事前就将工作计划好,那么井然的秩序会带来很多收获。

虽然我们不能选择富贵与贫穷,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选择是高尚地活着还是卑劣地死去。

“节俭则可省去贫穷的烦恼”,这是刻在瓦特·司各脱爵士厨房壁炉上的一句话。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却道出了如何使生活变得富裕的真谛——统筹安排。统筹安排是在管理学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各种领域,包括商务、企业、军队、家庭管理等方面。统筹安排奉行的原则是: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位置,如果它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那么一切就会变得井然有序,而这种秩序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具体到个人来讲,统筹安排的人几乎都很富足,而感性消费的人过得往往都非常拮据。这是因为,一个人一旦学会了统筹安排自己的收入与支出,那么他的收入无形中就翻了一番。

对于时间来说,科学合理地安排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科学地安排才能避免时间被浪费掉,否则时间将一去不复返。如果事前就将工作计划好,那么井然的秩序会带来很多收获。因为,从根本上讲,世界的产生就是源于秩序。对法律和道德的遵守是一种秩序;通过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来保护自己和关心他人,这也是一种秩序;诚实善良更是一种秩序。这些都是保障我们社会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而在这以前,世界是处于一片混沌之中的。

节俭可以为人们克制消费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它是维系正常生活秩序的关键所在,养成节俭的习惯可以给家庭带来富裕和幸福。而在社会生活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因此对广大家庭主妇养成勤俭节约好习惯的教育就显得更为紧迫,因为她们正是公共福利的缔造者。

虽然我们都承认人人生而平等,但每个人的最终命运是大相径庭的。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而生活方式或者习惯恰恰又可以决定人的命运。无论你出身于哪个阶层,贵族或者平民,也无论你从事哪种职业,商人、办事员、工人或者文秘等,我们身上都有着同样的特征,都对生活有着基本趋同的需求,也都毫无例外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虽然我们不能选择富贵与贫穷,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选择是高尚地活着还是卑劣地死去。

虽然身处社会上层,但名流们的生活并不一定比工人好到哪里去,因为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往往不得不穿着讲究,披金戴银,纵然他们的支出往往超过了他们的收入。因此他们也难以摆脱贫穷的困扰,甚至要比穷人承担更多的压力,这一点在文化教育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他们在享受尊贵社会地位的同时,必须承担起把后代培养成贵族的义务,他们不得不倾其所有来保证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参加各种社交晚宴,以便他们在成人后可以生活得更加体面。

虽然上层人士的支出较大,但这并不妨碍智慧者实现自己的愿望,第十代巴肯伯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年薪不足200英镑,但他的家庭却有好多孩子要抚养,因此他通过科学的安排消费,最终将一个孩子培养成了英格兰的大法官。由此可见,高雅的生活、富足的文化只能由杰出的经济学家来独享,因为他们才是驾驭财富的英雄。

与巴肯伯爵相比,艾顿博士的父亲就显得更加令人尊敬。这是因为他的子女要比巴肯伯爵多得多,而他的收入却不及巴肯伯爵的一半,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培养出了更多的社会名流。艾顿博士在写作《牧师经济学》之前曾写过这么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铭记:“我的父亲是个伟大的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尽到了父亲的职责,更是因为他难得地把我们其中的4个培养成了自由职业者,要知道当时他的年薪不足100英镑,而我们兄弟姐妹一共有12人。当我们在读书求学需要钱的时候,他经常会把最后一个先令拿出来。他现在已有83岁高龄,他值得我们尊敬。”

作者的家庭也是如此,在此可以用来现身说法。我有10个兄弟姐妹,父亲很早就离开了我们,当时最小的孩子还不到三周,此外家里还因为替他人担保而欠下了很多债务,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母亲毅然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她凭借勇气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节俭来维系我们的生活。虽然她的收入还不如那些市场上紧俏的技工,但她仍然坚持送我们去最好的学校,并对我们进行道德和宗教的洗礼。最终母亲引导我们走上了成功之路,我非常感激我的母亲,即便我们没有成功,那也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过错。

3.塑造独立人格

引言

节俭不仅可以缓解经济压力,更可以塑造独立的人格。

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了解并能很好地融入整个社会,那么无论他处于哪个时代,都可以幸福地生活。

节俭不仅可以缓解经济压力,更可以塑造独立的人格。这一点在著名历史学家休谟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休谟的家庭十分富有,但是由于他排行老大,所以他可以得到的私人财产十分可怜。他自幼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成人。母亲对于他们的生活和教育十分重视。休谟23岁那年,决定去法国深造,这也是他成功的开始。在他的《自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在到达法国后,我进行人生规划。为了我的人生目标我不断努力与奋斗,最终我成功了。当时我的生活十分拮据,于是我决定要通过节俭来变得宽裕,并使自己开始独立生活。为此,我疯狂地想要提高我的文学才华,除此之外我不会为任何其他东西所诱惑。”但他的处女作非常失败,可这并没有阻止他的文学之路,他继续笔耕不辍,不久就推出了第二本书,并获得很大的成功。但这本书也没有为他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后来他做了驻都灵和维也纳军事代表处的秘书。等他到36岁时,休谟宣称自己已经成了一名富翁。他说:“每当我向朋友说我有近1000英镑的财产时,他们都会会意地冲我微笑。我非常自豪我能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是它帮我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时它也开始让我的生活变得独立自强。”

其实我们都知道,1000英镑的本金再乘以5%的年息,每年可以得到50英镑的利息,这些钱虽然不多,但对于节俭的休谟来讲已经足够了。休谟个人财产的数额虽然不大,但这并不会妨碍他的爱心,即使他的生活陷入最艰难境地的时候,他也会经常对穷人伸出援助之手。他的朋友亚当·斯密曾说:“休谟的节俭令人钦佩。不仅因为它是生活中的必要,更是因为这种节俭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公益事业。他的节俭是出于自立自强而非贪婪地追逐财富。”

从古至今凭借节俭过上幸福生活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恐怕还是罗伯特·沃克。罗伯特·沃克生活在坎伯立区,他在里斯维特担任助理牧师。虽然这是个很崇高的职业,但收入却十分微薄,因为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助理牧师的年薪很少。此外他的家庭财产也十分可怜,只有妻子带来的40英镑嫁妆。但他就是依靠这微薄的工资加上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妻子嫁妆的利息,幸福地生活着,并且还积攒了一笔财产,可以用来不断地提高生活水平。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的勤俭节约。

一方面,他十分勤劳,从不懒惰,依靠自己的双手不断创造财富。首先,他会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其次,在工作日的闲暇时间,他就负责教育本区内的孩子,但他从不会因为上课而向家长们收取学费,只是接受人们的自愿捐助。他把教堂变成学校,在孩子们自己复习功课的时候,他就在一旁织布,据说他那投入的状态就像申斯通学校里的女教师一样。此外,他一直参加田间劳作,除了自己的土地外,他还租种了土地,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粮食。同时他还在山上养了牛羊,并亲自放牧。而家里的燃料也都是他自己从附近沼泽中挖来的煤泥。他还会经常帮助邻居们修剪羊毛或者打包干草,甚至到后来他的技艺都变得十分纯熟。为此,邻居们也会把一些羊毛或者干草当作回报送给他。虽然劳作很辛苦,但罗伯特·沃克从没有放弃高雅的生活品味。他自己修建了一个大花园,并且他十分珍视安息日。在那一天除了早晚的功课外,他会拿出整个晚上的时间来做家庭祷告和读《圣经》。

经过自己的努力,20年后,罗伯特·沃克的生活支出已经达到了每年17英镑10先令的水平。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他的高尚品格也逐渐为人所知并得到了无数的赞誉。为了帮助他,卡莱尔的主教希望他能同时兼任爱尔法教区的助理牧师一职,经过深思熟虑,罗伯特·沃克还是拒绝了这一美意。他认为这一任命可能会引起很多的争议。因为坎伯立区和爱尔法教区相毗邻,二者共用一个助理牧师很容易引起两地居民的愤怒,他们都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歧视。而自己在两地奔波供职也有背叛教义的嫌疑,更可能会被人们鄙视为贪婪。虽然这份工作对他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毕竟当时自己已有8个孩子了,但为了避免这些烦恼的出现,他还是决定放弃。后来他把其中的一个孩子送到了都柏林的修道会学院,在那里那个孩子最终成了牧师。

另一方面,罗伯特·沃克又是十分节俭的,这当然也与的职业有关。牧师一般都是本地区最俭朴的人。他虽然反对浪费,但绝不是守财奴,他一生都热衷于公益事业。他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总是充满同情和慷慨。

他的生活非常简单,喝的就是来自大自然的泉水,即使招待客人也是只有单一的茶水。他不讲究奢华,但家里也一直饮用牛奶,当然这是出于健康的考虑。而吃的就是自己种出来的五谷杂粮,当然偶尔也会杀头羊用来做肉,特别是在岁末时家里还会杀头牛并把牛肉腌起来做肉干,因为这样就可以吃到第二年的春天。

不仅是吃喝,在衣着方面,他们也是十分朴素的,家里所有的衣服都是自己织的,连鞋也都是通过屠宰得来的皮革和动物羽毛做成的。就是这样,罗伯特·沃克撑起了整个大家庭,他不仅使孩子们拥有了足够的食物,从而免于饥饿,更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以及未来发展的平台。华兹华斯对罗伯特·沃克的这种勤俭节约赞赏有加,为此他在自己的十四行诗《达顿河》的注释和《远足》中多次写到这位牧师。

很多人为了自身远大的理想,常常会过着修行者般的生活。他们鄙视享受,终日努力奋斗。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不断创造财富。为了提高社会地位,他们会一直劳动下去,直到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生存。但有人对这种生存方式存有质疑,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是根本无法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而且“鞋匠的儿子永远都是鞋匠”,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进行社会改革,建立一种更为公正的制度才能够使个人驾驭文化与科学,世界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同时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也促使了个人主义的形成。个人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科学文化、艺术教育乃至整个世界向前发展。歌德对于这种个人主义十分追捧。他认为:“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了解并能很好地融入整个社会,那么无论他处于哪个时代,都可以幸福地生活。因为高尚的品格再加上积极向上的精神绝对会为他开辟出多条通往罗马的大道。”而在政府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上,歌德说:“最好的政府就是可以引导并能够保障我们自治的政府。”在他眼中,个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完全的自由以及自我发展。他曾说:“每个人只应该完成上帝交给他的那份任务,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让人们陷入整个世界的痛苦中去。”

4.走向成功的基础

引言

他们的高贵精神鼓舞了人们的士气,也改善社会的风貌,像丰碑一样引导着人们不断前行。

他的成功源于自己的勤俭,他通过劳动为自己赢得了信任,并能够在困境中得到他人无私的信赖与支持。

在现实中,一个人往往能够很容易地做到谦逊忍耐,而一旦成为集体的一分子后,大家都会立刻变得斤斤计较起来。这是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别人,生怕自己的付出会为他人作嫁衣。因此,这就需要那些伟大的人物站出来,他们在通过勤俭获得个人成功的同时,也为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高贵精神鼓舞了人们的士气,也改善社会的风貌,像丰碑一样引导着人们不断前行。

勤俭节约不单单是一种美德,它还可以帮助个人走向辉煌。在一次面对东洛锡安煤矿工人的演讲时,艾尔柯勋爵就地取材,列举了很多从矿工蜕变为伟人的例子。他首先提到了麦克唐纳先生。他说:“麦克唐纳先生是斯塔福德人,我与他的初次见面缘于他的一次请愿。当时是工作人员通知我说有个矿工在下院门厅等候,想见我一面,于是我就去了大厅,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麦克唐纳先生。他先是给了我一份请愿书,是来自斯塔福德地区的,他希望我能提交给下院。接着,我开始和他攀谈,在交流中,我对他的丰富学识和睿智感到非常吃惊。但他进一步的解释使我明白了他的涵养是如何修来的。他告诉我,他最早是在南开郡的一个煤矿上做童工。渐渐地长大后,他开始在夏天里干活攒钱,而在冬季则把这部分工资用来到格拉斯哥大学进行学习和生活。正是这段求学经历,使他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及娴熟的写作能力。因此,我认为我们苏格兰煤矿工人应该为有这样的兄弟而感到自豪。接下来我要说的是赫格博士,他早先也是个煤矿工人,和麦克唐纳先生类似,他也是上午工作,下午去学校上课,并读了4年的大学。毕业后,他又去了神学院,并在那里度过了5年的吋光,但后来由于身体的问题去了国外就医,目前是埃及一位成功的布道者。此外还有艾略特先生的故事。艾略特先生出生于北达勒姆,后来因为骄人的商业成绩被封为乔治爵士。他的成功是对‘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他最初也是一名普通的矿工,但他在辛勤劳动的同时从没有忘记对知识的学习,就这样在劳动和智慧的双重作用下,他很快就积累起了财富。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把财产用来投资,扩大规模,最终拥有了人数上万的煤矿。他的出身也很卑微,但通过不断学习,最终实现了由工人到老板的转变。因此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只要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那么幸福自然会来敲门。”

其实除了上述的几个例子,还有更多的成功者,或许艾尔柯勋爵在演讲中也提到了,比如说哈顿博士。他既是一名优秀的地理学家,也是著名的木艺雕刻家。虽然他出生于一个煤矿检查员的家庭,但通过努力他仍然获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还有坎贝尔博士,他一生都致力于传播教义。在南非贝专纳(即今天的博茨瓦纳)的传教过程中,他最终发现了利文斯顿和莫法特,并由此也成为这方面的第一人。而诗人艾伦·莱姆萨也是一名矿工的儿子,据说别维克也是如此。

而乔治·史蒂芬森也是这方面的典范。他虽然不是矿工,但一开始也是个平民百姓,可这并没有阻挡他的成功。他发明的火车将世界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十分勤劳,又非常智慧。他把自己的工资积攒起来全部用于学习。就这样,在他努力的同时,知识也不断地给他回报。他的工资逐渐增高,当每周能领到12先令时,他感觉到自己是多么幸福啊!当时他就宣称自己是个成功的人。因为依靠这些钱,他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生活和学习的需求,还可以用来回报父母。随着技术日趋娴熟,他的工资也又创新高,每周可以得到1英镑。但此时的他并没有被金钱砸昏头脑,而是选择了像所有宏图大志的人一样进行储蓄。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他得到了第一个金币,此时他又向大家宣称自己是个富人了。

虽然他的积蓄并不是十分多,但他说自己是个富有的人完全是正确的。因为就像一位阅历丰富的人所说的那样:“我从没有看见过哪个收入微薄却能攒到1英镑的工人最后会靠行乞为生。因此这也就意味着史蒂芬森再也不用害怕回到过去的日子里,因为他的勤俭节约会为他带来持久的光明。可见,如果一个人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还能有所剩余的话,那么这就标志着他已经彻底地摆脱了贫穷。”

当史蒂芬森开始着手制造世界上第一部火车头时,才发现自己的财产简直就是九牛一毛,为此他陷入了资金的困境。而拉文斯沃斯伯爵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了巨额资金,在帮他实现梦想的同时也掀开了交通领域崭新的一篇。他的成功源于自己的勤俭,他通过劳动为自己赢得了信任,并能够在困境中得到他人无私的信赖与支持。

同样瓦特为了制造出压缩蒸汽机也是过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他在发明成功之前,一直靠制造和兜售风琴、圆规和长笛等器材来维持生活。同时,他也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一直坚持了下去。他自学了数学、德语、法语和自然哲学原理。等到他的发明成功并遇到马修·布尔顿时,他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善良、博学的人。

5.体力劳动与智慧不矛盾

引言

成功人士虽然大多都靠智慧生存,但他们从来不会鄙视体力劳动。

一个人的才华不能用来换取面包,但却可以用来行乞。我一直把他们视为教训,并不断提醒自己绝对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因为任何打着善良本性的口号而从事私利的人,或者是自视清高却无法维持生计的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者。

成功人士虽然大多都靠智慧生存,但他们从来不会鄙视体力劳动。他们与普通劳动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当他们在出卖自己体力的时候,会明显感到自己也具有靠智慧生存的本领。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学习和研究,最后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休·米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一向推崇并经常向朋友推荐自己的勤俭节约原则,他的生活十分勤劳务实。即使当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华逐渐显露时,他也没有立刻开始单纯的写作,而是依然去开采石头。

从本质上来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也是并行不悖的,而且体力劳动还会为脑力劳动者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性格。每个人都应该同时把二者作为自己的生存之道。如果仅仅偏执于对才华的追求而轻视双手的勤劳,那么到头来很可能就会事与愿违。赫莱斯·沃尔浦尔就曾指责过卡罗琳王后因为过于溺爱一些充满智慧的年轻人,而最终导致他们没有成功。因为在这种保护下的年轻人和当时的休·米勒是有很大区别的。他进一步分析说:“当我们面对一个极具艺术天赋而又生活贫穷的劳动者时,应该尽量避免把他抬得过高,否则就可能给他造成一种幻想并最终导致他的失败。可事实上人们却经常会做出相反的举动,我就亲眼见证过几个悲剧。有几个非常贫穷的工人,他们自认为是艺术家,因而也就想当然的认为从事创作才是他们的使命,而现在的辛苦劳动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根本是有损他们的才华。他们极度鄙视体力劳动,以艺术自居,最终他们的生活仅比乞丐好那么一点点。这其中存在一个奇怪的逻辑:一个人的才华不能用来换取面包,但却可以用来行乞。我一直把他们视为教训,并不断提醒自己绝对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因为任何打着善良本性的口号而从事私利的人,或者是自视清高却无法维持生计的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者。”

由此可见诸如勤俭节约、乐于学习等这些良好的习惯的确是必须的,他们对于我们的成功会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这是因为对于一个热爱劳动的人来讲,劳动与学习会充分开发他的潜力,他可以获得巨大的动力,再加上高尚的品格,那么成功自然会如期而至。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有三个在农机制造厂门市部工作的人。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修理农具,锻造铁犁、铁耙、钻具等。他们当时的工资十分低廉,每周都不到18先令。但有一天,一个伟大的设想从他们的脑子里冒了出来,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胜任更好的工作,而不是像现在单一地制造、修理农具。但他们并不是厌倦或者鄙视体力劳动,而是想脚踏实地,去干番大的事业。于是他们为自己的设想积极准备,其中的两个选择了上大学读书。

他们夏季辛苦地工作,以便赚够冬季的学费。而另外的那个人选择了刚刚兴起的机械协会,这也是镇里刚刚才建立起来的。他认真地在那里学习,并经常去图书馆借阅图书,经过一段时间,他就掌握了关于自然哲学和化学机械原理方面的很多知识。虽然三个人的学习方式略有差异,但最终都殊途同归,获得了成功。

去上大学的那两个人,一个成了内阁大臣,一个成了某个有影响力的公立学校的管理者,而第三个人则成了全球汽船公司的大亨,这是非常伟大的。因为当时的机械学会刚刚起步,在南开郡南部和约克郡就更是为人所知甚少,但它对于提高行业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从开始就深受工人们的喜欢与支持。可是一旦与酒馆相比,它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很多人更愿意去那里享受一番。但机械学会还是生存了下来,它向少数求知者传道解惑,将实用的机械知识灌输给他们,并最终将他们塑造成社会的佼佼者。时至今日,还有位伟人对机械学会感激不已,他认为是机械学会帮助自己实现了从酒馆老板到工程师的转变。

6.要热爱自己正从事的工作

引言

他们在时机到来之前会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默默地积蓄力量,直到发现成功的另一个入口。

他工作十分努力,并且效率很高,从不浪费时间,在挣得工资的同时也培养了勤俭节约的美德。

之前已经列举了很多成功人士的例子,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充满智慧的伟人大都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在把它作为谋生手段的同时,也将其视为未来成功的翅膀。他们在时机到来之前会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默默地积蓄力量,直到发现成功的另一个入口。比如伟大的天文学家赫歇耳,他在成名之前是靠给别人演奏双簧管为生的。当时他的工作地点就是巴斯的一个药用水调配室。只要客人一停下来休息,他就会立刻跑到屋外,用那个自制的望远镜观察下星空,然后再悄悄回到室内接着演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发现了天王星,并得到了皇家协会的认可,从此他一夜成名。而福格森在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之前是画画的。同样约翰·唐伦德最初是斯匹特尔费尔德斯镇上的一个丝绸纺织工人。他在织布的同时也在研究如何改进折射望远镜。直到46岁时,他才决定放弃丝织工作以便专心研究望远镜。

和上面几个天文学家一样,富兰克林在成为大政治家和杰出的科学家之前,一直是靠印刷业来度日的。他工作十分努力,并且效率很高,从不浪费时间,在挣得工资的同时也培养了勤俭节约的美德。在他获得了人们广泛的信任后,他就成功了。而维克尔曼出生于一个鞋匠的家庭,他的父亲为了能够使他获得良好的教育,穷尽了一切办法。当时为了给他交上学习语法的学费,父子两个经常晚上出去当街卖唱。但无奈的是,由于过度劳累,父亲身患疾病,最后被送往医院救治。此时整个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维克尔曼的身上。他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养活病重的父亲,后来又通过给人家教书而上了大学,最后终于成了一位纯艺术和古代经典艺术品方面的著名专家。

塞缪尔·理查德森也是一样。在他成为作家之前,一直从事售书的工作。他一边在大堂卖书,一边在里屋写书。同时他十分追求自立,因而对于自己的作品,他从不肯出让著作权。他曾对朋友德福莱弗尔说:“你看我是多么繁忙,我从不敢浪费每分每秒,我要时刻为保持生活独立而奋斗。我从不奢求别人的庇护,因为勤劳的双手和上帝的恩泽就是我的全部,我完全可以依靠这些幸福地活着。对于我来说伟大必须意味着善良,否则就是平庸。而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讲,最重要的一项特权就是可以保持自立,能时不时地、客观地评价整个世界,并承诺自己会为改善社会的不足而贡献应有的力量。”

通过勤俭节约而走向成功的人数不胜数。奥林萨斯·格利高列博士在出席但甫福德机械协会一周年庆祝会的演讲中,一次就给出了一系列名单,他希望人们能够学会勤俭,学会克制。当时他说到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他自己亲自帮持过的,还有只是书信往来的朋友。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是出身卑微,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才成为了伟大的人物。其中有一个人原来是付费公路上的体力工人,到后来却成了研究希腊学方面的专家;一个可以娴熟打制马口铁的铁匠,后来找到了如何求解三次方程的方法;一个煤矿工人,他曾和格利高列博士通过信,最后成了研究高等数学方面的天才;还有一位通信者,他以前是一个白铁匠,但他却非常擅长抽象数学,而这个本应该是在剑桥、陆军学院和都柏林里所讨论的东西;有一个裁缝是出色的几何学家,是他发现了连牛顿都没有找到的曲线,而他却一直过着裁缝的生活,直到60岁那年,经过朋友的推荐,他才因为科学贡献被派往领港协会担任航渡检察官一职;还有一个士兵和笛手,他们通过自发的学习获得了成功。其中一个成了优秀的校长,另一个成了著名的自然哲学方面的教授;

还有人从乡下教堂的司事变成了音乐教师,而这正是由于他对音乐的崇拜,同时这也使他从一个酒鬼变成了合格的父亲和模范丈夫;而一个乡下的鞋匠最后成了英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在他50多岁的时候,鉴于他的才华和巨大的个人价值,政府邀请他迁居至伦敦,在那里他受命出版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他一生都在致力于通过传播知识,进而服务于整个世界。同样林肯郡的一位农民,在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和指导的前提下,竟然发现了天体天文学的主要原理、地球的旋转,还有与第谷相似的行星系。

7.节俭的艺术家

引言

我们要学会勤俭节约,我绝不会让别人说,是我浪费了一个艺术天才,是我阻止了你成为艺术家的步伐。

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具备能够使实现理想与现实、灵魂与身体、天堂与人、间完美结合的能力,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传递思想。

和其他领域相比,要想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就需要付出更多艰辛和忍耐。他们的自我克制能力往往都是十分惊人的。当魁丁·玛特孟斯在向一位画家的女儿表达爱意被拒绝后,他发誓要通过艺术上的成绩来感动那位姑娘,虽然当时他还只是个蹄铁匠和陶匠。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后,他终于在艺术殿堂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随后,他也兑现了自己的誓言,那位姑娘欣然地接受了他。而当福莱克斯曼还是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他选择了结婚。这一消息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约书亚·雷诺兹爵士在得到消息之后就当场大叫:“福莱克斯曼浪费了一个艺术天才!”可结果证明他是错的。因为在福莱克斯曼的妻子听到这一评论后就对福莱克斯曼说:“亲爱的,我们要学会勤俭节约,我绝不会让别人说,是我浪费了一个艺术天才,是我阻止了你成为艺术家的步伐。”

后来他们果真就这么做了,他们的生活一直都很简朴。此外福莱克斯曼为了增加收入还负责起了地方税务的征收,就这样这对夫妇经过5年的风风雨雨,终于攒够了学习艺术的费用。随后,他们就前往罗马,开始了他们的艺术创作之旅。到达罗马后,福莱克斯曼一边工作一边研究,艺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在那里成了“英国第一雕刻家”。

艺术家们大多都出身寒门,而苦难的环境同时也塑造了他们坚毅的品格。他们在克服困难中积攒力量,不断超越自我。或许这就是艺术家的命运。他们如果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则可能一辈子都无法释放他们的才华。比如著名的奖章设计师和雕刻家塔西,他最早就是个石匠,而一次画展的举办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受到了作品的启发,决定自己也要做一名出色的艺术家。接着,他就进入一所绘画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并通过不断的努力最终成名。但在成功之前,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原来的职业,因为他深知那既可以维持他当前的生活,也可以不断提高他的技巧。同样威廉·夏普是从刻写门牌起步的,而贺加斯最开始则只不过是个刻印账单的。

夏特雷除了雕刻上的成就外,还是理财和时间方面的经济学家。他是设菲尔德人,在他从事雕刻和镀金工作的时候,他就非常节俭,并很快积攒了50英镑。然后他用这笔钱解除了和雇主之间的合同。后来他就去了伦敦,在那里开始他的艺术创作,从一个娴熟的雕刻工到尝试半身雕像,直到最后成为雕刻领域的领军人物。

卡塔瓦出生于一个采石工人世家,但与祖辈不同的是,他最终实现了由采石工到雕塑家的转变。在决定创作之后,他就离开了采石场只身前往威尼斯。在那里他成了一位艺术家的助手,但他的回报却非常可怜。对于这种困境,他自己却说:“我的报酬虽然只是一日三餐,但对于我来讲这已经足够了。因为这就是我选择的道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不求有多少财富,但会为更高的荣誉而奋斗终生。”于是他继续创作,同时还学习了很多新的知识,既有专业上的雕塑造型,也包括语言、文学、希腊罗马经典著作、历史、考古等方面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艺术新星最终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从此一跃成为艺术大家。

伟大的雕塑家卢夫也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好例子。他出生于英国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他就十分喜欢画画。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他就经常用自己的作品来和同学们交易。他把画的小动物或者人物肖像送给朋友,之后他则可以得到很多别针。每当放学后,他的口袋总是装满了别针,而这些就是他获得的第一桶金。后来他和兄弟们开始用黏土捏泥人。他们都非常喜欢这项活动,他们总共捏了上千个,有特洛伊人,也有希腊人,他们还把自己创作的《教皇的荷马》摆放在父亲的窗台上。同时他们还会根据书中描述的场景进行创作,比如吉本有一章是写大剧场的,于是他们就等父母入睡后,下床开始摆弄大剧场的造型,并随心所欲地在里头放上自己喜欢的角斗士。再后来,卢夫兄弟们就长大成人了,他们也像父母一样开始在田间劳作,干各种农活,但他们仍然没有放弃雕塑的爱好,只要一闲下来,他们就会捏上几个。而每当圣诞节来临时,卢夫就成了镇里最受欢迎的人,所有人特别是邻居都希望他能为自己做几个好看的点心,以便增加节日的气氛,他当然也是乐此不疲,来者不拒。后来成功后卢夫还把这段生活称作是“难得的经历”。

但卢夫并没有一直在家乡务农,为了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从纽卡斯尔去了伦敦。当时他是通过一个认识的船长弄到一张煤船上的船票。在到达伦敦后,他发现对这里是那么的陌生。为了省钱,他每天都会到那条停泊在泰晤士河上的煤船上去睡觉。晚上就睡在甲板上,时间一长,他和船员们处得也就非常要好,他们都劝他回老家去,因为在这里他没有熟人,既没有收入来源也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他是根本无法在这样一个艰难的环境下生存的。但卢夫谢绝了他们的婉言,直到煤船离开港口的时候,朋友们都还在劝他,而他知道:自己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无论如何都要勇敢地走下去,绝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现在就放弃。

就这样卢夫开始了一个人的伦敦生活。他首先在伯雷夫大街上找到了一个住处,那是一个破旧的二层楼,楼下是卖水果的,他就住在楼上。可就是在这间破屋里,卢夫创作出了著名的《麦洛》。当时为了不影响麦洛头部的雕刻,他把房顶弄掉了。后来为了保持泥土的黏性,他又把自己的衣服扯烂用来盖在雕塑上面。当彼得·柯克斯发现他并看到这一场景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这样的做法的确方便了工作,但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烦恼。因为单单一个寒冷就几乎让他难以忍受。整个冬季,他就靠一个米浦式耳的煤炉来取暖,而他又习惯于躺在那个伟大作品旁睡觉。每当夜色降临时,他都会全身冻得发抖,而且一般会持续数个小时直到他自己在疲倦中睡去。而他的生活也是穷困到了极点,在他创作期间,他已经3个月没有闻过一点肉腥味了。同样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海登,海登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他在《自传》中是这样记载他们初次见面的过程的:“我当时是亲自去拜访这位年轻人的,当我看到他的《麦洛》时,我就断言这定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因为他才刚刚涉足这个领域,并且能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我想我的判断是完全有依据的。”

与海登不同,夏特雷终身都没有能够踏入艺术的殿堂。因为他太在乎金钱和对生活的享受。他曾对海登说过:“一旦我攒够了钱,我就会开始我的艺术创作。”但事实上,他的金钱是永远不够花的,因为他的消费和享受过于高昂。为此他不得不一直为他人雕塑,并且只干那种可以获得很多利润的活计。当海登与夏特雷在布赖顿再次相见时,海登对夏特雷说:“我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但我现在正从事着你梦想中的工作。”

后来《麦洛》一经展出,就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马特萨·怀特·利德雷爵士被这位年轻有为的艺术家折服,他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并决定为他提供大额的资金支持。而威灵顿公爵在观看完展出后,当场就向卢夫订购了一尊雕像。在雕塑方面获得成功后,卢夫决定要向一个新的领域进军。在当时的希腊,他发现泛神论者已经消失了,异教的神灵也遭到了亵渎。于是他下决心要成为一个诗人般的雕塑家,并开始孜孜不倦地研究抒情式雕塑的艺术。因为他发现单纯依靠人物的造型,是根本无法表达出这个人物全部丰富内涵的,而雕塑就像思想的火花,仅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说:“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具备能够使实现理想与现实、灵魂与身体、天堂与人间完美结合的能力,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传递思想。”

经过不断的努力,卢夫终于成了世界知名的雕塑家,他的代表作有《忏悔者》《精灵》《泰坦》等,其中以《忏悔者》最为著名。他可以用雕塑来传神地为人们展示弥尔顿和莎士比亚。但不知为什么,直到1862年他的《麦洛》才铸成青铜像并得以在当年的国际博览会上展出。

8.纳斯密斯的故事

引言

我们常常会因为过于疲劳和投入而忽视了我们身上的其他闪光点,而这些又是不可以用来出卖的,它们是无法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因而也就很容易被埋没了。

他们一心享受,缺乏勤俭节约的精神,在面对贪婪欲望的时候根本不会表现出丝毫的克制,而这一切,都是失败滋生的温床。

在德比勋爵著名的《对年轻人讲话》一书中,记录了一段他当时在利物浦学院为优秀学生颁赠奖学金时所做的讲话一“在全世界大都流行着这样一条规律——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同样在英格兰,即使那些完全不需要付出的人,他们也会因为社会习俗、道德、榜样乃至内心的某种确信而去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这是因为他们坚信存在着一种必然性,即只有当个人对社会有所贡献时,他才能期待社会返还给他相应的福利。因此只要不是生理上的缺陷,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无论极其富有还是知识渊博或者其他的借口。但是今天这种必然性在我们社会中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在此我想对这些人说,我们往往过于强调自己是个赚钱的机器,每天只知道专心工作,获得报酬,当然这样做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只是我们常常会因为过于疲劳和投人而忽视了我们身上的其他闪光点,而这些又是不可以用来出卖的,它们是无法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因而也就很容易被埋没了。我想给你们举个例子,他在我所接触的人中是最富有智慧和涵养的一个人。他有一个收入丰厚的工作,但他50岁之前就选择退休了。因为他认为他已经赚到了足够多的钱,这些钱完全可以满足他和家人的需要,因此再把剩余的时光放在工作上简直就是愚蠢之极。虽然有人认为他的做法不可理喻,但我却深表赞同,同时我相信那位决策者也绝不会后悔。”

德比勋爵在前面演讲中提到的那位先生就是纳斯密斯,其实连他自己都承诺过他的一生可以用来作为写作素材并出版成书,因而在此也就没有必要隐去他的姓名。纳斯密斯先生以发明蒸汽锤而闻名全球,他对于我们来讲的确是个好榜样。他的父亲是一名技术工人和画家,因而在他的身上也应该充满了具有出色机械技术的基因。在他孩提时,他就非常活泼,积极向上。而父亲的工作间则是他的游戏场,正是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机械。同时他的一个小伙伴的家里是开铁铺的,他也会经常去那里看打铁的流程,包括制模、融化、铸造、锻炼、定型等。纳斯密斯先生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每星期六的下午,我都会到铁厂车间里去玩耍,从这边跑到那边,我看工人如何操作,并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工作中的每一个程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学到的可能和一个技术工人的知识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我依然认为这是我人生中真正的也是唯一的学徒期,而后来的上学读书是根本无法教给我这些的。”

那时小纳斯密斯就已经能够利用工具进行简单的制造了。他先是用钢铁制成火绒箱并卖给同学。后来他开始制作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蒸汽机模型和组合模型,通过这些他攒够了到爱丁堡大学学习化学和自然哲学的费用。在那里他又开始研究可以供在普通道路上行驶的蒸汽车的活动模型。经过努力,他的模型做得非常成功。这也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于是他开始做更大的模型并最终获得投入使用,后来他将这种蒸汽发动机卖给了一家小企业。等到20岁时,他想真正地干出一番事业,于是他开始寻找可以发挥自己才华的平台,最终他选择了位于伦敦的亨利·马德斯雷的公司。因为这家公司在当时是最大的发动机制造厂商。为了确保能成功进入公司,在前往伦敦之前,他还自己做了个小型蒸汽机,并且这个机器的每一部分包括铸铁和锻造,都是他自己亲自完成的。一切准备妥当后,纳斯密斯就出发了。到了伦敦见到马德斯雷先生后,他就向这位大师介绍了自己的拙作,亨利·马德斯雷听后感到非常满意,于是很快纳斯密斯就成了他公司的一员。然后就是工资,马德斯雷先生陪他去了总会计那里领取了10先令,这就是当时他的一周薪水。虽然不多,但他清楚只要自己节俭完全是可以维持生计的。

纳斯密斯从小就非常独立,在他11岁那年,他就决定再也不会向家里要一分钱,要靠自己的双手来生活,而这次来伦敦的路费就是他自己平常积攒的。他为了节省开支,自己设计制造了一个炊具,我们现在仍然可以想象得出那是个什么样子的,他是如何用它做饭的,但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细节,我们只需知道是那个小灶具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而这也是他本人至今还津津乐道的。就这样,他通过自我克制,保证了自己的生活,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向家里求助过。因为他相信别的工人既然可以依靠工资度日,那么他的生活应该也能如此。他的勤俭实现了他的愿望,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敬佩的。虽然只是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新人,但他却有着惊人的自尊和智慧,他极度地克制着自己的欲望,但有时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他偶尔也会做出些改变。

时间如白驹过隙,很快就到了第二年,而此时纳斯密斯的周薪也涨到了15先令。于是他有了可支配的资金,但他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一分不差地存入银行,而是购置了研究器材,也就是利用这些器材,他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由于业绩十分突出,到了第三年他的报酬就整整多出了一倍,而此时的生活也渐渐富裕起来。后来他在回忆这段时光时说:“在马德斯雷公司的那三年可能是我人生中最为美好的日子,我为了自己的理想与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每天都会进步一点,技术也日趋完善,在体会科学的乐趣与伟大的同时,我也越来越感到自立的幸福。同时我还在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不仅是我个人,很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或者那些追求善良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在此我也祝福他们能够像我一样。”

虽然在马德斯雷公司的工作十分愉快,但纳斯密斯还是决定要自己去独立的创业,因为这样就没有什么能够束缚他的思想。于是当第三个年头快要结束时,他就辞职去了爱丁堡,并在那里创办了一家规模很小的机械店铺,主要是出售机械工具,其实这是很明智的决策,也非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店铺开张后,他就拼命地工作,目的就是可以积累更多的资本并可以更新设备。为了增加效益他还添了个车间,用来自己制作商品。经过两年的努力,到1834年时,他就把全部的机械迁往曼彻斯特,去那里继续创业。他还在帕奇克劳夫特的布里奇运河岸边置备了一块土地,用来建厂房。虽然他的起点不高,但企业的成长速度却是十分惊人的,也就是在那里他把最初的一个木头工棚变成了举世闻名的布里奇铸铁厂。

他在那里一直奋斗到1856年12月31日,而此时的企业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机械方面的领军者。于是48岁的纳斯密斯决定功成身退,开始了他幸福的个人生活。在退休后,他依然为自己的创业经历感到无比的自豪,他说:“感谢上帝赐予我双手和智慧,正是通过这些我才得以创造了事业上的辉煌。现在我可以大胆地说,在整个机械时代的进程中,有太多的发明都留有我的痕迹,如果没有我发明的蒸汽锤,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火车头和汽船,而铁皮军舰、惠氏枪、阿氏枪也就可能不会出现。”

退休后的纳斯密斯也并没有悠闲地颐养晚年,而是一样的忙碌。因为他的视野已经从地上转向了天空,他疯狂地迷恋上了天文学。他坚持观察月亮并拍下了很多照片,在科学分析后他出版了一篇详细介绍月球自然状况的专题论文,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此外他还自己制造望远镜,并最终发现了太阳的“椰叶纹”。直到我们上次去参观他在哈墨费尔德的漂亮住宅时,还看见他在使用风动力为新望远镜上的镜片进行抛光。同时他还非常喜欢艺术,退休后大部分时间他都用来画画,而且有的艺术价值还十分高,但鉴于自己低调的生活作风,他最后也没有办过一次画展。

纳斯密斯可以说为所有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揭示了一条真理。在后来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时,他是这样说的:“如果要把我成功的秘密归纳为几个字的话,那就是‘责任永远要优先于享受’!因为一旦树立了这样的信念,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可在生活中我们却经常见到很多失意的人,他们口口声声地抱怨上帝是多么不公平,自己的运气为什么这么差,殊不知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导致了失败。他们一心享受,缺乏勤俭节约的精神,在面对贪婪欲望的时候根本不会表现出丝毫的克制,而这一切,都是失败滋生的温床。”

9.普桑的故事

引言

他一生过得都很平淡,但对艺术的追求则是孜孜不倦。

后来他说虽然自己已经老了,但分明还能感受到内心有一团火在燃烧,他还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要超越自己,挑战极限,达到完美。

与纳斯密斯相比,尼古拉斯·普桑就更值得人们学习,他不仅勤劳节俭,更是积极向上、永不满足。他的一生都在不断超越自我,为了追求完美而努力奋斗。他一生过得都很平淡,但对艺术的追求则是孜孜不倦。他的聪明智慧、淳朴善良、正直高尚更是为人们争相传诵。

尼古拉斯·普桑出生于鲁昂附近的安德来斯,他的父亲是当地一所小学校的校长。他们的生活十分贫穷并且社会地位一点也不高。父母从小就耐心地教导他,希望他能学好科学知识,可他对于书本上的东西一点兴趣也没有,他的唯一爱好就是在纸上或者石板上涂鸦。一位乡村画家在看过他的画后,感到这必是个绘画天才,于是就请求他的父母不要剥夺孩子的兴趣,并自愿担当他的老师。经过这位画家的多次劝说,他的父母才最终同意。出乎老师的预料,普桑聪慧过人,很快就学会了一切,于是他不得不离开,并告知普桑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传给他这些了。

普桑虽然跟随这位启蒙老师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对艺术的兴趣已经完全被激发出来了,他渴望进一步的发展。于是在他18岁那年,他孤身前往巴黎去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在那里他以替别人做布告板为生。在巴黎浓厚的艺术氛围下,他更加努力,每天都穿梭于各个画室之间,认真地临摹、绘画并很快就有了质的飞跃。

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去罗马,因为当时那里才是艺术的天堂。可他只到了佛罗伦萨就很快返回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尝试。但第二次出发后只到了里昂,甚至还不如第一次。虽然连续遭受了两次失败,但普桑对于自己的艺术梦想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继续努力学习,忍受失败的打击,过着清贫的生活。就这样,直到12年后,普桑才在费尽千辛万苦后到达了罗马。在那里,他认真钻研历届大师们的杰作,特别是雕像,而这些都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普桑对于古代作品特别的感兴趣,在他和著名的雕刻家杜科斯诺住在一起的时候,他经常和杜科斯诺一起仿制模型。为此他还实地考察了那些罗马最负盛名的雕像,特别是他最喜欢的古代作品。就这样他和同样贫穷的杜科斯诺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当然这也对他后来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为了达到惟妙惟肖的境界,他还专门研习了写生学、解剖学,并绘出了很多关于人物的表情和姿势的素描。此外为了拓展知识,他还从朋友那里借来了大量的艺术著作。虽然那段时间的生活很拮据,但他一点也不苦恼,因为他已经在艺术上收获了很多。

普桑一直都很追求生活上的自立,因此他经常会把自己的作品卖给别人,而且不计较报酬的多少。他卖出的《预言家》只获得了8里弗,而《菲利士人的瘟疫》也只是卖到了60克朗。后来当黎塞留主教想收藏这幅画时,却花费了1000克朗。不幸的是,后来他感染上了严重的疾病,光每天的医药花费就让他吃不消,眼看他的生活陷入了绝境,这时谢瓦利埃·普索站出来帮助了他。普索为他垫付大笔的医药费,还为他的后续创作提供了资金支持。后来出于感恩,普桑专门画了《沙漠中的小憩》赠送给他,而这幅画的金钱所得大大超过了普索提供资助的总和。走岀困境的普桑更加努力地创作。他的技术不仅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求发展。后来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他去了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在那里通过刻苦的学习,他的技术又有了很大进步,并留下了很多伟大作品,比如《奇曼尼克斯之死》、《给临终者涂油礼》、《吗哪》、《艾达米达斯遗嘱》以及《绑架萨宾人》等都是在那个时代创作的。

就这样,普桑这个名字逐渐为人们所知晓,但他却不是那种一夜成名的幸运儿,因为他的性格十分孤僻,所以真正了解他的人很少,而他的思想则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理解的。他的朋友很少,但劳德·洛林应该算是一个。他们对艺术,古物研究等都十分感兴趣,他们经常会在拉特里尼特都蒙特梯田上探讨问题,并在那里一起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而他在创作之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到乡间小路上去散步,一边休息,一边思考,因此与画家相比,人们更愿意称他为思想家。虽然罗马简单而又恬静的生活非常迎合普桑的性格,但如果他想在这里靠画画吃饭,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这里毕竟是罗马。

虽然在罗马安身立命很难,但在整个欧洲尤其是在自己的祖国法国,普桑还是非常受欢迎的。人们都希望他能早日回国,同时普桑还收到了很多巴黎的邀请函,其中还包括为皇室作画的任命。刚开始时,普桑还是有些推辞,他说自己已经来罗马15年了,在这里成家立业,是这里给了他成功,因此自己希望能够在这里度完余生。但是,国内人民包括皇室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继续给他去函,希望他能早日归来。最后,普桑勉强答应了,并从罗马回到了巴黎。

到了巴黎后,他就开始创作,他充分利用了良好的条件,并创造出了一批伟大的作品,比如《最后的晚餐》、《圣·泽维尔》和《洗礼》。他一直辛勤地创作,任劳任怨,尽量地满足皇室要求,包括替他们绘制《圣经》和《维吉尔传》等皇家书籍的封面,设计挂毯的图案,将罗浮宫画成连环画等。但到了后来,普桑就被这种琐事激怒了。他对查特洛普说:“你们又是让我绘制封面,又是设计挂毯;一会儿是圣路易圣会,一会儿是维吉尔,一会儿又是美术馆。我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只有一双手和一个脑袋,你们不仅不帮忙还挑三拣四,这样的话,你们就不要指望我能同时做好那么多东西。”同时他还受到了很多国内同行的排挤,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普桑抢了他们的风头,他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人的眼睛。对手们处处陷害打击普桑,在这样的氛围下,普桑再也无法忍受了,他和这些人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了,于是就很快地返回了罗马,再一次回到了蒙特皮西欧那所破旧的屋子里。

从此以后,普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罗马,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余生。在回到罗马后,虽然日子还是一如既往的贫困,但他的创作却更加辉煌。同时他还染上了很多种疾病,在工作的同时还不得不与病魔做斗争。他用坚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后来他说虽然自己已经老了,但分明还能感受到内心有一团火在燃烧,他还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要超越自己,挑战极限,达到完美。就这样,在与贫穷和疾病的斗争中,他走完了最后的人生。

其实,普桑的晚年还是很孤独的,他的妻子早逝于他,而他的膝下又没有一个子女,甚至他的朋友都相继而去了。等到最后的时候,他真的是孤身一人。普桑逝世于1665年,在他的遗产中除了1000克朗的积蓄,剩下的全部都是他的那些历史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