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稠酒——黄土地与黄河水酿就的浓醇浊酒
久为人们传唱的“热腾腾的油糕摆桌上,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说的正是陕北稠酒,呈米糊状,浑浊黄稠,如黄河万里浊水。稠酒又名“黄桂稠酒”。相传“贵妃醉酒”喝的就是西安稠酒,故还称“贵妃稠酒”。黄桂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酿成的甜酒,或称其为饮料更恰当些,因其配有芳香的黄桂而得名。此酒状如玉液,绵甜醇香,回味悠长,据说其历史可追溯到周代的“醪醴”。
稠酒见诸史册始于商周时期,至今已三千多年,只是那时不叫黄桂稠酒罢了。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里,曾多次提到“醪醴”,这“醪醴”就是稠酒的前身。原汁不加浆者叫“撇醅”。
《诗经·周颂》中还记载:“丰年多黍多徐,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礼。”《小雅》有“或以其酒,或以其浆”的诗句。黍指黄米,梭指糯米;醴,就是一种甜酒,可以贡献给祖宗和用于各种祭祀。可见,在商周时期,关中地区就已经是黍稻等农作物的盛产区,并且用盛产的黍稻作为酿造稠酒的原料。
《汉书·楚元王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及王戍即位,常设,后忘设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稠酒在汉时已是名酒了。北魏高阳郡太守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称为“白醪”。
盛唐时期,古长安(今西安市)长乐坊出美酒,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所反映。而且酿造技艺有了进一步提高,“朝野上下,莫不嗜饮”。《清异录》所载“李太白好饮玉浮梁”,指的就是古代的稠酒。“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此处所说的“斗酒”即是指稠酒,关于这一点,近年出土的唐墓壁画亦可为证:1992年在长安县南里王村出土的韦氏家族墓中,有一幅主人庭院宴客图,图上有两个女童从两侧端酒上席。有考古专家指出,这画上的酒是从旁边现压现端,一如李白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所描绘的景象。其关键是一个“压”字,即用人力使酒汁与酒糟分离开,这情景,在今日西安一些老字号饭店中仍然可以看到。
传说唐玄宗携杨贵妃光临长乐坊饮酒,味美醇香的稠酒使贵妃倾倒,当即将手中的桂花赠予店主。店主将桂花植于储酒园中,不料桂枝生根开花,在长安坊繁衍成林,花开时节,桂花香,稠酒香,香溢长乐坊。店主遂将桂花用蜜腌制后兑入酒中,使酒更具特色,清香远溢。“黄桂稠酒”便由此传开,至今传为佳话。
西安的稠酒多为家传,一代一代手工制作,数量不大,但风味却保留了下来。目前以“陕菜正宗”西安饭庄和老孙家饭庄、曲江春酒家等一批饮食“老字号”制作的稠酒风味最为纯正。当年郭沫若在西安饭庄喝了热腾腾的黄桂稠酒后,高兴异常,连声说此物“不是酒,胜似酒”。这位满腹历史的大文豪,大概从稠酒弥漫出的香雾里与酒仙李太白重逢于古长安的酒肆中了。
那么,稠酒是酒吗?回答当然是酒。稠酒不但是酒,而且是好酒。郭沫若之所以说西安的黄桂稠酒“不像酒”,可能是和他家乡的那些蒸馏酒(如五粮液、泸州老窖之类)相比;而“胜似酒”之论,尽管其中的“似”字,仍流露着他对稠酒身份的怀疑,但那个“胜”字,却是准确而生动地肯定了稠酒的奇妙。
由于稠酒放置时间一长会出现发酵和沉淀等现象,因而一般要趁新鲜时饮用,故而很多外乡人常感叹“稠酒好喝,可惜带不了稠酒出潼关”,这从某种意义上更增加了黄桂稠酒的珍贵性。日本人许是和我国“一衣带水”的缘故,对稠酒有着着迷的喜好。5元一小杯的稠酒,日本客人竞相购买,常常供不应求。1983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来华访问,到西安时竟点名要黄桂稠酒。喝后连声称赞:“这种酒的味道真是不错。”近年来看见西安饭庄的包装稠酒已经上市,想来这一方面已有了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