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新时代宣传工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如何做好理论工作

理论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理论教育、理论宣传、理论研究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掌握并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列宁曾经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深刻指出了理论的重要性。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思想基础,也是党在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使命的根本保证。

做好理论工作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一项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全党就能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使命,同时依然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依然存在,党所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任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首先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起。理论武装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只有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才能掌握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深刻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越是接近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越需要全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更加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更加主动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更加自觉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落实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全过程。

一、加强理论教育,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干部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事情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一)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抓好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

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是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职理论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途径。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学什么

《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明确规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以政治学习为根本,以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首要任务,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以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目的,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坚持依规管理、从严治学。”具体来讲,学习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党规党纪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外交、民族、宗教等方面知识;改革发展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等,同时,对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要求学习的其他重要内容也要纳入学习范围。

2.怎么学

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应当将集体学习研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把重点发言和集体研讨、专题学习和系统学习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学习讨论和互动交流。同时,根据形势任务的要求,结合工作需要和本人实际开展自学,应当把理论学习与专题调研结合起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深化理论学习。此外,要不断创新学习形式,适当组织专题讲座,积极参加学习讲坛、读书会、报告会等学习活动,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习渠道,不断增强学习的吸引力。

3.注意什么

在学习主题方面,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开展学习,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坚持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及时跟进学,切实用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习成果转化方面,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实践中的问题以及能力不足的问题,注重学习实效,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改革发展的实际本领;在阵地管理方面,要加强对党委中心组的管理和督导,建立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制度,把中心组学习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绝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可乘之机。

延伸阅读

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由来与发展

早在延安时期,中央就成立了中央学习组,建立了高级学习组制度。后来中央成立了学习总委员会,毛泽东同志亲自任主任,各解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干部学习组织,专门抓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党委积极探索领导干部在职理论学习的形式和办法,逐步形成了党委集中学习的做法,称之为“党委中心组学习”。1993年11月,党中央下发《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党、政、军各部门,都要做出安排,特别要认真抓好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这是中央文件首次确认“党委中心组学习”这一名称。2000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意见》,对这一制度作出具体规定。2008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这一制度。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作为关于中心组学习的一部专门党内法规,对于推动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开展,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重视学习并善于学习的历史,也是一部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带头学习、率先学习,为不断提高全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作出了表率,全党开展学习的氛围日渐浓烈。

2013年9月30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习创新方式,安排在一线进行,实现学习和调研相结合、听和看相结合、会议和活动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2019年1月25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这次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二)以全体党员为重点抓好经常性教育培训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理论武装、加强理论教育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部署,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强调“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指明了方向。

1.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党的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通过“三会一课”制度,系统开展理论教育

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统一安排,结合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集体学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中央决策部署。同时,要组织开展专题讨论,确保理论学习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2.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以脱产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主要任务是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性教育。政治理论教育主要包括,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史、国情形势等教育培训,引导干部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党性教育重点开展党章、党的宗旨、党规党纪、党的优良传统、党风廉政建设等教育培训,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规矩意识,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总之,政治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必须牢牢抓在手上。

(三)以青年学生为重点抓好学校思政课创新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对青少年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2016年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9年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

1.要加强思政课内容建设

思政课首先要突出政治性,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要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标准。政治要强,就是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情怀要深,就是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思维要新,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视野要广,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人格要正,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3.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主要是做到“七个统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创新理论宣传,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理论宣传承载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使命,肩负着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的重要任务,对于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聚焦中心任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1.组织集中性理论宣传

集中性理论宣传主要是针对学习贯彻中央重要会议精神开展,具有大规模、大场面、高频次的特点,有助于在全社会迅速兴起学习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热潮。每逢党的重要会议召开,中央和地方几乎都要组织宣讲团,进行集中性宣讲。比如,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央以及各级地方党委分别成立宣讲团,由宣传部门牵头,从讲师团、党校、社科院、高校、企业等抽调专家学者分层次、分行业、分地区、分类别开展巡回宣讲;各大报刊网络平台开辟专题专栏,对会议精神进行深入解读,把党的最新决策部署迅速送到广大干部群众手中,迅速形成规模、形成声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在重大时间节点,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纪念活动也要适时开展理论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知古鉴今,增强重大主题宣传的理论深度。

2.做好常态化理论宣传

常态化理论宣传与集中性理论宣传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干部群众,打通基层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常态化理论宣传过程中,要全面准确及时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普及工作,引导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这一重要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聚焦基层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宣讲,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回答,科学解读党和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深入阐明对群众的相关利益安排,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既解理论之渴又解思想之惑,有效引导预期、理顺情绪、凝聚共识;要以活动为抓手推动常态化宣传,抽调专家学者组建宣讲队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基层理论宣讲阵地联合开展宣讲活动,推动形成理论下基层的长效机制。

3.开展理论政策专题性宣传

理论政策专题性宣传主要是针对中央近期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分专题开展阐释解读,比如围绕“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新旧动能转换”等,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开展宣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了解重大决策部署出台的背景、内涵、意义,迅速吃透中央精神,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理论政策专题宣传专业性较强,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时刻与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确保理论宣传的准确性全面性。

(二)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理论宣传方式方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格局、受众对象、舆论生态均发生深刻变革,对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理论宣传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变化,贴近受众需求,在语言转换、形式创新、阵地建设等方面同时发力,切实增强工作创造性,提高理论宣传实效性。

1.语言要活

要持续改进文风和话风,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不断增强理论宣传的通俗性和生动性,开展分众化、对象化理论宣传。针对普通群众,要把学术语言换成群众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鲜活,用群众身边的例子、通俗易懂的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高大上的理论有温度、有人情味、有烟火气;针对知识分子要注意宣传的深度,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针对青年学生要深入研究如何适应新生代的话语体系,学会使用网言网语,拉近理论与网民的距离,不断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

2.形式要新

理论宣传创新就是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创新的理念、灵活的方法,让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就是要牢固树立守正创新的理念。必须要根据现代传播规律不断创新理论宣传形式,运用小品、相声、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曲艺形式开展理论宣讲,寓教于乐。要深入研究如何在互联网新技术条件下创新宣讲方式方法,大胆尝试开展工作的新载体新路数,主动适应受众对象碎片化接收信息的习惯,通过动漫、H5、微视频等形式生动活泼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3.阵地要立体

20世纪60年代之前,谁掌握了纸质媒体,谁就有话语权;20世纪90年代之前,谁掌握了电视媒体,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进入21世纪以后,谁掌握了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纸质媒体、电视媒体都是传统的理论宣传阵地,依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关键时刻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在巩固好传统阵地的同时,必须建设包括“报、刊、网、微、端”在内的全方位理论阵地,在纸上、网上、掌上、点上不断抢占理论宣传制高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网络。

延伸阅读

山东凝心聚力打造“宣讲时间”特色品牌

近年来,山东宣讲工作坚持“融入服务、组织协调、拓展提升、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宣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理念,全力打造“宣讲时间”理论宣讲特色品牌,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益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做法。

创新宣讲方法,让“宣讲时间”品牌活起来。首先,坚持集中宣讲与常态化宣讲相结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全会精神等,组织宣讲骨干送党课、进行集中宣讲;与此同时,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新旧动能转换”等全省重点工作开展专题宣讲;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式宣讲,持续开展“宣讲时间”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五进”活动,及时回应干部群众关切。其次,坚持百姓宣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百姓宣讲作为“宣讲时间”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3年起连续举办8届“中国梦”系列百姓宣讲活动,以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案例,通过普通百姓说事拉理,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再次,坚持理论研究与宣讲提升相结合。近几年,山东省委讲师团以“鲁言”名义在中央媒体发表多篇理论文章,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共产党道路创新史》《话说新发展理念》等理论专著,编写《基层宣讲100法》,总结理论宣讲的规律,提升宣讲的理论内涵。

创新宣讲载体,让“宣讲时间”品牌立起来。着眼“宣讲时间”品牌打造,创建了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优势互补、线上线下融合贯通的宣讲体系。在网上,主要是在山东宣传网专门设立“宣讲时间”频道,充分展示全省开展基层理论宣讲的生动实践;在掌上,率先推出“宣讲时间”微信公众号,设置“鲁言说事”“鲁言开讲”“鲁言要论”等栏目,满足干部群众进行系统理论学习、获取宣讲素材和碎片化阅读的不同需要;在点上,设立了覆盖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的100个省级理论宣讲基地,使其成为“宣讲时间”品牌的“星星之火”。此外,为适应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山东省委讲师团与山东广播电台联合创办了首档广播理论节目《宣讲时间》,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与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山东首档大型电视理论栏目《理响中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普及理论知识,传播主流价值,廓清模糊认知,凝聚思想共识。

创新宣讲机制,让“宣讲时间”品牌强起来。山东探索成立了全国首家宣讲工作者协会,组建理论宣讲“八路军”,建设包括讲师团系统、党政机关、党校、高校、社科院、社科联、宣讲工作者协会和百姓宣讲员在内的宣讲队伍,组建了120余人的宣讲专家库,汇聚各领域、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与此同时,加强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培训工作,省级层面每年举办4期培训班,免费集中培训600余名宣讲骨干,市、县(市区)分级开展培训,每年免费培训宣讲骨干10000余名,切实提升了宣讲工作者的宣讲技巧和理论素养。

山东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大胆探索,也催生了“五支队伍进高校”“寻找青年政治佳”等一批新的理论宣讲形式,以其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和新颖的传播方式深受青年学生欢迎,马克思主义正以愈来愈“活”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

(三)整合各方资源,建设高素质理论宣讲队伍

1.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讲师团理论宣讲“轻骑兵”作用

党委讲师团是各级党委面向党员干部群众组织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深化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组织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任务,是长期活跃在理论宣讲战线的一支专业队伍,在基层理论宣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讲师团在组织理论宣讲方面的重要作用,及时总结理论宣讲的经验做法,加大对宣讲规律的研究力度,不断探索创新理论宣讲方式方法,把党委讲师团打造成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宣讲铁军。

2.要统筹力量打造理论宣传大格局

理论宣传不能仅仅依靠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建立涵盖多层次、多领域、多行业的宣讲队伍,形成工作合力。要组建理论宣讲专家库,吸纳党校、高校、社科院、社科联等社科研究机构各个专业、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发挥各自特长,为理论宣讲提供智力支持;要将基层群众、先模人物、“五老”人员、青年学生纳入宣讲队伍,逐步构建专家学者讲理论、领导干部讲政策、普通百姓讲故事、先模人物讲事迹的宣讲格局。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基层理论宣讲骨干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确保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讲透彻、讲准确。

三、深化理论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理论研究是做好理论教育、理论宣传的基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社科工作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阐释现实问题,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聚焦“三个重大”深入开展理论研究

1.把研究重大理论问题作为首要任务

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阐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要把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重中之重,分领域、分学科深入解读这一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推出理论研究成果,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其精髓要义、指导实践发展。此外,要研究人们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研判和辨析引导,帮助人们厘清是非界限、提高鉴别能力。

2.把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观照现实,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发展实际,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深入开展研究,着力破解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问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言献策。要加强对人们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比如,住房、就业、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加强政策解读、合理引导预期。

3.把研究重大实践经验总结作为重要职责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要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总结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密码”,总结提炼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改革发展的新经验新进展,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建好用好思想理论工作平台

思想理论工作平台是理论工作的主阵地,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工作“四大平台”。

1.要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在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方面的先锋作用

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2017年,经党中央批准,在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成立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为做好这一重要思想的研究宣传工作搭建了更好的平台。各中心(院)借助不同的优势,利用其雄厚的研究实力,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与科学体系,不断推出研究成果、创新传播方式,不断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这也是时代赋予宣传思想工作者的一个重任,必须从政治和大局的高度,全力以赴,全力推进,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

2.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思想理论建设的生命工程、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是党中央立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自2004年这一工程实施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学习研究宣传、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必须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深化经典著作编译工作,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经验总结的研究,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推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

3.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上的排头兵作用

1994年根据中央部署,在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国防大学和上海市社科院组建了五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01年又在北京市、广东省成立两个研究中心,各省也陆续成立研究中心,在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方面发挥着排头兵作用。其主要任务是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推出观点鲜明、思想深刻的理论阐释文章。要主动设置议题,组织精干力量,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研究阐释,加强对中央最新精神的宣传解读,在重要时间节点、重要关头,推出观点鲜明、思想深刻的理论文章,抢占舆论制高点,不断提升中心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4.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理论人才培养上的基础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自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各高等院校、社科院、党校相继成立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院、所),凝聚了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研究的专门人才队伍,培养了一批理论大家,推出了一批继承创新的研究成果,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5年,中央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截至2019年,全国已建成三批共37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学者集中、基础理论研究扎实、与教学联系紧密等优势,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着力强化理论人才培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5.要充分发挥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在思想理论引导上的主渠道作用

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平台,是维护党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阵地,对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把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作为“四大平台”之一,就是为了把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加强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队伍、传播机制建设,推动网上网下各个阵地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巩固壮大主流思想理论阵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以及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充分发挥各个平台的优势,又要强化“一盘棋”思维,注重一体联动,打通理论工作的内容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传播渠道建设,更好发挥整体效应。

四、扎实做好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亟待解答的问题,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总结中国实践经验,破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这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顶层设计,为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地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建设;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既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重点布局一批对文明传承有重大影响、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又要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同时要支持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濒危学科、冷门学科;要加强教材建设规划,建立健全高校教材编审机制,创新教材编写、推广、使用的体制机制,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积极性。[1]

2.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

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推动学术理论中国化、建立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评价体系上下功夫。具体来讲,要扎根中国大地,突出时代特色,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推动学术理论中国化;要建立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落实社会科学领域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政策,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术评价体系,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以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实际效果为衡量标准,建立科研信用管理、评价结果公布等制度,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机制,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引导教学研究人员潜心钻研、铸造精品。

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要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学理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大众化、中国话语国际化。具体来讲,要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思想、关键话语体现到各学科领域,形成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性阐释;要用生动的形式、鲜活的语言开展形式多样的普及活动;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

4.加快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必须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要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教育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良好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2]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凝心聚魂,为续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实际问题。领导干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要加强相关领域立法,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尊重学术、尊重人才、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

(二)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示范引导作用

国家社科基金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管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其主要用于资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重点支持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支持有利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支持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抢救和整理,支持对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建设等。

自1986年经党中央批准设立以来,国家社科基金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高度重视并大力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为党和政府决策发挥了重要参谋和咨询作用,不断推进学术观点、学科体系、科研方法和科研组织管理创新,对于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培养社科理论专家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各省(区、直辖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要做好本地区本系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和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协助社科理论工作者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此同时,根据本地区本系统特点,围绕中心工作,聚焦破解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设置相关研究专项,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部署。

1.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增多,无论是把握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对党和国家的决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智库的决策咨询作用,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其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崛起不仅是硬实力的提升,也必然伴随着以思想文化为代表的软实力的提升。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谋划国家战略、促进国际交流、影响国际舆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等,都迫切需要发挥智库的重要作用,服务国家对外总体战略。

2.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同时,对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促进社科院和党校行政学院智库创新发展、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和企业智库、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实施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规划、增强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政策研究机构决策服务能力六个方面,对各类智库的主要功能、重点工作作出了整体规划,绘就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的蓝图,为各类智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服务党和国家决策上的引领作用

智库具有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功能,必须找准角色定位,加强自身建设,以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要。一方面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智库具有政治属性,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要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另一方面要定位高端,突出专业特色。我国智库数量较多,但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较少,必须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着力打造国内外影响力大的高端智库。此外,必须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研以致用。要自觉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和谋划,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和政策性问题,抓住既具有真正决策参考价值又兼具社会普遍价值意义的问题,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