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脉学名著与名医脉案导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写说明

脉诊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但“脉理精微,其体难辨”,脉学精深,神妙难测,故欲掌握脉法,难矣!古今志士都常说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纵览历代名医临床大家,他们都是平(王叔和撰次《伤寒论》之第一、二篇为“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周学海:“平,读如骈,即辨脉也。”)脉辨证以决生死,并妙手回春的高手。高手成功的秘诀,无非勤学深思,多多临证,善于领悟,注重总结。当然,得遇名师指点迷津固然是好!然求之不得,就只能靠“高手成功的秘诀”了。

笔者大学毕业后工作40余年,前10年以在医院临床为主,业余时间则手不释卷;尔后25年以在学院从事教学为主,空余时间勤于临床,笔耕不辍;退休7年了,人退心不退,坚持临床、讲座、著述。我的研究方向以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主,其“辨某某病脉证并治”的诊治思路深入吾心。上下求索多年,可谓学业日进,临证确有成效。但扪心自问,自己在脉理上还缺乏研究、在脉法上还缺乏功夫,这影响了诊断的准确和疗效的提高。每每读到名医高手平脉辨证而疗效神奇的脉案,不禁拍案叫绝!“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2017年孟秋翻阅收集文献资料时,看到《中医杂志》(1963年第1期第29~32页)刊载的任应秋先生《如何阅读脉法书》一文(详见“代序”),受到启发,便行动起来,阅读其推荐的“五部”脉学名著,分别是:元代滑寿《诊家枢要》;明代张景岳《脉神章》、李中梓《诊家正眼》;清代张璐《诊宗三昧》、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阅读过程中转念一想,愚临证困惑,而凡是热爱中医的广大临床工作者和自己一样,都有着共同的追求、愿望。因此,一边学习,一边将这五部脉学名著及名医脉案编注出版,以供同道之需求,岂不快哉!

编注的体例为上编、下编,分解如下:

上编:古代脉学名著导读 将滑寿、张景岳、李中梓、张璐、周学海等五位医家之脉学专著原文依次编注为五辑。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著,笔者对上编的编注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概述,即对五部脉学名著都有简要概述。二是导读,对每部著作之每一篇文章都有内容指要,列于篇名之下,称为“导读”。三是附注,即正文括号内附加的注解内容。这五部脉学专著都经过当今专家学者(见“主要参考书目”)之“校注”,笔者在逐字逐句校对原著过程中,学有心得,对原著正文加了不少注解,并对“校注”本中存在的错别字及用之不当的标点符号加以修正;对原著中难辨识的字加了注解(汉语拼音、同音字及字词的解释)

下编:古今名医脉案选注 下编是为了理论联系实践,为了说明脉诊在临床诊治中的关键作用。“脉案”与“医案”名异而实同,二者都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即由医生将病人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发展过程、脉象、舌象、病机、诊断、治法、处方、用药、预后转归及注意事项等需要记述的内容记录下来),是医生临床思维的记录,是辨证论治过程的记录。“医案”是通称,“脉案”是特称。所谓“特称”,是强调脉诊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明辨寒热虚实、决定正确处方用药之特殊的、关键的、至关紧要的作用(周学海:“夫望、闻、问有在切之先者,必待切以决其真也;……”),这体现了脉诊神奇绝妙的独特本色。为了使上编与下编内容前后密切联系,学以致用,故下编的编注以“脉”为纲,以“案”为目。笔者对每种脉案(前28种脉依照李中梓《诊家正眼》之次序排列,此后29~36为笔者编列)都有四句七言歌诀与简要概述,对每个医案都加了按语(原有者称为“原按”,笔者所加者称为“吕按”。脉案的选录,古代多,现今少。古代名医脉案的特点,几乎都不另加按语,而是将其融入脉案之思路中),以利读者深入理解。

近20多年来,笔者编写的十几部著作,多数是理论求索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注重古今名医医案的收集整理,特别是我编著的《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近170万字,其“验案精选”为“重头戏”。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自己编著的书前后内容互相重复,“下编”脉案多是新近阅读过的医案(详见下编之概述),选录平脉辨证,以脉诊为主而决定正确治疗的“脉案”,加以整理、编注成本书“下编”,供读者“品味”。旨在增强有志于中医者学好脉诊、用好脉诊的信心。

可以这样说,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不能学好、用好脉诊,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中医,也就不能成为一名良医。

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中医人互相勉励,在脉学上下一番功夫,学好脉理,用好脉诊,将中医学最具特色的看家本事——脉诊,传承下来,发展下去,以弘扬国粹,惠及天下苍生。总之,本书的编注出版,为同道们学习脉学、阅读脉案提供了方便。

需要说明:我退休之前在河北中医学院的三名硕士研究生班光国(博士)、范秉均、朱小静与退休后继续讲选修课的本科弟子(当前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读硕士)管媛媛等先后校对全部书稿,两名全国师承弟子及孟、惠慧(均为副主任医师、硕士)校对了部分书稿。在此对弟子们的支持致谢!特别感谢河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方朝义教授对本书的编写提出宝贵意见。

2019年3月

吕志杰 河北中医学院(退休)

海南省中医院(特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