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微医辨惑传习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中医诊疗思维之“症、证、病、因”

【医论精华点睛】

仝小林对审因论治的认识:临床论治疾病,对症是最低层次,其上是辨证,其上是辨病,最高是审因论治。可以这样表述:以因为求(治病求本,除掉病因),以病为基(抓住疾病的主线),以证为向(把握八纲的大方向),以症为靶(解决当下的突出矛盾)。根据实际情况,组合成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案。若病因不清楚,则从病入手,如果病的规律或效方还没有找到,则从证入手。

【医论现场再现】

(一)论审因治疗的重要性

黄飞剑:《伤寒杂病论》方证对应用了1 800年鲜有变化,有人说经方只讲方证对应,不讲病因,有人说经方讲病因,如何讲解病因却无从说明。我的观点是在学经方之前,必须把《内经》的三因学通学精,《内经》多处言审因的重要性,比如“知标本者万举万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治病必求其本”等都说明审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审因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讲本质,治本质。没有“邪”(病因)与机体的结合症状从何而来。仲景也注重“三因”的重要性,他在论述痰饮病时就明确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正合《内经》所指的“形寒饮冷则伤肺”的经旨。而到东汉仲景出《伤寒杂病论》之后人们开始研究方证对应,至宋朝达到高峰,方证对应几乎涵盖了一切疾病,忽略了审因在临床诊疗的重要性。仲景在为他的书定名时想必是煞费苦心的,他最终把书名定为《伤寒杂病论》而不是伤温、伤气、伤血、伤精杂病论,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伤寒杂病论》是最重视病因的。

仝小林:重病症轻病因,是如今临床普遍存在的现象,审因治疗的确有其重要性,亦有其难度,我们做的事,第一是要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思考的是提高疗效和简明实用;第二是要搭建中西医病理生理之桥梁。只有这个框架搭好了,才能使中医理论与时俱进,汲取古今之精华,才能吸纳最新成果的八面来风。因此,一切从临床实际出发,在继承和创新之中,找到恰到好处的支点。我多次谈过,中医大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时代的呼唤、时代的推动!中西医融合是未来中国医学之大势,也是我辈之使命。

(二)中医诊治的基本顺序

仝小林:通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经方实践,我们证明了临床在辨病方基础上加减,是非常可行的,如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糖尿病肾病使用芪丹军蛭汤、重症胃瘫使用附子理中汤等。但是,把握“度”很重要,既不可“太粗”,也不可“太细”。如辨治“心水”,先立一主方,再针对常见的病因或证候或主症给出加减方案。这样的取舍是否可行?愿闻高见。这种辨病方,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然,若能找到病因方,则是治病求本了,但是经常做不到。所以,我认为,对症是最低层次,其上是辨证,其上是辨病,最高是审因论治。可以这样表述:以因为求(治病求本,除掉病因),以病为基(抓住疾病的主线),以证为向(把握八纲的大方向),以症为靶(解决当下的突出矛盾)。根据实际情况,组合成不同的治疗策略和方案。若病因不清楚,则从病入手,如果病的规律或效方还没有找到,则从证入手。

王 蕾:老师所说四大方面,理清了中医治疗的各个次第,受益匪浅!审症求因,是最根本的,可惜,针对病因的治疗,有的是大环境的问题,这个病因难以去除;有的是患者心态情绪的问题,药物有部分帮助,但又有限。在传统中医辨证基础上,突出辨病重要性,感觉是给辨证加了准星,更好地落到了实处。就如同辨证的“引经药”,通过辨病,可让辨证直达“病所”,复习了对水气病的讨论,诚如您提出的问题,如何把握水气病辨证的“度”?这个经纬理起来不太容易,像您提到的糖尿病,和之前讨论的哮病,这些都是具体的疾病,有明确的病理变化认识。而水气病,更靠近症状描述,背后的病理基础差别大,如何梳理得进一步探讨。

仝小林:疾病各有不同,症、证、病、因的认识亦各有偏重,但中医在诊治层次的顺序,似乎应当和追求的目标层次,因、病、证、症相反,即抓主症、辨证候、论疾病、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