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微医辨惑传习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窍病的辨证论治

【医论精华点睛】

仝小林阐释中医开窍法:开窍法讲的是神之窍,与意识相关。中医应当把七窍,称为脑之窍。脑之窍病,可以是单纯的窍生病,也可以是脑病而引起的窍病。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神窍病和窍病。神经科管的是神窍病,五官、口腔、眼科管的是窍病。治窍病,有局部治窍法和从脏治窍法;治神窍病,有开窍醒神法和从窍治神法。不论治窍法还是从窍治神法,多用外用药。脑系分成神经窍,神病若昏病神窍。单纯窍病不累经,累经经累曰经窍。

【医论现场再现】

(一)窍的概念

仝小林:何谓窍?

徐海蓉:窍者,穴也、空也。《内经》从天人相应的观点提出“地有九州,人有九窍”(见《灵枢·邪客》),然而对于九窍的具体所指,历代医家看法不尽一致。多数医家认为,九窍系指眼、耳、口、鼻、前阴、后阴而言,如郑康成云:“九窍者,谓阳窍七,阴窍二也。”喻嘉言曰:“人身有九窍,阳窍七,眼、耳、鼻、口是也,阴窍二,前后二阴是也。”《脾胃论》注释和《中医大辞典》解释亦然。人体之窍可分为两类,一为生理之窍,如七窍或九窍,与外界相通连;一为精神之窍,如心窍、脑窍,是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的途径,也主导着脏腑功能的发挥,因而具有双重属性。

周毅德:窍,指孔穴、关键点、联通机关所在。窍之于人,宏观指内外相通之孔穴,微观乃指生命活动一切贯通连接之所在。

仝小林:何谓脑窍?

周毅德:脑为奇恒之腑,脑髓所居,元神之中宫,是个体生命感觉运动的信息控制中心。脑窍,泛指的是脑细胞组织器官形态功能基础上的各信息工作站,包括所有的脑信息的交通节点。生理状态下,气血调和,脑髓充盈,脑窍开合自如,各关窍节点信息处理高效通畅,觉醒有常,神明机敏,安然统领着全身心的吐故纳新过程。一旦气血不调,失其所养,脑髓伤害,痰瘀阻滞,关窍节点信息处理障碍,则会发生脑髓空虚,脑力不足,脑窍蒙蔽,开合不灵及相应的精神躯体病理改变。

仝小林:张予主任,耳鼻喉怎样看窍?

张 予:五官位居人体上部,皆为孔窍,分属五脏。各官窍生理与五行相属或开窍相关的脏腑关系尤为密切,具有特殊的依赖性。同时,各官窍生理功能对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等也具有普遍依赖性。如耳司听觉,尚与心肝脾肺、十二经脉有关。以心主血脉,心血奉养于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上奉于耳;肝主藏血,疏泄气机;肺主声,令耳闻声;十二经脉之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又喉主发音,亦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有关,如《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说:“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宋 坪:皮肤亦有窍,是谓毛窍。皮肤给药现在也很热门。

(二)神窍病、经窍病、窍病的辨治

仝小林:那怎么治疗窍病呢?

宋 坪:我觉得开窍大多与醒神相连,传统开窍剂应当说的就是开精神的窍。而生理的窍(七窍、九窍)包括毛窍应当归在玄府中。在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就用开玄府的方法治疗眼科以及耳鼻喉科疾病。后来王永炎院士用开玄府药物治疗脑血管疾病,又让我试用这种方法治疗皮肤疾病。现在看来,是否都可以归为仝老师所说的窍病。

徐立鹏:有关中药治疗关窍急症的资料,我先按五脏分论。心开窍于舌,舌下给药是治疗心脏病的方式之一,如舌下含硝酸甘油、冠心苏合片;肝开窍于目,暴发火眼,俗称红眼病,可以用白蒺藜治之;脾开窍于口,急性呕吐,止吐为先,可用半夏、生姜、紫苏治之;肺开窍于鼻,鼻塞不通,可用苍耳子、辛夷、细辛急通之;肾开窍于耳和二阴,大便不通,承气主之;小便不利,以葱管导之,如导尿管;妇女阴道,血崩下注,阿胶生姜。以上皆属急症,请老师和大家补充。我理解,窍是脏腑通于外的关口,也是气机升降的通道,故窍之急闭,多属危急。

仝小林:大家认为,脑窍,就是神窍、心窍吗?中医讲的开窍,是开脑窍吗?

沈仕伟:古人将神志病归于心,开窍药指的是治疗昏迷、神志障碍疾病的药物。因此,这个窍指的是狭义的窍,心窍。广义的窍可能包括五官的窍,二阴的窍等。

周毅德:开窍——治疗学名词,即开闭,治疗邪阻心窍神志昏迷的方法,适用于邪盛气实的闭证,有凉开、温开的不同。中医所谓的“开窍”“通窍”,通常指的是通过各种治疗方法,使发生病理改变的脑窍恢复到生理状态之意。药物常用辛香走窜的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等。分清热开窍、化痰开窍、逐寒开窍等法。

郭 允:中医的开窍药,在古代医书上,多以成药的形式存在,比如丸散膏丹,以便急救时方便取用,给药途径虽然多种多样,但无外乎经七窍途径用药。

仝小林:所以我以为,中医之开窍法,讲的是神之窍,与意识相关。中医应当把七窍,称为脑之窍。脑之窍病,可以是单纯的窍生病,也可以是脑病而引起的窍病。如果是脑神经损害引起的窍病,则归入神经科。我的理解,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神窍病和窍病。神经科管的是神窍病,五官、口腔、眼科管的是窍病。治窍病,有局部治窍法和从脏治窍法;治神窍病,有开窍醒神法和从窍治神法。不论治窍法还是从窍治神法,多用外用药。

脑系分成神经窍,神病若昏病神窍。单纯窍病不累经,累经经累曰经窍。这是我总结的神病、神窍病、经窍病、窍病的鉴别诊断。大家来理解一下这段话。

周 源:上焦脑系列分为神经窍和单纯窍(目、舌、口、鼻、耳),若有神志失常则为病在神经窍,单纯的窍病则无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由经(脑神经)累及七窍,或由七窍累及经者,可称之为“经窍病”。

王 强:窍病、经窍、神窍三种。其中窍病只是单纯窍器官病变,比如鼻炎。经窍病,窍病为累及或合并相关脑神经系统。如果伴有神昏等神系病症则为神窍病了。

(三)窍病案例分析

仝小林:我发一个神窍病的病例。某男,61岁。主因“头晕1天,昏迷12小时”收入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入院后第4天颅脑MRI示:双侧小脑大面积梗死,双侧丘脑及脑桥梗死,脑白质病,脑萎缩。给予脱水、降颅压、抗凝及对症治疗,患者仍处于浅昏迷状态,发病10天后出现发热,体温在38~39.5℃之间波动。发病第23天颅脑CT示: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脑梗死,左侧枕部、左小脑脑出血并溃入第4脑室。发病第26天患者体温39.3℃,查血常规未见异常。患者为多发性脑梗死,目前又出现梗死后出血,故考虑为中枢性发热,给予药物降温及物理降温,效果均不理想。午后及夜间患者体温39.5℃,意识蒙眬,大声呼之能应,面红赤,大便数日未行。体查:压眶反射存在,双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约3mm,左侧直径约2.5mm,四肢肌张力低,肌力0级,双侧巴氏征(+)。予①安宫牛黄丸1丸,2次/d(当日下午5时、次日上午8时各1次),温开水化开后胃管注入;②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60g,羚羊角粉1g,生石膏60g,生地黄60g,牡丹皮30g,赤芍30g,生大黄9g,金银花30g,败酱草30g,野菊花30g,紫花地丁30g,2剂水煎服,于当日晚8时、凌晨1时、次日早7时分别服用150ml。次日早8时体温降至38℃,大便3次,下午4时服用150ml,晚8时体温为37.1℃,连续观察2日体温均正常。

我再举个单纯鼻窍病的病例。周某,女,鼻流清涕,喷嚏不止反复发作2年。晨起喷嚏不断,清涕不止,遇冷风或吸入凉气则发作不已,得热好转。后头空痛,平素怕冷甚。予以生麻黄6g,附子12g,细辛3g,鹅不食草30g,苍耳子12g,薄荷6g(后下)。患者服用2剂后喷嚏已止,其他诸症皆减轻,服药1个月后诸症消失。随访,一直未复发。

案例分析:鼻窍药通走鼻窍,擅治鼻塞流涕、鼻嗅不灵、鼻渊等病症。因鼻又为肺之外窍,故鼻窍药多为肺经解表药,常用药有辛夷、鹅不食草、苍耳子、细辛、白芷,其中以辛夷、鹅不食草通走之力较大,白芷作用相对平和,苍耳子偏于散风寒表邪,细辛擅于搜剔在里之邪。

张 予:鹅不食草通窍效果虽好,但性寒凉,脾虚之体往往用后不适,宜减量或配伍应用。

仝小林:鹅不食草,又名石胡荽。《本草汇言》曰:“石胡荽,利九窍,通鼻气之药也。其味辛烈,其气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经,上达头脑,故主齁蛤痰喘,气闭不通,鼻塞鼻痔,胀闷不利,去目中翳障,并头中寒邪、头风脑痛疾。”古方多以此药纳鼻中治疗鼻渊、脑漏等病症。现代临床中将鹅不食草制成多种剂型,通过鼻腔给药,广泛用治急慢性鼻炎、肥厚性鼻炎等多种鼻炎。张主任说其性寒的依据是什么?我常用15~30g,尚未发现明显不适。

张 予:鹅不食草大半患者用后胃感不适,个人当成寒凉之品。

段 娟:我也临床发现鹅不食草小儿多食会腹痛。

祝 捷:小儿吃鹅不食草确有言胃不适者,不过不多,传统均认为鹅不食草是辛温药,觉得胃不舒服应该不是寒性造成的。

仝小林:张主任说说自己平时治疗耳鼻喉窍病的经验吧。

张 予:我们科常见的分泌性中耳炎、耳鸣、过敏性鼻炎都属窍病。我平时仙方活命饮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用穿山甲通耳窍。

给大家举一个典型的耳咽管阻塞的病例。刘某,女,63岁,右耳胀闷反复发作2年,伴耳鸣,头昏。查右耳传导聋,声导抗B型曲线。已多次西医行鼓膜穿刺治疗,后来我予金银花10g,白芷20g,当归10g,川芎6g,穿山甲3g,皂角刺 10g,没药 10g,枳壳 10g。14剂,耳胀闷消失,听力正常。

仝小林:张主任的病例是窍病?经窍病?穿山甲为什么通耳窍呢?

张 予:窍病。穿山甲最善走窜,耳咽管阻塞很难治疗,故选用穿山甲,临床应用十余年,常见奇效,使患者免于手术之苦。

王 强:张主任的病例是经窍病。

仝小林:王强说是经窍病,是窍累经?还是经累窍?

祝 捷:个人亦认为是经窍病,窍累经。

仝小林:祝捷说得对。《本草新编》言“辛夷,通窍而上走于脑舍,(治)鼻塞鼻渊之症”,明言辛夷能够上走脑窍。另外,将大皂角粉涂抹鼻内,可通过取嚏止呃,其作为鼻窍给药,亦可属鼻窍药。

举个皂荚取嚏止顽呃案。某女,32岁。5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呃逆,频作不止,呃声低弱,欲呕不出,昼夜不停,经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会诊,诊为“神经性顽固性呃逆”,给予甲氧氯普胺、哌甲酯等治疗3日未效。刻下见:呃声连连,沉闷微弱,但膈肌活动幅度较大,数日未眠,精神疲惫。取生大皂荚1个研粉,手指拈,鼻吸之,并指压左耳枕顶部穴,数分钟后喷嚏大作,呃逆顿止。后用四七汤加减以巩固疗效。2周后来诊,诉药后呃逆一直未作。

郑俊谦:辛夷是通鼻窍之上品!恩师刘弼臣从肺论治,辛夷是第一味。请仝老师讲讲麝香的临床应用吧!

仝小林:麝香为开窍之上品,通走力大。《本草纲目》言:“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本草备要》还言其:“治耳聋,目翳,阴冷。”《太平圣惠方》以麝香治中恶客忤垂死,《济生方》以麝香治中风神昏不醒,《圣济总录》制麝香汤主治厥心痛。现代研究证实,麝香具有兴奋中枢神经、保护脑组织、增加冠脉血流、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以麝香为主药的制剂可用治如化脓性中耳炎、冠心病心绞痛、消化道肿瘤等多种疾病。我常用麝香治疗嗅觉味觉失灵、突发耳聋等疾病,皆取其通诸窍、开经络之功用。

麝香虽为通开药,却最善通走脑窍,醒神开闭。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苏合香丸等治疗各种神昏闭证的方剂中,均有一味麝香。实验研究显示,麝香主要成分麝香酮静脉给药后能够迅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并很快达到峰值,且与其他主要脏器相比,其在脑组织中蓄积时间长,衰减慢。麝香的药理活性也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及脑组织的作用,故而有学者提出麝香应归经入脑。麝香,为窍药之霸王药,辛香浓厚,走窜力峻,能通一切闭阻之窍,外头面、内脏腑,开一切壅遏。我们把它称为“通开”之药,诸窍闭之重症皆可用之。

给大家分享一个麝香治味觉、嗅觉消失十余年的案例。某女,56岁,有高血压、糖尿病史。辨证为肝胃郁热、气阴两虚。予柴胡9g,黄芩30g,夏枯草45g,天麻15g,钩藤30g,黄连15g,知母45g,芍药30g,生牡蛎60g,天花粉30g,西洋参6g,生姜5片,麝香0.1g(分冲),加减治疗5月余,味觉恢复、嗅觉明显好转。大家认为这个是神窍病还是窍病?

宋 坪:虽然是神经病变,但不是脑血管意外,而是外周神经的问题,所以应当是窍病。

徐立鹏:首先,看对“神”字的理解,如果当成是神志,那肯定算窍病。但如果是指脑神经的信号传导来说,就该算神窍病。

仝小林:某男,13岁,突发耳聋,诊为“急性神经性耳聋”,静滴神经节苷脂4天后,视力下降,胸前出现红色丘疹,遂停药。额头两侧自觉发紧有压迫感,视物不清、乏力、易汗、舌胖大齿痕、苔腻。予葛根120g,川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石菖蒲15g,白鲜皮30g,生姜3片,麝香0.2g分冲。服上方14剂,听力学检查显示明显改善,声反射阈下降,听力好转。那这例是神窍病还是窍病?

王 蕾:是神窍病,仅以功能改变者,应为神窍病。

沈仕伟:我觉得也可说是窍病,因为神志未变化。

王 强:我认为老师所举两个病例应该均属“窍病”(体窍,而非神窍病),现论述于下,以求引玉。首先明确二者都是“感官”病,用中医习惯可称为“五觉”病,即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触觉。那么,要明确是否为“神窍病”,关键点就是判断“五觉”是否属神系。①《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显然,五觉从古中医角度归为脏、窍,不属神系。②病例中未伴有意识障碍、谵语、癫狂、抑郁等典型神系病变症状,故神窍病证据不足。③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感官是通过神经反射实现的,感受器—神经通路—中枢整合,缺一不可。故感官异常未必尽是中枢问题,比如感受器、外周通路。退一步讲,即使是中枢故障也未必归属神系。比如基底节梗死导致偏瘫,属中医中风中经络,而不是中脏腑,八系中应该归于髓系。神系虽居脑,但脑中未必尽是神系(部分功能属于髓系)。所以,以脑神经病来确定神窍病,不妥。综上所述,我支持仕伟等认同的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