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调查资料登记、整理和分析
在钉螺现场调查工作中,不论是土表成螺调查,还是土内钉螺、幼螺、水下钉螺、可疑携带物、螺卵等调查,都要做好调查资料的登记和整理工作。准确和完善的调查资料除作为重要的档案资料外,还可以为及时掌握钉螺分布、开展钉螺控制以及效果评价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一、基本要求
对于各种原始资料和基础资料,记录要真实,现场查螺记录表、卡要与实地相符;将各类原始数据转录于有关表、卡,绘制成有关统计图账资料时要完整无缺;在汇总资料要齐全准确,各类基础资料每年要及时进行整理,反映逐年有螺面积、钉螺分布动态变化情况。
在资料汇总过程中,一般是以行政村为单位收集现场原始查螺记录表、查螺日志、查螺投工、查螺图账、工作方案、业务总结等资料;乡(镇)有关部门负责审核各行政村的查螺资料,并按要求汇总上报及网报;县级及以上机构负责对下级查螺数据审核、汇总、上报和网报审核。
二、现场查螺记录
在现场工作中,首先就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准确记录。实际工作中可参照《现场查螺记录表》(表3-3),主要内容包括调查日期、条块编号、环境名称、环境类别、植被类型、调查宽度、经纬度、查螺及有螺框数等。环境类别主要包括江滩、洲滩、湖滩、河流、沟渠、水田、塘堰、早地等,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杂草、芦苇、树林、水稻及其他等,均用阿拉伯数字进行标记。现场调查时,在“查螺及有螺框数记录”一栏中,用画“正”字方法记录无螺机械框数,机械框调查1框画1划,一旦查到钉螺时则填写机械框的框号。无螺环境框不做记录,环境框一旦查到钉螺,则在相应环境框一栏中记录机械框的框号,仅提供统计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的依据。
例如,在调查沟渠环境时,对于沟渠宽度(两壁高 + 底)超过1m的,应在沟渠两壁同时设置调查框,调查框数只需记录一侧的数量,用于计算沟渠的长度,如果在沟渠两侧对应的2个机械框都查到钉螺,则有螺机械框号重写1个,在统计有螺框出现率时,有螺框数要加上重写号码的机械框数。以表3中的信息为例。该调查沟渠宽度为1.5m,机械框和环境框都查到了钉螺。钉螺分布在中间2段(8~11框以及14~16框)。机械框前7框(6段,长度为30m)、12~13框(2段,长度10m)以及17~20框(4段,长度20m)没有查到钉螺。同时,8、10、12、14及16机械框号的环境框中查到钉螺。
表3-3 现场查螺记录表
环境类型:1 = 河流:2 = 沟渠;3 = 水田;4 = 塘堰;5 = 旱地;6 = 江滩;7 = 洲滩;8 = 湖滩;9 = 其他
植被种类:1 = 杂草;2 = 芦苇;3 = 树林;4 = 水稻;5 = 其他
三、螺点卡的建立和维护
对于初次查到的螺点要建立螺点卡,正面内容如下(表3-4)。以便对该钉螺孳生环境进行详细记录,为后期开展钉螺调查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为使螺点资料使用和维护更加方便,应当同时建立螺点卡电子数据库。
表3-4 螺点卡正面
螺点卡反面内容见表3-5。
表3-5 螺点卡反面
四、钉螺面积的计算
(一)山丘、水网地区
该地区主要为线状分布的钉螺孳生环境。
(1)确定有螺段:
相邻框中有螺为一个有螺段。两个有螺段之间的无螺区在30m以内时,融为一个有螺段。无螺区超过30m时,按两个有螺段计算。
(2)计算有螺段的长度:
确定有螺段后,从有螺段的最远点各延伸15m为有螺长度,孤立螺点的长度按30m计算。
(3)计算有螺段的宽度:
常年有水且水位比较稳定的河沟,以河沟岸的实际坡高为宽度。夏水冬涸的河沟,以河沟两侧的实际高度 + 底宽为宽度。如仅一侧有螺。则以一侧的高度为宽度。田埂以1m计算。
计算公式:面积(m2)= 长(m)× 宽(m)
特殊地形如冷浆田、山地、坟堆、竹林、木林等,发现有螺,按孳生地的实际面积计算。
山丘和水网地区感染性钉螺面积的计算方法参照上述钉螺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即先确定有感染性螺段,再确定有感染性螺段的长度、宽度,最后计算感染性钉螺面积。
(二)江湖洲滩地区
该地区主要为面状分布的钉螺孳生环境。
环境总面积不超过15hm2的洲滩,发现有螺全部计算为有螺面积。环境总面积大于15hm2的洲滩,先确定有螺片。有螺框之间的距离在300m以内时,融为一个有螺片,有螺框之间的距离大于300m时,分为两个有螺片单独计算。
有螺面积:有螺片确定后,先计算出有螺片的长度和宽度,再将长、宽各向两端延伸50m计算有螺面积。
长度(m)= 最远点间距 + 50 × 2
宽度(m)=(最宽处间距 + 最窄处间距)/2 + 50 × 2
计算公式:面积(m2)= 长(m)× 宽(m)
江湖洲滩地区感染性钉螺面积的计算方法按以下原则进行:发现1个孤立感染性螺点,向四周各延伸50m,即按1hm2计算面积。若2个感染螺点相邻在50m以内,以2螺点距离相加,再向四周各延伸50m,计算感染性钉螺分布面积。若各感染螺点相邻超过50m,以孤立螺点计算感染螺面积。若孤立感染性螺点自然环境小于1hm2以实际面积计算。
结合《现场查螺记录表》(表3-3)中数据进行整理,可统计出下列数据。
(1)查螺框数:
机械框 = 7 + 4 + 2 + 3 + 4 = 20
(2)查螺面积
长度 =(机械框 - 1)× 5 =(7 + 4 + 2 + 3 + 4 - 1)× 5 =(20 - 1)× 5 = 19 × 5 = 95m
宽度 = 1.5m
查螺面积 = 长度 × 宽度 = 95 × 1.5 = 142.5m2≈ 140m2
(三)有螺面积
根据上表所记录的条块,其环境抽查有螺框落在系统抽样有螺段中,故只根据系统抽样调查结果来计算有螺面积。系统抽样调查显示2段有螺,但两有螺段之间的距离仅10m,应视为连续有螺。
有螺段长度 = 有螺段机械框数 × 5 + 30 =(4 + 2 + 3)× 5 + 30 = 75m
有螺面积 = 长度 × 宽度 = 75 × 1.5 = 112.5m2≈ 110m2
感染性钉螺的面积计算方法参照上述钉螺面积计算方法。
五、有关统计指标
主要的统计指标有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钉螺感染率、感染螺密度、钉螺死亡率、钉螺自然死亡率、校正钉螺死亡率等。主要计算公式如下:
活螺密度(只/0.1m2)= 捕获活螺数/调查框数
活螺框出现率(%)=(活螺框数/调查框数)× 100%
钉螺感染率(%)=(感染螺数/解剖螺数)× 100%
感染螺密度(只/0.1m2)= 感染螺数/调查框数
钉螺死亡率(%)=(捕获死亡钉螺数/捕获总螺数)× 100%
钉螺自然死亡率(%)= 灭螺前查获死螺数/灭螺前查螺钉螺数 × 100%
校正钉螺死亡率(%)=(灭后钉螺死亡率 - 灭前钉螺死亡率)/(100 - 灭前钉螺自然死亡率)× 100%
仍以《现场查螺记录表》(表3-3)中记录的数据为例进行计算。假设本例机械框查到的全是活螺,主要计算结果为:
活螺密度(只/0.1m2)= 29÷20 = 1.45只/0.1m2
活螺框出现率(%)=(7÷20)× 100% = 35%
感染性钉螺相关指标计算参照活动密度计算方法。
对相关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完毕后,可将有关结果填写至《螺情调查结果登记表》(表3-6),以便进行相关分析。
表3-6 螺情调查结果登记表
植被类别:1 = 杂草,2 = 芦苇,3= 树林,4= 水稻,5= 旱地作物,6=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