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影像医学?儿科卷(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硬脑膜下血肿

【概述】
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间的硬膜下隙内。根据血肿的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急性血肿(< 3天),多为剪切性损伤,常损伤额极、颞极、额叶眶回及额顶叶交界区。血肿范围广,相对出血量较多。血肿可引起血管受压痉挛导致脑梗死、脑水肿,继而发生脑软化。随着血肿内蛋白质的分解渗透压增高,液体不断渗入,体积可逐渐增大。亚急性血肿(4天~2周),症状出现相对较晚,3~9天体积达到高峰,血块逐渐液化,呈新月形或半月形。慢性血肿(> 2周),肉芽组织逐渐形成,于硬膜附着面、蛛网膜附着面形成血肿外、内膜,包裹血肿,可发生机化。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因出血速度、血肿部位及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严重者可表现为昏迷-清醒-再昏迷,或持续性昏迷。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CT检查为初次检查的首选诊断方法,随访复查首选MRI检查。
【影像学表现】
1.CT
急性期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可跨越颅缝,周围脑组织无水肿带,可导致脑室及中线结构移位。合并脑挫裂伤时可见病变区域小片状高密度病变,有明显占位效应。亚急性期表现为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影或等密度影,可出现液-液平面。有占位效应,可见皮髓质交界面内移。慢性期表现为新月形或半月形低密度影、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血肿吸收较慢,可出现粘连、分隔、包膜钙化等改变。长期压迫脑组织可导致脑萎缩。
2.MRI
不同时期的硬脑膜下血肿在MRI的信号变化规律,与脑实质内血肿和硬脑膜外血肿相似(详见本章第一节和第二节),比较而言,因硬脑膜下血肿更易合并隐匿持续出血或硬膜下积液,表现更复杂。
急性期典型表现为T 1WI等信号(图1-5-4),T 2WI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改变。亚急性期T 1WI和T 2WI均呈高信号,高信号随时间由边缘开始向中心演变,直至呈均匀高信号。慢性期T 1WI和T 2WI均呈高信号,早期改变与亚急性血肿后期接近,随时间推移在T 1WI高信号逐渐减低,低信号随时间由边缘开始向中心扩大,直至全部为低信号。
【诊断要点】
根据外伤史,结合典型影像学表现诊断不难。
【鉴别诊断】
CT上表现为低密度的硬脑膜下血肿应和蛛网膜下隙扩大和硬膜下积液相鉴别,此时MRI检查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MRI信号特征有助于鉴别。
图1-5-4 左额、颞、顶区硬脑膜下血肿
MRI平扫T 1WI轴位 左侧额、颞、顶、枕部颅板下方新月形等信号带,同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右偏移